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四大门▪P2

  ..续本文上一页

  言终益者,依《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住世长久,兆载永劫,亦有灭度。般涅槃时,唯有观音、势至,住持安乐,接引十方。其佛灭度,亦与住世时节等同。然彼国众生,一切无有睹见佛者。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弥陀现在不灭。”此即是其终时益也。

  说到念佛的终结益,据《观世音菩萨授记经》所说:“阿弥陀佛住在世间的时间很久,虽然有兆载永劫,但也有灭度之时。当佛般涅槃时,就只有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住持安乐国土,接引十方的众生。阿弥陀佛灭度后,虽然安乐净土也和佛住世时相同,但该国的众生也有见不到佛的,只有以前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而往生的人,还能经常见到阿弥陀佛没有灭度现在眼前。”这就是终结时的利益。

  所修余行,回向皆生;世尊灭度,有睹、不睹。劝后代审量,使沾远益也。

  修其他各种法门的人,只要把他所修的功德回向往生净土,虽然也都能往生,不过在阿弥陀佛灭度之后,他们有人能看得见佛,也有人看不到佛。所以在此奉劝后人要仔细思量,以便大众都能够获得长远的利益。

  第五、依《般舟经》云:“时有跋陀和菩萨,于此国土,闻有阿弥陀佛,数数系念,因是念故,见阿弥陀佛。既见佛已即从启问,“当行何法,得生彼国?”

  第五、据《般舟三昧经》所说:“当时有跋陀和菩萨,在这个国土中,听说有阿弥陀佛,于是就经常系念佛,由于他的一心念佛,就见到了阿弥陀佛。他见到阿弥陀佛就请问:“要修什么法门,才能往生到西方净土?”

  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当念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

  这时阿弥陀佛就告诉跋陀和菩萨说:“想要生到我的国土,就要经常念我的名字,不要休息,这样就能生到我的国土来。要念佛身具足三十二相,身上发出的光明彻照十方,相貌端正无比。””

  第六、依《大智度论》,有三番解释:

  第六、据《大智度论》所讲,有三种解释:

  第一、佛是无上法王,菩萨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当常念佛也。

  第一、佛是无上的法王,菩萨是法王的臣子。所尊所重的只有佛世尊,所以应当经常念佛。

  第二、有诸菩萨,自云:“我从旷劫以来,得蒙世尊,长养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禅定、智慧、无量行愿,由佛得成。为报恩故,常愿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宠,常念其主。”

  第二、有很多菩萨说:“我们从旷劫以来,得以蒙受世尊生长养育我们的法身、智慧身及大慈悲身。禅定、智慧及无量的行愿,都是由于佛陀而得以成就的。为了报答佛陀的恩德,所以发愿经常亲近佛。这好比大臣蒙受帝王的恩宠,故经常想念他的主人。”

  第三、有诸菩萨,复作是言:“我于因地[12],遇恶知识,诽谤般若,堕于恶道,经无量劫。虽修余行,未能得出。后于一时,依善知识边,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时即能并遣诸障,方得解脱。有斯大益,故愿不离佛。”

  第三、也有菩萨这样说:“我在修因的时候,因为遇到不信佛法的恶友,由于诽谤般若,而堕到恶道中,经过无量劫。虽然也修过其他的法门,但都出不了生死。后来我遇到一位善知识,他教我修念佛三昧。我照着修就去掉了障碍,并获得了解脱。因有这么大的功德利益,所以我发愿常不离佛。”

  第七、依《华严经》云:“宁于无量劫,具受一切苦。终不远如来,不睹自在力。”

  第七、据《华严经》所说:“宁愿在无量劫中,受到所有的痛苦,也不愿意离开如来,以致见不到具有自在力的佛。”

  又云:“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见彼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经上又说:“修念佛三昧一定能见到佛,命终之后一定会生到佛的面前。故见到将临终者就要劝他念佛,并展开佛像使他瞻仰、礼敬。”

  又善财童子求善知识[13],诣功德云比丘所,白言:“大师,云何修菩萨道,归普贤行[14]也?”

  又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时,拜访到功德云比丘时说:“大师,菩萨道应怎么样修,而归向普贤菩萨的行愿呢?”

  是时比丘告善财曰:“我于世尊智慧海中,唯知一法,谓念佛三昧门。何者?于此三昧门中,悉能睹见一切诸佛,及其眷属、严净佛刹,能令众生远离颠倒。念佛三昧门者,于微细境界中,见一切佛自在境界,得诸劫不颠倒。念佛三昧门者,能起一切佛刹,无能坏者,普见诸佛,得三世不颠倒。”

  此时比丘告诉善财说:“我在世尊的智慧海之中,只知道一个叫做念佛三昧的法门。什么叫念佛三昧呢

  就是在这个三昧中,皆能见到所有的佛及其眷属,还有他们庄严清净的佛土,这个法门能使众生远离颠倒。念佛三昧法门,能够在微细的境界中,见到一切佛的自在境界,从而得如实而不颠倒的智慧。念佛三昧法门,能够生起一切的佛国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破坏它,能够见到十方的诸佛,而获得三世不颠倒的智慧。”

  时功德云比丘告善财言:“佛法深海,广大无边。我所知者,唯得此一念佛三昧门。余妙境界,出过数量,我所未知也。”

  当时功德云比丘又告诉善财说:“佛法深广,犹如一望无有边际的大海,我只是得到这个念佛三昧法门。其他的微妙境界,多得数也数不完,我还不得而知啊。”

  第八、依《海龙王经》:时海龙王白佛言:“世尊,弟子求生阿弥陀佛国,当修何行,得生彼土?”佛告龙王:“若欲生彼国者,当行八法。何等为八?一者常念诸佛;二者供养如来;三者咨嗟世尊;四者作佛形像,修诸功德;五者回愿往生;六者心不怯弱;七者一心精进;八者求佛正慧。”佛告龙王:“一切众生,具斯八法,常不离佛也。”

  第八、在《海龙王经》中,海龙王问佛说:“世尊,弟子想要求生阿弥陀佛的国土,应当怎样修行,才能生到这个净土去?”佛陀告诉海龙王说:“如果想要生到该国,就要修行八种方法。是哪八种法呢?就是:一、经常要念诸佛。二、要供养如来。三、要赞叹世尊。四、要塑造佛像,修行诸功德。五、要回向发愿往生。六、内心不要胆怯懦弱。七、要一心精进。八、要追求佛陀的无上真正智慧。”接着佛陀又告诉海龙王说:“所有的众生,只要具足了这八法,便能经常与佛在一起。”

  问曰:不具八法,得生佛前,不离佛否?

  问:如果不具备这八法,是否能生到佛国,而不离开佛呢?

  答曰:得生不疑。何以得知?如佛说《宝云经》时,亦明十行具足,得生净土,常不离佛。时有除盖障菩萨白佛:“不具十行,得生已否?”佛言:“得生。但能十行之中,一行具足无缺,余之九行,悉名清净,勿致疑也。”

  答:肯定可以往生不必怀疑。怎么知道呢?因为佛在说《宝云经》时,就说到具足十行,便能够往生净土,也能经常不离开佛。当时有除盖障菩萨问佛说:“如果不具备十行,能不能够往生呢?”佛回答说:“能够往生,只要在这十行之中,完满无缺失地具足了一行的功德,而其余的九行,也都可以叫做清净了,所以不用怀疑。”

  又《大树紧那罗王经》云:“菩萨行四种法,常不离佛前。何等为四?一者,自修善法,兼劝众生,皆作往生见如来意;二者,自劝劝他,乐闻正法;三者,自劝劝他,发菩提心;四者,一向专志,行念佛三昧。具此四行,一切生处,常在佛前,不离诸佛。”

  又《大树紧那罗王经》中说:“菩萨修行四种法,就能经常不离开佛而在佛前。修哪四种行呢?一、自己修行善法,也劝导众生修,都作往生净土见如来之心念;二、劝自己,也劝别人,要好乐听闻正法;三、劝自己,也劝别人,要发菩提心;四、一心不变,修行念佛三昧。具备了这四行,不管生到何处,都一定会常现在佛前,而不离诸佛。”

  又经云:“佛说菩萨行法,有三十二器。何者?布施是大富器,忍辱是端正器,持戒是圣身器,五逆不孝是刀山、剑树、镬汤器,发菩提心是成佛器,常能念佛往生净土是见佛器。”略举六门,余者不述。圣教既尔,行者愿生,何不常念佛也?

  经上又说:“佛说菩萨修行的方法,有如三十二种器皿。怎么说呢

  例如布施是获得大财富的器皿,忍辱是获得端正的器皿,持戒是获得圣身的器皿,五逆不孝是获得刀山剑树镬汤的器皿,发菩提心是成佛的器皿,经常能念佛求往生净土是得见佛陀的器皿。”约略举出六门,其余的就不多说了。佛陀在教典中既然已经这样说了,发愿往生的行者,为什么不经常念佛呢?

  又依《月灯三昧经》云:“念佛相好及德行,能使诸根不乱动,心无迷惑与法合,得闻得智如大海。智者住于是三昧,摄念行于经行所,能见千亿诸如来,亦值无量恒沙佛。”

  据《月灯三昧经》中说:“念佛的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还有念佛的德行,就能够使行者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会乱动,心地不会迷惑,而能够和正法相合,能够闻佛说法而获得如大海般的智慧。有智慧的人住在念佛三昧中,收摄心念行走在经行的地方,就能够见到千亿的如来,也会值遇无量的恒河沙数诸佛。”《《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四大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