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P15

  ..續本文上一頁 這一個小千世界就是一千個日月;再加這一千個小千世界,這是一個中千世界;那麼再加一千個中千世界,這叫一個大千世界。這叁千大千世界就有無量諸佛國土啊,都在這裏包含著了。所以,這叁千大千世界就是,所有這個法界都在內了。那麼這不過總起來,說是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其實或者多一點或者少一點,這沒有一定的。所以,這個日月也就或者多過叁千,或者稍爲少一點這麼多。因爲法無定法,你不要執著一定是叁千個。不過這總而言之,是叁千大千世界,這個世界。

  

這麼叁千大千世界,裏邊所有的七寶,你說有多少?這七寶是甚麼呢?就是金、銀、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瑪瑙。這麼多的七寶滿叁千大千世界。這個「滿」字,就是充滿的意思。那麼充滿這叁千大千世界,這個七寶有多少?這個數量,是太多了。「以用布施」,用它來,作布施。這布施不是布施一點點,不是舍出來一點點,是把這整個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七寶都舍出來了,都作布施了。「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這個人,你說,他做了這麼大的布施、這麼大的功德,他所得這個福德,你說多不多呢?「甯爲多不」,可是你覺得他所得的福德是多不多呢?這問須菩提。

  

「須菩提言」:須菩提聽見釋迦牟尼佛這樣來詢問他,向他來問,隨著就說了,說:「甚多。」說這個福德呀,甚多。可是,雖然說甚多,「世尊。何以故。」說,「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甚麼緣故說這個福德多呢?「是福德」,說這個福德呀,是個福德相,是個有形有相的,還不是福德性。這個性,福德性是無相的,是沒有形相的。雖然這個福德多,也祗是福德相,這是個皮毛,而不是真正的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因爲這個,所以如來說,這是福德多。其實這個是個相而不是個性!

  

「若複有人」:釋迦牟尼佛又說了,說,假設「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在這個《金剛經》,這一部《金剛經》的裏邊,怎麼樣呢?「受持」:「受」,怎麼叫受呢?「受」就是領受于心,謂之受;「持」,就是執持于身,謂之持。受就是心裏的受用;持就是由身體來力行,來實實在在地去行持去,去做去,依照這個經典去做去。「乃至四句偈等」,受持《金剛經》,不要說全部的《金剛經》,要是,你能誦乃至四句偈等。這「四句偈等」,有的說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以這個色,有形有色的,來見我,你以這個色相來見我。「以音聲求我」,或者你,以有這個聲音的這種聲塵來求我。「是人行邪道」,這個人哪,他是行一種邪魔外道的法,不是真正佛法。爲甚麼呢?真正佛法是無形無相的,是空的,是真空妙有的,並不是在相上來用功夫的。所以你要在你這個假相上用功夫,那簡直就是,邪魔外道。這四句偈,有的說這四句。

  

有的說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也是四句偈。有的說,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也是四句偈。有的人,又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都是四句偈頌。

  

總而言之,這四句偈頌,無論哪四句,你祗要覺得這四句與你相應,你能常常記得它,並且給人講說,這都叫四句偈。不必一定死板板的拘定,一定是哪四句。因爲,是無有定法。你要一定哪四句,那就變成有定法了。這《金剛經》,是降心離相,掃一切法,離一切相;「離一切諸相。是名諸佛。」所以,就不要執著是哪四句偈頌,要把它活起來。把它活得像甚麼呢?像那個生龍活虎似的。我常說,你講經要講活經,把那個經講得直蹦直跳;跳起來,飛起來,不要講得死板板的,那個經講得,越講越死板,把人講得都睡著了。他還以爲這人睡著了是入了定了。哦!我現在講經把人都講得入了定了。這樣,以爲自己講得真是妙了。其實太死板了,把人講得聽著也不願意聽了,哎!莫如我睡覺去,比聽經還比較妙一點。所以,這個講經啊,要把它活動起來。這四句偈,沒有一定的。哪四句,你覺得它這個道理對你相應,就是那四句偈等。

  

「爲他人說」:你以這四句偈的道理爲他人說,給他講說。你能受持,這就是,自修;你能爲他人說,這就是化他。你自修就是自利,也就是自覺;你爲他人說,這就是利他,也就是覺他。你自己明白了這個佛法,你再能,把你所明白這個佛法講給一切的人聽,這叫覺他。「其福德勝彼」:你能以這個四句偈,來自己受持,而又能爲他人說法,這個福德就勝過前邊那個以叁千大千世界來布施,比他那個功德都大得多!他那個功德雖然大呀,可是沒有你用四句偈,爲他人說這種功德大。

  

爲甚麼呢?前邊那個滿叁千大千世界,那祗不過是一個財施,用財來布施。那麼你現在用這四句偈,這是最少了。在這一部經裏邊,四句偈是最少了!那麼你能爲他人說這個道理,演說這個道理。爲甚麼這個福超過那個財施?因爲這是法施。法施是一切施中的最爲高尚的。「何以故」呢?甚麼緣故呢?「須菩提」,你要明白,「一切諸佛」,所有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十方就是東南西北,這四方;再加東南、西南、西北、東北,這又是四方:這是八方了。再加上上方、下方,這是十方。這十方的諸佛還沒有完全包括在內,還要有過去諸佛,過去世的諸佛、現在世的諸佛、未來世的諸佛,都包括在內。這所以啊,叫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多叁藐叁菩提法」:和這個佛,所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法,「皆從此經出。」這些佛和法,都是從這一部無相的實相般若流出來的,從那個般若裏頭生出來的,從這個實相般若生出來的。

  

「須菩提」:須菩提啊,你要知道,「所謂佛法者」:所謂佛和這個法,你也不要著住到這個佛和佛法上,你也要把它空了。「即非佛法」:你又要把它空起來,你也不要著到人的相上,也不要著到法的相上,又不要著到空的相上。你要是執著有佛又著到人相上了;你要執著有法又著到法相上了;你要執著一個有空又著到空相上了。所以人空,法空,空也空,這叫,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你能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一切法;你要不能離一切相,有所執著,那本來的面目、本地的風光、本有的家珍,你自己這個自性的般若,就不會現前的。那麼不會現前,是不是丟了呢?也沒有丟,不過你沒有會用;你好像在夢中不知道。本來你明白的時候,家裏有很多財寶;你做夢的時候,把你所有的財寶都忘了,所以不會用。你要是把夢醒了,連一個大千世界都空了,又有甚麼執著呢?!

  

有的人就說,這個佛法既然沒有一定的,那麼爲甚麼又說六度萬行?爲甚麼又說要持戒修福?那麼也不需要持戒,也不需要修福啦!這是一種邪見--邪知邪見。爲甚麼呢?你不著一切相,但是你要依法去修行。你不要存著有一種執著心,就是你雖然持戒,也不要有一種執著相;雖然你做功德,也不要有一種執著相。你有所執著就是沒有功德;你要無所執著,你的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的。

  

所以你說,如果不持戒;你就說是連戒也不持了。殺盜淫妄酒,佛法呀,是沒有定法的,我殺了就是沒殺;我盜了也就是沒盜;我打妄語也就是沒打妄語。這就是大邪知邪見,將來一定墮地獄的。所以切記不要落這種,「豁達空」。這叫豁達空,撥無因果,沒有因也沒有果。豁達空,把甚麼都空了;罪也空,福也空,一切甚麼都空。這將來是墮地獄的。所以我們人哪,不要落于這一種的毛病上。你不做功德,你就有罪業。但是你做功德不要執著你有功德,這是就對了。你不能不做功德,你也不能不持戒;你要不持戒就會墮地獄的。所以這一點,我們每一個人要清楚的。

  

B9.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釋迦牟尼佛,恐怕一般人還不明白這個實相般若的道理,所以,又設一個比喻來問須菩提。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說,「須菩提。于意雲何」:在你的意思裏是怎麼樣子啊?這小果的聖人是初果須陀洹果;「須陀洹」,是證初果的阿羅漢,這是小乘裏頭的初果,這叫見道位。這個初果呢,它破八十八品的見惑,能以這個十六心來斷惑證真。

  

甚麼叫十六心呢?這十六心,就是在欲界;六欲天的欲界,斷欲界八十八品的見惑。怎麼叫見惑呢?就是對境起貪愛,這叫見惑。對著這個境界上,生出一種貪心和愛心,這就叫見惑。你要沒看見的時候呢,就沒有這種貪心,也沒有這種愛心;見著了,也不知道爲甚麼它就生出這種貪心出來了,就生出這種愛心來。這叫對境,對著個境界生出一種貪愛。它就叫見惑。見惑有八十八品這麼多。它以十六心來斷這個見惑。十六心是甚麼呢?就是在苦集滅道,這四谛,欲界上,有這個八心。八心是甚麼呢?就是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這是四心的次第。又有苦類忍、集類忍(類就是一類一類的那個類,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這是欲界的八心。

  

那麼又色界有八心。色界的就是苦法智(智就是智慧的…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