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釋迦牟尼佛住在竹林精舍,在城外,離城大約有六、七裏路這樣子,在城東南上。因爲他急于想要見佛的關系,也就把佛感動了,佛大約也就放光照他。佛這一放光照他,這個須達多長者也就以爲是天亮了,于是乎就穿上衣服,起身就出城。誰不知這時候還是半夜的時候,這出城,城門還沒有開哪!可是佛以佛的神力,用佛的神通,把這個門就開了。于是乎,這須達多也就從城門走出去了。走出去,順著這個光就去見佛去了。
因爲珊檀那長者對他講佛在甚麼地方住啊,他就去了;去到那兒,一看見佛,他也不知道是怎麼樣子好,也不懂禮節,也不懂對佛應該叩頭頂禮。于是乎這時候,就有四個天人來化現,做比丘的樣子,到佛這個地方,先長跪合掌,叁白佛言,然後又右繞叁匝;在佛的周圍,這麼繞了叁次。那麼他看見這四個人,對佛這樣子行禮,于是乎他也這樣行禮。佛就給他摩頂,佛問他來做甚麼?這個須達多就說:「佛,您太好了。我從來都沒有見過佛,這一次見著佛了,我簡直地就不想離開您。請到與我家庭相近的那個地方去住,好不好啊?」佛說:「哦!你想我接近你的家庭去住去,可以的。你可有地方嗎?我這兒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常常都跟著我同住同食,你有這麼大的地方嗎?」須達多長者說:「我回去,我找一找,一定找一個相當的地點。」
于是乎須達多長者就回到他家裏去,各處去找佛住的地方,看哪個地方可以相當。找來找去就找到只陀太子的這個花園子。他看這個地方,離舍衛國又近,是又相當,這個風景優美,人傑地靈,這個地方,是一切一切都好。但是這是太子的花園子,怎麼可以能買得到呢?于是乎,就請人去向祇陀太子說,要買他花園子。祇陀太子就和他講一個笑話;說笑話,不是講真話,講一個笑話。那麼怎麼說這個笑話?說:「可以,他想買嗎?他這麼多的錢,想要買我的花園子。好了,他用金磚,把我這花園子的土地都給我蓋滿了,我就賣給他。我就要這麼多錢。」
那時候,用金磚把這個地鋪滿了,那要很多很多錢。祇陀太子在他的想象中,他絕對不會買了。爲甚麼呢?這個錢用得太多了嘛!一寸金就一寸土,誰能買得起啊!孰不知這個須達多長者錢多得很,他對請佛說法,這是特別誠懇;錢再多,他也要來做這件事。于是乎,就把家裏倉庫所藏的這個金磚,都拿出來,就鋪祇陀太子這個花園子;一鋪果然就給鋪滿了。
這時候,這個祇陀太子也毛了,心裏也就覺著不安樂。爲甚麼?他本來不賣的,那麼和人說個笑話,人家現在已經鋪滿了。他就對須達多長者說了,說:「我不能賣我這個花園子。你把你這金磚收回去了,我不能賣的。我以前和你講是講笑話,不是講真的。我以爲你舍不得這麼多錢,現在你果然鋪滿了。我這個花園子,你給我多少錢也不能賣的。」須達多長者說:「你不能賣?你是將來做國王,做皇帝的。皇帝的口,說甚麼都要有信用的,不可以打妄語的,不可以撒謊的。所以,你就賣也應該賣了,不賣也要賣的。爲甚麼呢?你現在說出話就沒有信用,將來你做皇帝的時候,老百姓都不相信你,沒有人信任你啊!」
祇陀太子一想,哦!這回當上了,自己本來舍不得賣花園子,說了個笑話,就被他不賣不可以。就說:「那好了!我這個花園子裏邊的土,雖然你用金磚蓋滿了,可是我這個樹的地方你沒有蓋滿了。我這個有樹的地方,你沒有金磚蓋著。那麼這回,我們兩分好了,這個園子就是你供養佛的,這個樹就是我供養佛的。這回你還有甚麼話講?」
須達多長者一想,果然這是有道理的,那個樹上沒有鋪金磚的。如果不答應,那個樹他要砍去了,又沒有那麼美觀了。于是乎,好了!那你願意兩分就兩分了,我們兩分。所以就是「祇樹」,因爲祇陀太子是太子,是個君,就把他這個名字放到前邊。「給孤獨園」,給孤獨長者,須達多,他是個臣,所以他的名字放到後邊。那麼這個樹,就是祇陀太子的樹,這花園子,就是給孤獨長者,須達多買來的。這須達多,是梵語,翻到中文就叫「善施」。善,就是善惡那個善;施,就是布施的施。所以,他善于作布施。那麼現在就布施,請佛來;就造廟,做說法聚會的一個場所。這是「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衆」:這個「大比丘」,講了好多次。「與」,就是共,就是共同。「大比丘」,就是乞士、怖魔、破惡,有這麼叁個意思。所以就保存原來這個梵音,沒有翻譯。「衆」,就是很多的。有多少呢?「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之後,最初到鹿野苑度的五比丘,就是憍陳如,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度這個五比丘之後,他一觀察,就有一個摩诃迦葉。這個摩诃迦葉,那時候已經一百二十歲了,一般人都叫他叫「老大仙」,有五百個弟子。釋迦牟尼佛以智慧來觀察,哦!我要如果把這個摩诃迦葉度過來,就很多人都會相信佛法了。于是乎他就到那兒度摩诃迦葉。哈!這個摩诃迦葉一看,釋迦牟尼佛來了。釋迦牟尼佛那時候也就是一個老比丘,也就是一個和尚的樣子,到那兒去,迦葉睬都不睬他,不理釋迦牟尼佛。
他以爲我是老大仙,一般人都叫我「神仙」了。他也不知道佛的來曆,于是乎就和佛一談論,一研究說法;一說,無論說甚麼法都說不過佛,于是乎他就現神通。摩诃迦葉是事火外道,他就放火想把佛給燒了。他有很大的這個火力,會放火。可是這個火,不單不燒釋迦牟尼佛,都回去就要燒他自己。于是乎他就沒有辦法了,這就向佛來投降了,來皈依佛了。他這個老大仙一皈依佛了,他這五百個弟子就都拜佛做師父,就有五百個弟子了,五百零五個。
這個迦葉有叁弟兄:摩诃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他這兩個兄弟,一個人有二百五十個弟子;兩個人又有了五百,這合起來就一千零五個弟子了。以後又度了舍利弗和目犍連。舍利弗有一百個徒弟,目犍連也有一百個徒弟,他們兩個人都皈依佛了,這就一千二百零五個弟子。又有一個耶舍長者子,他又有五十個徒弟,也都皈依佛了。那麼合起來是一千二百五十五個弟子,這常隨衆。不過在經上,把那個零數減去了,把那五個弟子減去了,所以就說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其實,這個真實的數目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個弟子。那麼現在,都在一起來聽佛說法。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乞。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爾時」:就是當爾之時。當爾之時這個時,昨天有五種的講法,那麼相信果前或者會記得,現在可以對大家講一講。 Yesterday I talked about this 「time」 that has five components ?「世尊」:怎麼叫世尊呢?世尊,是佛十號之一。佛有十種的通號,那麼這是十種通號其中的一個名號。釋迦牟尼佛從兜率天宮降到人間上來,由摩耶夫人右脅而生,由右邊這個肋間生出來;生出來,他就周行七步。一生出來,佛就會走的;走了七步,就一個手指著天,一個手指著地,他就說了:「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你看!說完了這話之後,那麼這個時候就有九龍吐水,給他沐浴身體。因爲這個,所以佛是世尊。
「世」呢?就是世間法,這個「世」不單是世間,還是出世間:世出世間都要尊重佛,都要崇拜佛。所以這叫世尊。「食時」,這個就是佛來給說明佛和我們人沒有分別,佛也是要吃飯的。佛,不是說成佛了就不吃飯,也不喝水了;不是的,佛也要吃飯的。所以這「食時」,就到吃飯的時候了;到吃飯的時候,佛吃飯不是這麼自在的,很麻煩的。怎麼個麻煩呢?又「著衣」:就著起這個衣。
這個衣,有叁種。第一種就是叫安陀會。安陀會是梵語,中文就叫作務衣,就是做工穿的那個衣。那個衣又叫五衣,五條衣,是一長一短。那麼第二叫郁多羅僧。郁多羅僧也是梵語,翻到中文就叫七衣。這個衣是出家人穿的。第叁就叫僧伽梨。僧伽梨就是祖衣,是一百零八塊來做到一起的。(上人指著自己身上的祖衣說道:)一二叁:這是一,這一行,這是一塊。這表示甚麼呢?這個這一塊,表示一塊田,種的田。這有二十五條,一百零八塊。所以這個又叫祖衣,又叫福田衣。福田,所以出家人穿的這個衣服,這個在家人,你供養,就在出家人面前來求福,也就等于種田,把你這功德種到田裏一樣的,所以又叫福田衣。
所以著這個衣的時候,也有一個咒,叫 :
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
這沒有再比這個再高尚了,這福田衣。那麼是到甚麼時候可以著這個衣呢?是升座說法可以著這個衣。講經說法著這個,這叫祖衣,也叫大衣。入王宮,到皇帝的宮院裏去吃飯,去赴齋,應供,應該著這個衣;出去化緣,出去乞食,也應該著這個衣。所以說,釋迦牟尼佛到吃飯的時候,不是說像我們一般很懶惰的人,睡得到吃飯的時候起身;有人把飯給做好了,送到面前來吃,佛不是這樣。
佛就成佛了,有那麼大的神通妙用的力量,他…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