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P5

  ..續本文上一頁個人的師父;現在佛入涅槃了,我們的師父沒有了,怎麼辦呢?我們要以誰爲師呢?在我們這裏頭,應該選出來一個人做師父啊?沒有師父是不可以的。

  

阿難一聽,他說,對的、對的,這個問題應該問的。那麼第四個呢?第四個問題是甚麼呢?阿那律說:「你不要著急,我當然要告訴你。你慢慢等一等。」阿難說:「我不能等了;我不能等了!你快告訴我!我現在著急得不得了!你還要等哪?」阿那律尊者說:「你不等啊?你不等,我還不說了呢!」哈!阿難說:「你現在慈悲,你不要把我急死了,你快告訴我吧!」阿那律說:「哦,你都要陪著佛去死,怎麼現在你又怕死了呢?」阿難說:「你不要講笑話了,快告訴我啦!」

  

于是乎,阿那律尊者告訴他,說,第四個問題,最重要的問題,甚麼呢?說,佛在世的時候,這個惡性比丘--惡性比丘就是壞和尚,他雖然出家了,但是他不守規矩,很壞的,這個時候佛在世,佛可以管住他,處理他。那麼佛滅度,入涅槃之後,這個惡性比丘怎麼樣處理呢?哦!這個問題真是最重要。爲甚麼呢?他認爲我們大家都是同等的、同學的,所以你管不了他。這個問題是最頭痛的問題。好了!那我現在就以這四個四事來請問于佛,看看佛怎麼樣答複?

  

阿難得到阿那律尊者這四個問題的指示,于是乎,阿難眼淚也幹了,這鼻涕也沒有了;雖然沒有洗臉,但是,不像哭的那個時候,那麼樣難看了。于是乎,就慌慌張張,跑到佛住的房間裏頭去。佛在這個時候,他正在入定。阿難這時候,也真不能等了,說:「佛,世尊,我現在有很重要的問題要請問你,你現在可以答複我嗎?」佛一聽,這個小孩子、小弟弟,又是小徒弟,還這麼頑皮,有問題問哪!佛說:「當然!我可以答複你嘛!你有甚麼問題啊?」他說:「我這個問題,不是我的問題,是佛的問題。」嘿!「是佛法的問題,是啊,一切的和尚的問題;這些個問題,我現在都沒有法子解決。所以,要來請問佛的慈悲指示。以前我聽了這麼多經,開了很多的智慧,但是遇著這個大事了,也就不能處理了,一定要請問佛。」佛說:「好了!你講了。」

  

他說:「第一個問題,在佛入涅槃之後,我們要結集經藏,編訂佛所說的經典。那麼在每一部經的前邊,應該用甚麼字可以代表這個佛經呢?」佛說:「這是第一個問題嗎?」阿難說:「是的。」這第一個問題,佛說:「我告訴你,這個經典前邊,開始就用『如是我聞』四個字。」阿難說:「那我記住了,這個『如是我聞』。那麼第二個問題呢?怎麼樣解決?」佛說:「你第二個是甚麼問題啊?你要講啊!」阿難說:「哦!我還沒有講的嗎?那麼現在我問,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們到甚麼地方去住啊?這麼多人怎麼辦哪?這個開銷怎麼辦哪?生活怎麼樣維持啊?」佛說:「哦!這個是小問題呀!」

  

阿難一聽,哦!我認爲是很大的問題,怎麼你說是小問題呢?佛說:「你們到甚麼地方住去啊?到四念處;依四念處而住。」阿難說:「哦!依四念處而住。」甚麼叫四念處呢?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要依四念處而住。阿難說:「哦!那住的地方也有了。佛在世的時候,佛是我們的師父;佛入涅槃,哪一個是我們的師父啊?是不是這個年紀最大的--年紀最大的是大迦葉?或者是年紀中等的,是誰啊?是憍陳如?再如果最年輕的,我是不能做人的師父,我阿難是最年輕的。」佛說:「哎!你也不要做師父,憍陳如也不要做師父,是這個大迦葉更不需要做師父。」「那麼說我們這師父是誰啊?」佛說:「你們的師父,你們要以波羅提木叉爲師。」

  

波羅提木叉就是律藏,就是以戒爲師,說是,所有的出家人,都以波羅提木叉爲師。所以,你想做出家人,一定要受戒的;要不受戒呢,那你就沒有師父,一定要受戒的。因爲這個,所以凡是出家,都要受沙彌戒、菩薩戒、比丘戒;要受這叁種的戒,才是出家人。那麼現在我們這兒,這叁個受了沙彌戒、菩薩戒,沒有受比丘戒。所以現在,這個出家人祗是一半的出家人,不是整個兒的出家人。所以,要以戒爲師。

  

阿難說:「哦!那這師父我們也有了。可是我們有同學啊,有這個惡性的比丘,那應該怎麼辦哪?佛住世的時候,您可以管這個六群比丘。」

  

佛住世的時候有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是最不守規矩的,最調皮的,最搗亂的。你這個持戒律的,他就去搗蛋去。可是,在這個六群比丘,當時雖然是不守規矩的,要比現在這個最守規矩的比丘,也沒有那個六群比丘那麼守規矩,我告訴你們。

  

所以說,惡性比丘怎麼辦呢?佛說:「哦!那個很容易的,很容易的。」阿難說:「怎麼辦呢?容易?」佛說:「你要默而擯之。」默,就是和他不講話;你不要和他講話。他不是惡嗎?他在調皮搗蛋嗎?他最不守規矩嗎?你們大家不要理他,不要和他說話的,叫他自己覺得沒有甚麼意思,他就跑了。這叫擯;擯就是遷單,就是他走了。這叫默擯,惡性比丘用默擯。那麼這四個問題,佛是這樣答複的。

  

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時」:有這麼一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舍衛國」:是印度話,翻到中文就叫豐德。豐德,是說到它國家有五欲和財寶很多,人有多聞、解脫這種德行,所以叫豐德。那麼這個國,就是波斯匿王所住的這個京城。「只樹給孤獨園」:這「只樹給孤獨園」有一個公案,在講經的時候,應該要把它講一講。這個「只樹」,是紀念波斯匿王的一個太子,叫只陀--只陀太子。只陀也是梵語,印度話,翻譯成中文就叫「戰勝」。戰勝,英文就是 fight victory ,打仗打勝了。爲甚麼叫這麼個名字呢?因爲波斯匿王和鄰國去作戰,正在這一天打勝了,就生了這個太子,于是乎,就叫戰勝;叫勝利了,這是這個太子的名字。「只樹」,就是只陀太子的樹。「給孤獨園」:「給」就是周濟、布施。布施給甚麼呢?布施給孤兒和獨夫。

  

在中國的周朝,周文王當政的時候,他發政施仁,治理國家,首先他周濟這四大窮人。這四種人,在國家裏邊謂之窮人。四種甚麼呢?老而無妻曰鳏,人年老了,沒有太太的這個人,這叫鳏夫。鳏夫,這個鳏,就是魚字邊加一個衆字;這個魚,衆多了。這個老而無妻曰鳏;老而無夫曰寡。女人到年老了,沒有丈夫,這叫寡婦:鳏夫、寡婦。幼而無父曰孤。幼年的人沒有父親,沒有母親,這叫孤兒,孤。老而無子曰獨。到年老了,男人也有太太,女人也有丈夫,可是夫婦雖然是俱存,都活著,但是沒有兒子;沒有兒子,這叫獨夫、獨婦。那麼周文王發政施仁,治理國家,就首先要來照顧這四種的人。這謂之四大窮民,因爲無依無靠,沒有人照料他,所以文王就來照料這種人。好像建立安老院哪,幼兒園哪,這一類的,照料這個老年的人和小孩子。

  

這個「給孤獨」,有個給孤獨長者。給孤獨長者的名字叫須達多。須,就是須菩提的那個須;達就是通達無礙的這個達;多就是多少的多,叫須達多。這是波斯匿王的大臣,很有錢的,所以他就周濟照顧孤兒,和老年沒有子女的這種人,所以叫給孤獨。「園」,就是花園子、花園。這個花園,本來是只陀太子的。因爲須達多請佛說法,把這個花園子給買過來了。用甚麼買的呢?用金磚買的。多少金磚呢?把這一個花園子的地,都用金磚把它鋪滿了,用這麼多的金磚買來的。現在地貴的說是,寸金尺土,這可以說是寸金寸土;不祗尺土,寸金寸土,有一寸的金就有一寸的土,祗買一寸的土。

  

那麼,怎麼這個須達多,他就要買這個花園子來供養佛呢?因爲須達多有一次就到王舍城裏邊去辦一件公事。在城裏邊他就住到他一個老友的家裏。這個老朋友就叫,珊檀那,這是梵語。住到他家裏了,晚間,這個珊檀那長者在半夜的時候起來了。起身幹甚麼呢?就莊嚴舍宅,把他家裏懸燈結彩,挂上一點最美麗的東西,令他這個家裏邊,看著非常美觀。須達多一看,他這樣地莊嚴舍宅,這樣陳設,就問他了,說:「你是把這個房子收拾這樣漂亮,是爲的甚麼呢?是不是想請國王到你家裏來呢?或者你是家裏有人結婚嗎?不然你爲甚麼把房子收拾這麼樣漂亮呢?」珊檀那長者說:「不是,我也不是請國王,也不是有人結婚。」須達多說:「那麼你幹甚麼把房子設備得這麼樣子好啊?」他說:「我,預備請佛到家裏來吃齋,供養佛。」

  

這須達多一聽見佛的名字,從來他也沒有聽見;這個字也沒聽過,這個名字也沒聽過。這時候,他一聽這佛的名字,哦!周身的毛孔都豎起來了,這個汗毛都豎起來了。這一豎起來,他自己也覺得很奇怪了!說:「甚麼叫佛呀?」那麼珊檀那長者就給他說了:「佛呀,是淨飯王的太子,他連皇帝都不做,出家去修行。在雪山修行了六年,又遊學遊了幾年,然後在這個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證果成佛了。」須達多這也是善根發現,他就抓耳撓腮的,不知怎麼好。這個時候,一定我要見一見佛。

  

那麼這時候,因爲他想要見佛的這種的誠心,就感動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竹林精舍。那時候,…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