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集》卷下
第四大門
第四大門叁番料簡,主要在引證中國高僧所行的淨土法門作爲示範,並說明諸經多明念佛叁昧,行此念佛叁昧必獲種種利益。
△第四大門中,有叁番料簡:
第四大門中,分叁部份來講。
第一、依中國[1]叁藏法師[2],並此土大德等,皆共詳審聖教,歎歸淨土,今以勸依。
第一、古印度佛國的叁藏法師,及我國的諸大德們,全都很透徹了解佛教,他們在詳盡審視佛陀聖教後,都很贊歎並歸向淨土,所以現在就以他們作爲榜樣,而勸大家也歸依淨土。
第二、據此經宗,及余大乘諸部,凡聖修入,多明念佛叁昧以爲要門。
第二、根據《觀無量壽佛經》,及其余的諸大乘經,不管是凡夫或聖人的修行入道,都說念佛叁昧是入門之要。
第叁、問答解釋,顯念佛者得種種功能利益不可思議。
第叁、回答問題,以顯示念佛者所獲得的功德利益之不可思議。
○第一、依中國及以此土大德所行者。
第一、依據古印度及我國大德的修行來作爲榜樣。
余五翳[3]面牆,豈甯自辄[4]?但以遊曆披勘,敬有師承。何者?謂中國大乘法師流支叁藏[5]。次有大德,呵避名利,則有慧寵法師。次有大德,尋常敷演,每感聖僧來聽,則有道場法師。次有大德,和光孤棲,二國慕仰,則有昙鸾法師。次有大德,禅觀獨秀,則有大海禅師。次有大德,聰慧守戒,則有齊朝上統[6]。然前六大德,並是二谛神鏡,斯乃佛法綱維,志行殊倫,古今實希。皆共詳審大乘,歎歸淨土,乃是無上要門也。
我因眼目不明而少見識,豈敢自作主張呢?但以我到處遊曆及披覽經籍之經驗,經過比較勘驗,而能很恭敬的繼承諸位老師的教誨,他們是哪幾位呢
有天竺國的大乘法師菩提流支叁藏。其次是呵斥和逃避名聞利養的大德,慧寵法師。還有平常講論佛法時,就能感得已證聖果的僧人前來聽講的大德道場法師。又有和光同塵而獨自棲息,享譽魏、齊兩朝的大德昙鸾法師。再是禅定觀照工夫超群的大德,大海禅師。以及聰明有智慧又守戒律的大德,齊朝上統法上法師。這六位大德,全都精通真俗二谛,二谛是佛法的綱領,而他們的志願與修行都超越同倫,是古今稀有的修行人。他們全都透徹了達大乘的宗旨,詳盡審視大乘教法,而也都贊歎歸向淨土,認爲淨土是無上的要門。
問曰:既雲歎歸淨土,乃是要門者。未知此等諸德,臨終時皆有靈驗已否?
問:既然他們都贊歎歸向淨土,稱爲是無上要門,不知這些大德法師,臨終時是否都有靈驗的感應?
答曰:皆有不虛。如昙鸾法師,康存之日,常修淨土。亦每有世俗君子,來呵法師,曰:“十方佛國,皆爲淨土。法師何乃獨意注西,豈非偏見生也?”法師對曰:“吾既凡夫,智慧淺短,未入地位[7],念力須均。如似置草引牛,恒須系心槽枥。豈得縱放,全無所歸?”
答:都有事實根據的靈驗事實。如昙鸾法師生前,經常修淨土法門。而往往有一些世俗的人,來呵斥法師說:“十方的佛國土全都是淨土,法師爲什麼只單一注重西方淨土,這豈不是有偏見嗎?”法師回答說:“我既然是凡夫,智慧自是淺薄短少的。尚未證入果位,信念力量必須要均等。猶如放置草糧引牛來吃,心念必須經常看放置草糧的槽中。心念怎可放縱,而完全沒有歸向呢?”
雖複難者紛纭,而法師獨決。是以無問一切道俗,但與法師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勸令生信;若已生正信者,皆勸歸淨國。是故法師臨命終時,寺傍左右道俗,皆見幡花映院,盡聞異香,音樂迎接,遂往生也。
雖然反對的人衆說紛纭,而法師卻堅定修淨土法門不動搖。因此不管是出家衆或在家衆,只要和法師有一面之緣的,如果尚未正信佛法的,就勸他們生起信心。如果已經有了正信,就都勸他們往生淨土。故當法師臨命終時,佛寺附近的出家僧衆及在家人,都見到院子裏有幡蓋及天花的映照,都聞到了奇異的香味,還聽到美妙的音樂聲來迎接法師的往生。
余之大德,臨命終時,皆有征祥。若欲具談往生之相,並不可思議也。
其余的各位大德,在臨命終時,也都有祥瑞的征兆。如具體地講他們的往生情況,則都是不可思議的。
○第二、明此彼諸經,多明念佛叁昧爲宗者。就中有八番:初、二,明一相叁昧[8];後六,就緣依相,明念佛叁昧。
第二、說明西土和此土諸經典,多以闡明念佛叁昧爲宗旨。分八部份來講,前面二部份說明一相叁昧,後面六部份,從各種因緣的不同,來說明念佛叁昧。
第一、依《華首經》。佛告堅意菩薩:“叁昧有二種:一者有一相叁昧,二者有衆相叁昧。一相叁昧者,有菩薩聞其世界,有其如來現在說法。菩薩取是佛相,以現在前,若坐道場,若轉*輪,大衆圍繞。取如是相,收攝諸根,心不馳散,專念一佛,不舍是緣。如是菩薩,于如來相,及世界相,了達無相。常如是觀,如是行,不離是緣。是時佛像,即現在前,而爲說法。菩薩爾時深生恭敬,聽受是法,若深若淺,轉加尊重。菩薩住是叁昧,聞說諸法皆可壞相。聞已受持,從叁昧起,能爲四衆[9]演說是法。”佛告堅意:“是名菩薩入一相叁昧門。”
第一、在佛說《華首經》時,佛陀告訴堅意菩薩說:“叁昧有二種,一種是一相叁昧,另一種是衆相叁昧。一相叁昧就是,有菩薩聽說有個世界,其中有佛正在說法。于是菩薩就想像此佛,好象佛就現在眼前,想像此佛或坐在道場中,或正在說法轉*輪,四周有大衆圍繞。心中就這樣去想,就能夠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收攝住,心一點也不散亂,專心思念這一尊佛,不停的想像此情景。這樣從如來的形相推及世界之實相,進而進一步理解此實相就是無相。如果菩薩經常如此觀照,如此修行,心不離開此境界,這時候佛像就會現在眼前,而爲菩薩說法。此時菩薩就會深深的生起恭敬之心,聽受佛陀所說之法,不管所說的法是深奧的或是淺顯的,都會非常尊重。菩薩這時住在叁昧之中,聽聞佛說諸法之相都是可以破壞的,聽聞之後受持此法。菩薩從叁昧出來之後,就能夠爲出家及在家的男女四衆,演說此法。”佛陀告訴堅意菩薩說:“這就叫做菩薩入一相叁昧之門。”
第二、依《文殊般若》,明一行叁昧[10]者。
第二、依《文殊般若經》中所說,可以明白一行叁昧的修持。
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爲一行叁昧?”
當時文殊師利菩薩問佛陀說:“世尊,什麼叫做一行叁昧呢?”
佛言:“一行叁昧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應在空閑處,舍諸亂意,隨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念無休息。即是念中,能見過、現、未來叁世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即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是名菩薩一行叁昧。”
佛陀回答說:“所講的一行叁昧,就是信奉佛法的善男子或善女人,應當在空閑的地方,舍去各種擾亂心意的念頭,面對佛所在的方向,端身正坐,也不去想佛的相貌,只是專心系念在一尊佛上,專心稱念這尊佛的名號,使憶念不間斷。在這樣的念佛之中,就能見到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諸佛。爲什麼呢?因爲念一尊佛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就和念無量諸佛的功德是一樣的,這就叫做菩薩修行一行叁昧。”
第叁、依《涅槃經》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叁昧者,十方諸佛恒見此人,如現在前。”
第叁、依《涅槃經》上佛陀所說:“如果有人只要能夠專心一意,經常修念佛叁昧,那麼十方諸佛也能經常見到此人,就像在眼前出現一樣。”
是故《涅槃經》雲,佛告迦葉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專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晝若夜,若坐若臥。諸佛世尊常見此人,如現目前,恒與此人而住受施[11]。”
所以《涅槃經》中,佛陀告訴迦葉菩薩說:“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常能專心致志念佛,不管他在山林裏,或是在聚落中,不管是白天或是黑夜,不管是坐著或是躺著,諸佛世尊經常都會見到此人,如同出現在眼前一樣,諸佛世尊常與此人同住而受施。”
第四、依《觀經》及余諸部,所修萬行,但能回願,莫不皆生。然念佛一行,將爲要路。何者?審量聖教,有始、終兩益。若欲生善起行,則普該諸度。若滅惡消災,則總治諸障。故下經雲:“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壽盡必生。”此名始益。
第四、在《觀無量壽佛經》及其他的大乘經中都說到,行者所修的任何功德,只要能夠發願回向,一定能夠往生。然而念佛這項修行,是最主要的道路,爲什麼呢?從佛經中可以看出來,有開始及終結兩種利益。如果想要開始修行善法的話,念佛就能把六度都包括了。如果想要滅除惡業,消除災殃的話,念佛就能對治所有的障礙。所以經上說:“念佛的衆生,一直不舍念佛之心,壽命終結時一定能往生。”這就是開始念佛的益處。…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四大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