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問答解釋,顯念佛叁昧有種種利益。有其五番:
第叁、回答問題,以顯示念佛叁昧的種種利益,分五部份回答。
第一、問曰:今雲常修念佛叁昧,仍不行余叁昧也?
第一問:經常修念佛叁昧,是不是就不修其他的叁昧呢?
答曰: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余叁昧。但行念佛叁昧多故,故言常念,非謂全不行余叁昧也。
答:今說經常念佛,並沒有說就不修其它的叁昧了。因爲修念佛叁昧的時間多,所以說常念佛,並沒有說完全不修其他的叁昧。
第二、問曰:若勸常修念佛叁昧,與余叁昧能有階降以否?
第二問:如勸人常修念佛叁昧,那與其它的叁昧相比較,有沒有高低優劣的不同呢?
答曰:念佛叁昧勝相,不可思議。此雲何知?如摩诃衍[15]中說雲:諸余叁昧,非不叁昧。何以故?或有叁昧,但能除貪,不能除瞋、癡。或有叁昧,但能除瞋,不能除癡、貪。或有叁昧,但能除癡,不能除貪、瞋。或有叁昧,但能除現在障,不能除過去、未來一切諸障。若能常修念佛叁昧,無問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悉皆除也。
答:念佛叁昧的殊勝之相,是不可思議的,怎麼知道呢?如大乘經中說:其余的叁昧並非不是叁昧,爲什麼呢?因爲有的叁昧只能除去貪心,而不能除去嗔心和癡心。有的叁昧,只能除去嗔心,不能除去癡心和貪心。有的叁昧只能除去癡心,不能除去貪心和癡心。有的叁昧只能除去現在的障礙,而不能除去過去及未來的所有障礙。然而如果能夠經常修念佛叁昧的話,不管是過去、現在及未來,所有的障礙全都能除去。
第叁、問曰:念佛叁昧,既能除障得福,功利大者。未審亦能資益行者,使延年益壽以否?
第叁問:念佛叁昧既然能夠除去所有的障礙,獲得很大的功德利益,不知道是否也能使修行的人,得到延年益壽的利益嗎?
答曰:必得。何者?如《惟無叁昧經》雲:“有兄弟二人,兄信因果,弟無信心,而能善解相法。因其鏡中,自見面上,死相已現,不過七日。時有智者,教往問佛。佛時報言:“七日不虛。若能一心念佛修戒,或得度難。”尋即依教系念。時至六日,即有二鬼來耳,聞其念佛之聲,竟無能前進,還告閻羅王。閻羅王索符已,注雲:“由持戒念佛功德,生第叁炎天[16]。””
答:一定可以得到的,爲什麼呢?例如《惟無叁昧經》中說,有兩兄弟,哥哥相信因果,弟弟不信,卻很懂看相的方法。有一天,弟弟在鏡子中,見到自己的臉上,已經現出了死亡之相,最多不過七天就要死了。于是有位有智慧的人,就教他去請問佛陀。佛陀告訴他說:“七天之內會死沒有錯,如果你能夠一心念佛,並加持戒的話,或許可以度過這個災難。”弟弟立刻就照著佛陀所教的方法,一心一意念佛。到了第六天,有兩個鬼來捉他,而鬼聽到他念佛的聲音,卻沒有辦法靠近他。于是鬼就回去報告閻羅王,閻羅王就把弟弟的生死符拿來看,見到上面已經加注說:“由于此人有持戒及念佛的功德,將生到第叁夜摩天上去。”
又《譬喻經》中,有一長者,不信罪福,年已五十,忽夜夢見刹鬼索符,來欲取之,不過十日。其人眠覺,惶怖非常,至明求覓相師占夢。師作卦兆雲:“有刹鬼必欲相害,不過十日。”其人惶怖倍常,詣佛求請。佛時報雲:“若欲攘此,從今已去,專意念佛持戒,燒香燃燈,懸缯幡蓋,信向叁寶,可免此死。”即依此法,專心信向。刹鬼到門,見修功德,遂不能害,鬼即走去。其人緣斯功德,壽滿百年,死得生天。複有一長者,名曰執持,退戒還佛,現被惡鬼打之。
又如《譬喻經》中說:“有一位長者,不相信造善有福,造惡有罪之說。五十歲時,忽然夜裏夢見羅刹鬼,拿著索命符來對他說,十天之內要來取他的性命。這個人醒過來之後,非常害怕。天亮後他就去找相命師占夢,占夢師替他蔔了一個卦,卦上說:“十天之內,就會有羅刹鬼要來傷害。”長者更加害怕,就去求佛救命,佛告訴他說:“如果你想躲避此災害的話,從今以後,你要專心誠意的念佛持,還要燒香、點燈,懸挂幡旗,歸依佛法僧叁寶,就可以免除死亡。”這個人聽後就依照佛所說的方法,專心念佛,信向叁寶。後來羅刹鬼到了他家門口,見到他修功德,不能害他,只好走開。此人由于修了這些功德,活到了一百歲,死後還生到天上。又有一位長者名叫執持,因退了守戒之心,結果現生受到惡鬼的責罰痛打。”
第四、問曰:此念佛叁昧,但能對治諸障,唯招世報,亦能遠感出世無上菩提以否?
第四問:念佛叁昧雖然能夠對治一切障礙,及招來現世的果報,但是否能感應到出世間的無上菩提呢?
答曰:得。何者?如《華嚴經·十地品[17]》雲:“始從初地,乃至十地,于一一地中,皆說入地加行道[18]、地滿功德利已,不住道訖,即皆結雲:是諸菩薩,雖修余行,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上妙樂具,供養叁寶。”以斯文證,得知諸菩薩等,乃至上地,常學念佛、念法、念僧,方能成就無量行願,滿功德海。何況二乘、凡夫,求生淨土不學念佛也?何以故?此念佛叁昧,即具一切四攝六度[19],通行通伴故。
答:當然可以,爲什麼呢?如《華嚴經·十地品》中說:“從初地開始,一直到第十地,在每一地之中,都說進入此地的加行道。到該地功德行圓時,便升入上一地,直到圓滿。最後經中做一個總結說:登地以上的諸菩薩,雖然修其他的法門,但都不離開念佛、念法、念僧,並以各種精妙樂具供養叁寶。”由此經文可以證知,諸菩薩即使證到上面所講的果位,仍然經常修念佛、念法、念僧的法門,才能夠成就無量的行願,才能夠圓滿功德大海,何況是二乘人及凡夫,要求生淨土,怎能不學念佛呢
因爲念佛叁昧的功德,具備了一切的四攝、六度,是和諸法一起直通涅槃的。
第五、問曰:初地已上菩薩,與佛同證真如之理,名生佛家[20]。自能作佛,濟運衆生。何須更學念佛叁昧,願見佛也?
第五問:證初地以上的菩薩,和佛同樣證到真如之理體,就像生到了諸佛的家了,自己已經能夠做佛,濟度衆生了,爲什麼還要學念佛叁昧,發願見佛呢?
答曰:論其真如,廣大無邊,與虛空等,其量難知。譬如一大暗室,若燃一燈、二燈,其明雖遍,猶爲暗也。漸至多燈,雖名大明,豈及日光?菩薩所證智,雖地地相望,自有階降,豈得比佛,如日明也?
答:佛法真如的理體,是廣大而沒有邊際的,和虛空一樣,難以知道它的限量。譬如有一個黑暗的房間,如果只點了一兩盞燈,雖然滿屋子都照明了,可是仍然顯得很暗。即使燈數漸漸增多,可以說是大放光明了,然而,又怎能比得上太陽的光線呢?菩薩所證得的智慧,雖然每一地都各有高低,但又怎麼能比得上如太陽光的佛呢?
[1] 中國,古時中國並非指現在中國這個國家和區域,而是“中心之國”的意思,也就是文化教育發達,社會繁榮,佛法興盛的地區。因此這裏的中國,指的是古印度的中心地帶。
[2] 叁藏法師,指通曉經、律、論叁藏的僧人。
[3] 五翳,指能障蔽日月之五者,即煙、雲、塵、霧及阿修羅之手。
[4] 自辄,有自專,獨斷之意。
[5] 流支叁藏,指北魏時,來自北印度的譯經法師菩提流支。他除了譯出許多佛教經論之外,曾向昙鸾法師傳授《觀無量壽經》,闡述西方淨土信仰的道理,並引導昙鸾法師歸向淨土信仰。他還譯出《無量壽經論》即《往生論》,此論後來成了中國佛教淨土宗依據的主要論著。
[6] 齊朝上統,即指北齊時著名僧人法上。因他曾任北齊的最高僧官,因此稱齊朝上統。
[7] 地位,即階位。佛法的修行,有一定的階段,每一階段修習的內容以及所獲功德果位都不一樣。
[8] 一相叁昧,叁昧即禅定。以息心靜慮,觀一佛之相而進入禅定之境界,即稱之爲一相叁昧。
[9] 四衆,比丘和比丘尼,爲出家兩衆;優婆塞和優婆夷(男、女居士),爲在家兩衆,合稱四衆。是佛教最基本的信衆,故有時亦作四衆弟子。
[10] 一行叁昧,即一相叁昧。因行此叁昧時,以心定於一行,故名。《叁藏法數》四說:“一行叁昧者,惟專一行,修習正定也。”
[11] 受施,指受與施。受爲領納,施爲給予。但這裏並不是簡單的接受與布施,這裏我們要注意:受與施二法,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善自觀察。我們平時要多去念誦,多去觀察,多去隨順念佛思維——念佛的報德思維、念佛的願力思維、神通力思維,一定不要以自己的知見去思維。
[12] 因地,與果地相對,指獲得—定果位之前的修行階段。
[13] 善財童子求善知識:見《華嚴經·入法界品》,是說善財童子發心修佛道,在文殊師利菩薩指點下,先後參訪五十叁位聖賢,最後得成正果的故事。
[14] 普賢行,即指普賢行願。據《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說,普賢菩薩修行時,曾發下十個大願,因其廣大,故又稱爲願海,並常常被作爲一切菩薩行的代表。
[15] 摩诃衍,是摩诃衍那的簡稱,梵語摩诃衍,華譯爲大乘,即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爲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從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則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稱爲叁賢,僅算是資糧位,十地位稱爲十聖,才是修習位。論時間, 漸法需叁大阿僧祗劫,頓法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知妄即真,歇即菩提。摩诃衍經,明諸大乘法經典之通名也。《華嚴》《法華》等是也。《智度論》叁曰:“諸摩诃衍經,多在耆阇崛中說。”
[16] 第叁炎天,炎天又譯作夜摩天,爲欲界六天的第叁重。
[17] 《華嚴經·十地品》,是《華嚴經》中重要的一品,主要講述菩薩在修習佛道過程中所經曆的十個階位,並詳細闡述了這十個階位的修習內容和所得的功德果位。
[18] 加行道,道即佛道,指能通向涅槃境界的途征。加行即加力而行之意。加行道又稱方便道,是爲斷除煩惱而加功用行的修行之道。即見道之前的暖、頂、忍、世等四善根之位。
[19] 四攝六度,四攝和六度的合稱,是大乘佛教用以概括大乘佛教徒應當修習的一切法門。四攝是菩薩應行的四種能攝受衆生,使衆生歸向佛道的事。六度是應修的六種能到達涅槃境界的通道。
[20] 生佛家,佛家即指淨土,淨土是佛的住處,因此稱爲佛家。入地的菩薩,將來必證佛果,因此等於已入佛家中,所以稱之爲生佛家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四大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