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智;前邊那是個忍,現在這是個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這是個四谛;苦集滅道,這個在色界的這四智。又有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這個又是四心。那麼合起來呢,這叫十六心,這是在教相裏頭的。
在這個十六心;在十五心苦法智這個時候,斷見惑的時候,這個地方叫初果向。等到第十六苦類智,得到這個苦類智,這十六心圓了,這叫證二果。苦法智這個時候,叫初果向。這個初果,已經證到初果,然後,就要向二果了;要到二果了,證到二果上,還沒有證的。這個有一個名詞,叫甚麼呢?叫無間道。無間,就是無間地獄那個無間,但是這個叫無間道。這個無間道,這是正斷惑的時候,它叫無間道。你等得到道類智的時候,這叫已經斷惑斷了,這叫解脫道;這個時候,叫解脫道,得到解脫了。這個怎麼叫果呢?這個果,就是好像這個果木結果了。它這是結了果了,但是還沒有成熟;到成熟了,收成了,那就是叫道。所以這初果也叫果;二果也叫果;叁果也叫果;四果就叫阿羅漢道了。阿羅漢道呢,它就是好像這果成熟了,它就叫阿羅漢道,收回來了。在初果叫見道位,二果、叁果呢,都叫修道位,等四果呢,叫無學位。
這初果須陀洹;須陀洹是梵語,翻到中文,就叫入流。怎麼叫入流呢?入流,是逆凡夫六塵流,和凡夫這個六塵流相逆了;入聖人法性流,入小果的聖人法性的裏邊來了。這個流,也就是一類一類的意思,入到聖人之類的同類裏邊。所以現在說,「須陀洹能作是念」: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說是,須陀洹,證到初果小乘的聖人這個果位,他可以作這種的念嗎?他可以這樣想嗎?想甚麼呢?說:「我得須陀洹果。」他說,哦!我已經得到須陀洹果啦!他可不可以這樣的想呢?須菩提言:「不也。」須菩提說,不可以的!那他不應該有這種的念頭的。「世尊」,說啊,「世尊。何以故」呢?甚麼緣故他不應該有這種的想念呢?「須陀洹」:因爲,須陀洹他這個果位,「名爲入流。」他的名字叫入流,「而無所入」;無所入,也沒有所入。雖然他叫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他呀,怎麼叫證了初果了?他不被這個色聲香味觸法所轉了。他能,見色也不迷,見聲塵也不迷,香塵也不迷,味塵也不迷,觸塵、法塵,統統他都無所執著了。他因爲無所執著,所以就有這個初果的名。這初果雖然名爲入流,可是根本就是一個名字。名字是沒有一個實體的。所以,這個須陀洹,他也就不應該作這種的念頭,說,我已經得了須陀洹果了,他不應該有這種念頭。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于意雲何」:釋迦牟尼佛說了初果,那麼恐怕一般人以爲初果,和二果不同。那麼初果不作這種的念,二果或者可以作這種念吧?所以再問須菩提,說:「須菩提。于意雲何。」在你的意思你怎樣啊?「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說是,這個初果,他證初果羅漢哪,還有七番生死。因爲要到天上,再到人間,要七次;還有七番受生死。這二果呢,就是,一往來,一來果。這一來果,就是一生天上,一來人間:這是二果。說是啊,須菩提,這個二果斯陀含他可以作這種的想念嗎?作這種的念嗎?「我得斯陀含果不。」他說:哦!我已經得了斯陀含的果位了。「須菩提言。不也」:須菩提對佛講,說:「不也。」不可以的。爲甚麼呢?「世尊。何以故。」「須陀含名一往來」:這個斯陀含的果,他的名字就叫一往來:一來天上,一生人間:這一往來果。「而實無往來」:在這個名義上,有這種的往來,而實實在在的,他也就沒有往來;沒有往來,他已經快了生死了,可以來,也可以不來;可以有一番生死,也可以,再往前一進就證得這叁果,就沒有往來了。在這個二果,這一來果,也就是一個名而已,並沒有一個實體。「是名斯陀含」:這個它僅僅就是一個斯陀含的名而已。所以他也不可說是我有所得了。啊!我得--得個甚麼呢?根本就是個名義;給他這麼一個名,他沒有一個實體可以得的,所以作這種的念。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這一分,就是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才說「一相無相分」,這第九。說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已經講了,現在講到叁果阿那含。這個初果要離一切的執著,二果也要離一切的執著,叁果更應該離一切的執著。所以佛又叫了一聲,說:「須菩提」呀,「于意雲何」:在你的想法應該怎麼樣子呢?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阿那含」:前邊那講的初果、二果,現在是叁果;叁果是阿那含,名爲不來果。這阿那含也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叫不來,所以叫不來果。「能作是念」:說他能不能作這樣的想法?這個「能」,就包括不能;他能不能?這是個問詢詞。前邊也是詢問詞,這兒還是個詢問詞。說,他能作這樣的想念嗎?「我得阿那含果不」:他能,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得到阿那含果了呢?得到沒得到呢?他想不想這個?「須菩提言。不也。世尊。」須菩提,是個很聰明的人,他悟解空理第一。他就說了:「阿那含」,阿那含這個名詞,「名爲不來。」他是要不到人間受生死了,不來了。
方才有的人說是,他沒有地方來;那沒有地方來,有地方去沒有呢?有的人,頭前又講說是,他打這個妄想了。這兒並沒有打妄想。「能作是念」,並不是他真作這個念頭了。這是佛來詢問須菩提,問他。他說:「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說,我能不能,我已經得沒得阿那含果了呢?「須菩提言。不也。世尊。」說他不會這樣想,他不會打這個妄想,不會生這種貢高我慢哪,這驕傲的心。「何以故」呢?甚麼原因哪?因爲這個阿那含,他名字叫不來,可是,他這個不來的思想,他也沒有;沒有這一個執著,說,哦!我是不來果了。沒有!「而實無不來」:而實實在在他不能起這個妄想念頭。所以,「是故名阿那含。」因爲他沒有這種妄想,所以才叫不來果;不來就是不到,不來受生死了。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阿羅漢」,釋迦牟尼佛,又叫須菩提,說,在你的意思怎麼樣子呢?這個「阿羅漢能作是念」:證阿羅漢這小果的聖人,這四果的阿羅漢,他可以這樣想嗎?「我得阿羅漢道不」:我已經得到阿羅漢道了,或是沒有得到呢?他可以這樣想嗎?
「阿羅漢」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應供,又叫殺賊,又叫無生。怎麼叫應供呢?應供就是應當受人天的供養。比丘就是羅漢的因;羅漢就是比丘的果。在因中,他是做一個乞士,到各處去托缽乞食;在果上呢,就做應供,應該受人間的供養和天上的供養,這叫應供。因中,是叫怖魔;果上,就叫殺賊。殺甚麼賊呢?就殺這個煩惱賊。在比丘的時候,他就破惡;那麼果上,就叫無生。這個羅漢,也有叁個意思,所以就是應供、殺賊和無生。殺這個煩惱的賊,在小乘羅漢,殺煩惱賊;要是在菩薩乘,說,就不單要殺賊,就是不賊也要殺,不是賊也要殺。不是賊怎麼要殺呢?在羅漢的這程度上,它不是賊了,但是到菩薩的這種地位上,它又變成賊了。所以,雖然說殺賊,也殺不賊。這個也殺不賊,就是殺在菩薩的地位上,這個賊。
這個賊是甚麼賊呢?就是這個無明賊,無明。無明怎麼變成賊呢?因爲這一切的煩惱都是從無明生出來的。羅漢雖然證到無學位,但是他還有無明。不單羅漢有無明,就是菩薩到這個等覺菩薩,還有最後的一分生相的無明未破。所以,在羅漢的身份上來說不是賊,要在菩薩的身份上來說,就是一個大賊。所以呀,也應該殺這個不賊。這是,這個羅漢。
「能作是念」:這羅漢他可以這樣想嗎?「我得阿羅漢道不」:我得沒得了阿羅漢道呢?可以這樣想嗎?「不也。世尊」:須菩提就說,不可以的。爲甚麼不可以呢?「何以故」呢?甚麼原因說不可以作這種的念呢?「實無有法。名阿羅漢」:雖然證得阿羅漢果,這不過也就是一個名而已,根本就沒有一個甚麼實體可得的。不要說證阿羅漢果,就是成佛也不能說,自己想自己已經成佛了,不應該有這種念。「實無有法」:沒有一個甚麼有形相的法,說是「阿羅漢」。這阿羅漢祗是一個虛名而已,一個空名而已。如果你要是認爲有了,那就有了一種法執了;有了一種法的執著,那就是放不下,也就是,這個法沒有空。
「世尊」:須菩提又叫了一聲世尊,說,「若阿羅漢」:假設要這個阿羅漢,「作是念」哪。他要這樣想,「我得阿羅漢道」:我呀,已經得到阿羅漢道了。這個前邊初果須…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