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四大门

  ●《安乐集》卷下

  第四大门

  第四大门三番料简,主要在引证中国高僧所行的净土法门作为示范,并说明诸经多明念佛三昧,行此念佛三昧必获种种利益。

  △第四大门中,有三番料简:

  第四大门中,分三部份来讲。

  第一、依中国[1]三藏法师[2],并此土大德等,皆共详审圣教,叹归净土,今以劝依。

  第一、古印度佛国的三藏法师,及我国的诸大德们,全都很透彻了解佛教,他们在详尽审视佛陀圣教後,都很赞叹并归向净土,所以现在就以他们作为榜样,而劝大家也归依净土。

  第二、据此经宗,及余大乘诸部,凡圣修入,多明念佛三昧以为要门。

  第二、根据《观无量寿佛经》,及其余的诸大乘经,不管是凡夫或圣人的修行入道,都说念佛三昧是入门之要。

  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者得种种功能利益不可思议。

  第三、回答问题,以显示念佛者所获得的功德利益之不可思议。

  ○第一、依中国及以此土大德所行者。

  第一、依据古印度及我国大德的修行来作为榜样。

  余五翳[3]面墙,岂宁自辄[4]?但以游历披勘,敬有师承。何者?谓中国大乘法师流支三藏[5]。次有大德,呵避名利,则有慧宠法师。次有大德,寻常敷演,每感圣僧来听,则有道场法师。次有大德,和光孤栖,二国慕仰,则有昙鸾法师。次有大德,禅观独秀,则有大海禅师。次有大德,聪慧守戒,则有齐朝上统[6]。然前六大德,并是二谛神镜,斯乃佛法纲维,志行殊伦,古今实希。皆共详审大乘,叹归净土,乃是无上要门也。

  我因眼目不明而少见识,岂敢自作主张呢?但以我到处游历及披览经籍之经验,经过比较勘验,而能很恭敬的继承诸位老师的教诲,他们是哪几位呢

  有天竺国的大乘法师菩提流支三藏。其次是呵斥和逃避名闻利养的大德,慧宠法师。还有平常讲论佛法时,就能感得已证圣果的僧人前来听讲的大德道场法师。又有和光同尘而独自栖息,享誉魏、齐两朝的大德昙鸾法师。再是禅定观照工夫超群的大德,大海禅师。以及聪明有智慧又守戒律的大德,齐朝上统法上法师。这六位大德,全都精通真俗二谛,二谛是佛法的纲领,而他们的志愿与修行都超越同伦,是古今稀有的修行人。他们全都透彻了达大乘的宗旨,详尽审视大乘教法,而也都赞叹归向净土,认为净土是无上的要门。

  问曰:既云叹归净土,乃是要门者。未知此等诸德,临终时皆有灵验已否?

  问:既然他们都赞叹归向净土,称为是无上要门,不知这些大德法师,临终时是否都有灵验的感应?

  答曰:皆有不虚。如昙鸾法师,康存之日,常修净土。亦每有世俗君子,来呵法师,曰:“十方佛国,皆为净土。法师何乃独意注西,岂非偏见生也?”法师对曰:“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未入地位[7],念力须均。如似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

  答:都有事实根据的灵验事实。如昙鸾法师生前,经常修净土法门。而往往有一些世俗的人,来呵斥法师说:“十方的佛国土全都是净土,法师为什么只单一注重西方净土,这岂不是有偏见吗?”法师回答说:“我既然是凡夫,智慧自是浅薄短少的。尚未证入果位,信念力量必须要均等。犹如放置草粮引牛来吃,心念必须经常看放置草粮的槽中。心念怎可放纵,而完全没有归向呢?”

  虽复难者纷纭,而法师独决。是以无问一切道俗,但与法师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劝令生信;若已生正信者,皆劝归净国。是故法师临命终时,寺傍左右道俗,皆见幡花映院,尽闻异香,音乐迎接,遂往生也。

  虽然反对的人众说纷纭,而法师却坚定修净土法门不动摇。因此不管是出家众或在家众,只要和法师有一面之缘的,如果尚未正信佛法的,就劝他们生起信心。如果已经有了正信,就都劝他们往生净土。故当法师临命终时,佛寺附近的出家僧众及在家人,都见到院子里有幡盖及天花的映照,都闻到了奇异的香味,还听到美妙的音乐声来迎接法师的往生。

  余之大德,临命终时,皆有征祥。若欲具谈往生之相,并不可思议也。

  其余的各位大德,在临命终时,也都有祥瑞的征兆。如具体地讲他们的往生情况,则都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明此彼诸经,多明念佛三昧为宗者。就中有八番:初、二,明一相三昧[8];后六,就缘依相,明念佛三昧。

  第二、说明西土和此土诸经典,多以阐明念佛三昧为宗旨。分八部份来讲,前面二部份说明一相三昧,后面六部份,从各种因缘的不同,来说明念佛三昧。

  第一、依《华首经》。佛告坚意菩萨:“三昧有二种:一者有一相三昧,二者有众相三昧。一相三昧者,有菩萨闻其世界,有其如来现在说法。菩萨取是佛相,以现在前,若坐道场,若转*轮,大众围绕。取如是相,收摄诸根,心不驰散,专念一佛,不舍是缘。如是菩萨,于如来相,及世界相,了达无相。常如是观,如是行,不离是缘。是时佛像,即现在前,而为说法。菩萨尔时深生恭敬,听受是法,若深若浅,转加尊重。菩萨住是三昧,闻说诸法皆可坏相。闻已受持,从三昧起,能为四众[9]演说是法。”佛告坚意:“是名菩萨入一相三昧门。”

  第一、在佛说《华首经》时,佛陀告诉坚意菩萨说:“三昧有二种,一种是一相三昧,另一种是众相三昧。一相三昧就是,有菩萨听说有个世界,其中有佛正在说法。于是菩萨就想像此佛,好象佛就现在眼前,想像此佛或坐在道场中,或正在说法转*轮,四周有大众围绕。心中就这样去想,就能够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收摄住,心一点也不散乱,专心思念这一尊佛,不停的想像此情景。这样从如来的形相推及世界之实相,进而进一步理解此实相就是无相。如果菩萨经常如此观照,如此修行,心不离开此境界,这时候佛像就会现在眼前,而为菩萨说法。此时菩萨就会深深的生起恭敬之心,听受佛陀所说之法,不管所说的法是深奥的或是浅显的,都会非常尊重。菩萨这时住在三昧之中,听闻佛说诸法之相都是可以破坏的,听闻之后受持此法。菩萨从三昧出来之后,就能够为出家及在家的男女四众,演说此法。”佛陀告诉坚意菩萨说:“这就叫做菩萨入一相三昧之门。”

  第二、依《文殊般若》,明一行三昧[10]者。

  第二、依《文殊般若经》中所说,可以明白一行三昧的修持。

  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一行三昧?”

  当时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陀说:“世尊,什么叫做一行三昧呢?”

  佛言:“一行三昧者,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在空闲处,舍诸乱意,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中,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即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是名菩萨一行三昧。”

  佛陀回答说:“所讲的一行三昧,就是信奉佛法的善男子或善女人,应当在空闲的地方,舍去各种扰乱心意的念头,面对佛所在的方向,端身正坐,也不去想佛的相貌,只是专心系念在一尊佛上,专心称念这尊佛的名号,使忆念不间断。在这样的念佛之中,就能见到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诸佛。为什么呢?因为念一尊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就和念无量诸佛的功德是一样的,这就叫做菩萨修行一行三昧。”

  第三、依《涅槃经》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诸佛恒见此人,如现在前。”

  第三、依《涅槃经》上佛陀所说:“如果有人只要能够专心一意,经常修念佛三昧,那么十方诸佛也能经常见到此人,就像在眼前出现一样。”

  是故《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诸佛世尊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恒与此人而住受施[11]。”

  所以《涅槃经》中,佛陀告诉迦叶菩萨说:“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常能专心致志念佛,不管他在山林里,或是在聚落中,不管是白天或是黑夜,不管是坐着或是躺着,诸佛世尊经常都会见到此人,如同出现在眼前一样,诸佛世尊常与此人同住而受施。”

  第四、依《观经》及余诸部,所修万行,但能回愿,莫不皆生。然念佛一行,将为要路。何者?审量圣教,有始、终两益。若欲生善起行,则普该诸度。若灭恶消灾,则总治诸障。故下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寿尽必生。”此名始益。

  第四、在《观无量寿佛经》及其他的大乘经中都说到,行者所修的任何功德,只要能够发愿回向,一定能够往生。然而念佛这项修行,是最主要的道路,为什么呢?从佛经中可以看出来,有开始及终结两种利益。如果想要开始修行善法的话,念佛就能把六度都包括了。如果想要灭除恶业,消除灾殃的话,念佛就能对治所有的障碍。所以经上说:“念佛的众生,一直不舍念佛之心,寿命终结时一定能往生。”这就是开始念佛的益处。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四大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