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四大门▪P3

  ..续本文上一页>

  ○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三昧有种种利益。有其五番:

  第三、回答问题,以显示念佛三昧的种种利益,分五部份回答。

  第一、问曰:今云常修念佛三昧,仍不行余三昧也?

  第一问:经常修念佛三昧,是不是就不修其他的三昧呢?

  答曰: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余三昧。但行念佛三昧多故,故言常念,非谓全不行余三昧也。

  答:今说经常念佛,并没有说就不修其它的三昧了。因为修念佛三昧的时间多,所以说常念佛,并没有说完全不修其他的三昧。

  第二、问曰:若劝常修念佛三昧,与余三昧能有阶降以否?

  第二问:如劝人常修念佛三昧,那与其它的三昧相比较,有没有高低优劣的不同呢?

  答曰:念佛三昧胜相,不可思议。此云何知?如摩诃衍[15]中说云:诸余三昧,非不三昧。何以故?或有三昧,但能除贪,不能除瞋、痴。或有三昧,但能除瞋,不能除痴、贪。或有三昧,但能除痴,不能除贪、瞋。或有三昧,但能除现在障,不能除过去、未来一切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无问现在、过去、未来一切诸障,悉皆除也。

  答:念佛三昧的殊胜之相,是不可思议的,怎么知道呢?如大乘经中说:其余的三昧并非不是三昧,为什么呢?因为有的三昧只能除去贪心,而不能除去嗔心和痴心。有的三昧,只能除去嗔心,不能除去痴心和贪心。有的三昧只能除去痴心,不能除去贪心和痴心。有的三昧只能除去现在的障碍,而不能除去过去及未来的所有障碍。然而如果能够经常修念佛三昧的话,不管是过去、现在及未来,所有的障碍全都能除去。

  第三、问曰:念佛三昧,既能除障得福,功利大者。未审亦能资益行者,使延年益寿以否?

  第三问:念佛三昧既然能够除去所有的障碍,获得很大的功德利益,不知道是否也能使修行的人,得到延年益寿的利益吗?

  答曰:必得。何者?如《惟无三昧经》云:“有兄弟二人,兄信因果,弟无信心,而能善解相法。因其镜中,自见面上,死相已现,不过七日。时有智者,教往问佛。佛时报言:“七日不虚。若能一心念佛修戒,或得度难。”寻即依教系念。时至六日,即有二鬼来耳,闻其念佛之声,竟无能前进,还告阎罗王。阎罗王索符已,注云:“由持戒念佛功德,生第三炎天[16]。””

  答:一定可以得到的,为什么呢?例如《惟无三昧经》中说,有两兄弟,哥哥相信因果,弟弟不信,却很懂看相的方法。有一天,弟弟在镜子中,见到自己的脸上,已经现出了死亡之相,最多不过七天就要死了。于是有位有智慧的人,就教他去请问佛陀。佛陀告诉他说:“七天之内会死没有错,如果你能够一心念佛,并加持戒的话,或许可以度过这个灾难。”弟弟立刻就照着佛陀所教的方法,一心一意念佛。到了第六天,有两个鬼来捉他,而鬼听到他念佛的声音,却没有办法靠近他。于是鬼就回去报告阎罗王,阎罗王就把弟弟的生死符拿来看,见到上面已经加注说:“由于此人有持戒及念佛的功德,将生到第三夜摩天上去。”

  又《譬喻经》中,有一长者,不信罪福,年已五十,忽夜梦见刹鬼索符,来欲取之,不过十日。其人眠觉,惶怖非常,至明求觅相师占梦。师作卦兆云:“有刹鬼必欲相害,不过十日。”其人惶怖倍常,诣佛求请。佛时报云:“若欲攘此,从今已去,专意念佛持戒,烧香燃灯,悬缯幡盖,信向三宝,可免此死。”即依此法,专心信向。刹鬼到门,见修功德,遂不能害,鬼即走去。其人缘斯功德,寿满百年,死得生天。复有一长者,名曰执持,退戒还佛,现被恶鬼打之。

  又如《譬喻经》中说:“有一位长者,不相信造善有福,造恶有罪之说。五十岁时,忽然夜里梦见罗刹鬼,拿着索命符来对他说,十天之内要来取他的性命。这个人醒过来之后,非常害怕。天亮后他就去找相命师占梦,占梦师替他卜了一个卦,卦上说:“十天之内,就会有罗刹鬼要来伤害。”长者更加害怕,就去求佛救命,佛告诉他说:“如果你想躲避此灾害的话,从今以后,你要专心诚意的念佛持,还要烧香、点灯,悬挂幡旗,归依佛法僧三宝,就可以免除死亡。”这个人听后就依照佛所说的方法,专心念佛,信向三宝。后来罗刹鬼到了他家门口,见到他修功德,不能害他,只好走开。此人由于修了这些功德,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还生到天上。又有一位长者名叫执持,因退了守戒之心,结果现生受到恶鬼的责罚痛打。”

  第四、问曰:此念佛三昧,但能对治诸障,唯招世报,亦能远感出世无上菩提以否?

  第四问:念佛三昧虽然能够对治一切障碍,及招来现世的果报,但是否能感应到出世间的无上菩提呢?

  答曰:得。何者?如《华严经·十地品[17]》云:“始从初地,乃至十地,于一一地中,皆说入地加行道[18]、地满功德利已,不住道讫,即皆结云:是诸菩萨,虽修余行,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上妙乐具,供养三宝。”以斯文证,得知诸菩萨等,乃至上地,常学念佛、念法、念僧,方能成就无量行愿,满功德海。何况二乘、凡夫,求生净土不学念佛也?何以故?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摄六度[19],通行通伴故。

  答:当然可以,为什么呢?如《华严经·十地品》中说:“从初地开始,一直到第十地,在每一地之中,都说进入此地的加行道。到该地功德行圆时,便升入上一地,直到圆满。最后经中做一个总结说:登地以上的诸菩萨,虽然修其他的法门,但都不离开念佛、念法、念僧,并以各种精妙乐具供养三宝。”由此经文可以证知,诸菩萨即使证到上面所讲的果位,仍然经常修念佛、念法、念僧的法门,才能够成就无量的行愿,才能够圆满功德大海,何况是二乘人及凡夫,要求生净土,怎能不学念佛呢

  因为念佛三昧的功德,具备了一切的四摄、六度,是和诸法一起直通涅槃的。

  第五、问曰:初地已上菩萨,与佛同证真如之理,名生佛家[20]。自能作佛,济运众生。何须更学念佛三昧,愿见佛也?

  第五问:证初地以上的菩萨,和佛同样证到真如之理体,就像生到了诸佛的家了,自己已经能够做佛,济度众生了,为什么还要学念佛三昧,发愿见佛呢?

  答曰:论其真如,广大无边,与虚空等,其量难知。譬如一大暗室,若燃一灯、二灯,其明虽遍,犹为暗也。渐至多灯,虽名大明,岂及日光?菩萨所证智,虽地地相望,自有阶降,岂得比佛,如日明也?

  答:佛法真如的理体,是广大而没有边际的,和虚空一样,难以知道它的限量。譬如有一个黑暗的房间,如果只点了一两盏灯,虽然满屋子都照明了,可是仍然显得很暗。即使灯数渐渐增多,可以说是大放光明了,然而,又怎能比得上太阳的光线呢?菩萨所证得的智慧,虽然每一地都各有高低,但又怎么能比得上如太阳光的佛呢?

  


  [1] 中国,古时中国并非指现在中国这个国家和区域,而是“中心之国”的意思,也就是文化教育发达,社会繁荣,佛法兴盛的地区。因此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古印度的中心地带。

  [2] 三藏法师,指通晓经、律、论三藏的僧人。

  [3] 五翳,指能障蔽日月之五者,即烟、云、尘、雾及阿修罗之手。

  [4] 自辄,有自专,独断之意。

  [5] 流支三藏,指北魏时,来自北印度的译经法师菩提流支。他除了译出许多佛教经论之外,曾向昙鸾法师传授《观无量寿经》,阐述西方净土信仰的道理,并引导昙鸾法师归向净土信仰。他还译出《无量寿经论》即《往生论》,此论后来成了中国佛教净土宗依据的主要论著。

  [6] 齐朝上统,即指北齐时著名僧人法上。因他曾任北齐的最高僧官,因此称齐朝上统。

  [7] 地位,即阶位。佛法的修行,有一定的阶段,每一阶段修习的内容以及所获功德果位都不一样。

  [8] 一相三昧,三昧即禅定。以息心静虑,观一佛之相而进入禅定之境界,即称之为一相三昧。

  [9] 四众,比丘和比丘尼,为出家两众;优婆塞和优婆夷(男、女居士),为在家两众,合称四众。是佛教最基本的信众,故有时亦作四众弟子。

  [10] 一行三昧,即一相三昧。因行此三昧时,以心定於一行,故名。《三藏法数》四说:“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

  [11] 受施,指受与施。受为领纳,施为给予。但这里并不是简单的接受与布施,这里我们要注意:受与施二法,我们在这个地方要善自观察。我们平时要多去念诵,多去观察,多去随顺念佛思维——念佛的报德思维、念佛的愿力思维、神通力思维,一定不要以自己的知见去思维。

  [12] 因地,与果地相对,指获得—定果位之前的修行阶段。

  [13] 善财童子求善知识:见《华严经·入法界品》,是说善财童子发心修佛道,在文殊师利菩萨指点下,先后参访五十三位圣贤,最后得成正果的故事。

  [14] 普贤行,即指普贤行愿。据《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说,普贤菩萨修行时,曾发下十个大愿,因其广大,故又称为愿海,并常常被作为一切菩萨行的代表。

  [15] 摩诃衍,是摩诃衍那的简称,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位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 渐法需三大阿僧祗劫,顿法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知妄即真,歇即菩提。摩诃衍经,明诸大乘法经典之通名也。《华严》《法华》等是也。《智度论》三曰:“诸摩诃衍经,多在耆阇崛中说。”

  [16] 第三炎天,炎天又译作夜摩天,为欲界六天的第三重。

  [17] 《华严经·十地品》,是《华严经》中重要的一品,主要讲述菩萨在修习佛道过程中所经历的十个阶位,并详细阐述了这十个阶位的修习内容和所得的功德果位。

  [18] 加行道,道即佛道,指能通向涅槃境界的途征。加行即加力而行之意。加行道又称方便道,是为断除烦恼而加功用行的修行之道。即见道之前的暖、顶、忍、世等四善根之位。

  [19] 四摄六度,四摄和六度的合称,是大乘佛教用以概括大乘佛教徒应当修习的一切法门。四摄是菩萨应行的四种能摄受众生,使众生归向佛道的事。六度是应修的六种能到达涅槃境界的通道。

  [20] 生佛家,佛家即指净土,净土是佛的住处,因此称为佛家。入地的菩萨,将来必证佛果,因此等於已入佛家中,所以称之为生佛家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四大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