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四大門▪P2

  ..續本文上一頁

  言終益者,依《觀音授記經》雲:“阿彌陀佛,住世長久,兆載永劫,亦有滅度。般涅槃時,唯有觀音、勢至,住持安樂,接引十方。其佛滅度,亦與住世時節等同。然彼國衆生,一切無有睹見佛者。唯有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往生者,常見彌陀現在不滅。”此即是其終時益也。

  說到念佛的終結益,據《觀世音菩薩授記經》所說:“阿彌陀佛住在世間的時間很久,雖然有兆載永劫,但也有滅度之時。當佛般涅槃時,就只有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住持安樂國土,接引十方的衆生。阿彌陀佛滅度後,雖然安樂淨土也和佛住世時相同,但該國的衆生也有見不到佛的,只有以前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而往生的人,還能經常見到阿彌陀佛沒有滅度現在眼前。”這就是終結時的利益。

  所修余行,回向皆生;世尊滅度,有睹、不睹。勸後代審量,使沾遠益也。

  修其他各種法門的人,只要把他所修的功德回向往生淨土,雖然也都能往生,不過在阿彌陀佛滅度之後,他們有人能看得見佛,也有人看不到佛。所以在此奉勸後人要仔細思量,以便大衆都能夠獲得長遠的利益。

  第五、依《般舟經》雲:“時有跋陀和菩薩,于此國土,聞有阿彌陀佛,數數系念,因是念故,見阿彌陀佛。既見佛已即從啓問,“當行何法,得生彼國?”

  第五、據《般舟叁昧經》所說:“當時有跋陀和菩薩,在這個國土中,聽說有阿彌陀佛,于是就經常系念佛,由于他的一心念佛,就見到了阿彌陀佛。他見到阿彌陀佛就請問:“要修什麼法門,才能往生到西方淨土?”

  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當念佛身叁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

  這時阿彌陀佛就告訴跋陀和菩薩說:“想要生到我的國土,就要經常念我的名字,不要休息,這樣就能生到我的國土來。要念佛身具足叁十二相,身上發出的光明徹照十方,相貌端正無比。””

  第六、依《大智度論》,有叁番解釋:

  第六、據《大智度論》所講,有叁種解釋:

  第一、佛是無上法王,菩薩爲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應當常念佛也。

  第一、佛是無上的法王,菩薩是法王的臣子。所尊所重的只有佛世尊,所以應當經常念佛。

  第二、有諸菩薩,自雲:“我從曠劫以來,得蒙世尊,長養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禅定、智慧、無量行願,由佛得成。爲報恩故,常願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寵,常念其主。”

  第二、有很多菩薩說:“我們從曠劫以來,得以蒙受世尊生長養育我們的法身、智慧身及大慈悲身。禅定、智慧及無量的行願,都是由于佛陀而得以成就的。爲了報答佛陀的恩德,所以發願經常親近佛。這好比大臣蒙受帝王的恩寵,故經常想念他的主人。”

  第叁、有諸菩薩,複作是言:“我于因地[12],遇惡知識,誹謗般若,墮于惡道,經無量劫。雖修余行,未能得出。後于一時,依善知識邊,教我行念佛叁昧。其時即能並遣諸障,方得解脫。有斯大益,故願不離佛。”

  第叁、也有菩薩這樣說:“我在修因的時候,因爲遇到不信佛法的惡友,由于誹謗般若,而墮到惡道中,經過無量劫。雖然也修過其他的法門,但都出不了生死。後來我遇到一位善知識,他教我修念佛叁昧。我照著修就去掉了障礙,並獲得了解脫。因有這麼大的功德利益,所以我發願常不離佛。”

  第七、依《華嚴經》雲:“甯于無量劫,具受一切苦。終不遠如來,不睹自在力。”

  第七、據《華嚴經》所說:“甯願在無量劫中,受到所有的痛苦,也不願意離開如來,以致見不到具有自在力的佛。”

  又雲:“念佛叁昧必見佛,命終之後生佛前。見彼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經上又說:“修念佛叁昧一定能見到佛,命終之後一定會生到佛的面前。故見到將臨終者就要勸他念佛,並展開佛像使他瞻仰、禮敬。”

  又善財童子求善知識[13],詣功德雲比丘所,白言:“大師,雲何修菩薩道,歸普賢行[14]也?”

  又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時,拜訪到功德雲比丘時說:“大師,菩薩道應怎麼樣修,而歸向普賢菩薩的行願呢?”

  是時比丘告善財曰:“我于世尊智慧海中,唯知一法,謂念佛叁昧門。何者?于此叁昧門中,悉能睹見一切諸佛,及其眷屬、嚴淨佛刹,能令衆生遠離顛倒。念佛叁昧門者,于微細境界中,見一切佛自在境界,得諸劫不顛倒。念佛叁昧門者,能起一切佛刹,無能壞者,普見諸佛,得叁世不顛倒。”

  此時比丘告訴善財說:“我在世尊的智慧海之中,只知道一個叫做念佛叁昧的法門。什麼叫念佛叁昧呢

  就是在這個叁昧中,皆能見到所有的佛及其眷屬,還有他們莊嚴清淨的佛土,這個法門能使衆生遠離顛倒。念佛叁昧法門,能夠在微細的境界中,見到一切佛的自在境界,從而得如實而不顛倒的智慧。念佛叁昧法門,能夠生起一切的佛國土,沒有什麼力量可以破壞它,能夠見到十方的諸佛,而獲得叁世不顛倒的智慧。”

  時功德雲比丘告善財言:“佛法深海,廣大無邊。我所知者,唯得此一念佛叁昧門。余妙境界,出過數量,我所未知也。”

  當時功德雲比丘又告訴善財說:“佛法深廣,猶如一望無有邊際的大海,我只是得到這個念佛叁昧法門。其他的微妙境界,多得數也數不完,我還不得而知啊。”

  第八、依《海龍王經》:時海龍王白佛言:“世尊,弟子求生阿彌陀佛國,當修何行,得生彼土?”佛告龍王:“若欲生彼國者,當行八法。何等爲八?一者常念諸佛;二者供養如來;叁者咨嗟世尊;四者作佛形像,修諸功德;五者回願往生;六者心不怯弱;七者一心精進;八者求佛正慧。”佛告龍王:“一切衆生,具斯八法,常不離佛也。”

  第八、在《海龍王經》中,海龍王問佛說:“世尊,弟子想要求生阿彌陀佛的國土,應當怎樣修行,才能生到這個淨土去?”佛陀告訴海龍王說:“如果想要生到該國,就要修行八種方法。是哪八種法呢?就是:一、經常要念諸佛。二、要供養如來。叁、要贊歎世尊。四、要塑造佛像,修行諸功德。五、要回向發願往生。六、內心不要膽怯懦弱。七、要一心精進。八、要追求佛陀的無上真正智慧。”接著佛陀又告訴海龍王說:“所有的衆生,只要具足了這八法,便能經常與佛在一起。”

  問曰:不具八法,得生佛前,不離佛否?

  問:如果不具備這八法,是否能生到佛國,而不離開佛呢?

  答曰:得生不疑。何以得知?如佛說《寶雲經》時,亦明十行具足,得生淨土,常不離佛。時有除蓋障菩薩白佛:“不具十行,得生已否?”佛言:“得生。但能十行之中,一行具足無缺,余之九行,悉名清淨,勿致疑也。”

  答:肯定可以往生不必懷疑。怎麼知道呢?因爲佛在說《寶雲經》時,就說到具足十行,便能夠往生淨土,也能經常不離開佛。當時有除蓋障菩薩問佛說:“如果不具備十行,能不能夠往生呢?”佛回答說:“能夠往生,只要在這十行之中,完滿無缺失地具足了一行的功德,而其余的九行,也都可以叫做清淨了,所以不用懷疑。”

  又《大樹緊那羅王經》雲:“菩薩行四種法,常不離佛前。何等爲四?一者,自修善法,兼勸衆生,皆作往生見如來意;二者,自勸勸他,樂聞正法;叁者,自勸勸他,發菩提心;四者,一向專志,行念佛叁昧。具此四行,一切生處,常在佛前,不離諸佛。”

  又《大樹緊那羅王經》中說:“菩薩修行四種法,就能經常不離開佛而在佛前。修哪四種行呢?一、自己修行善法,也勸導衆生修,都作往生淨土見如來之心念;二、勸自己,也勸別人,要好樂聽聞正法;叁、勸自己,也勸別人,要發菩提心;四、一心不變,修行念佛叁昧。具備了這四行,不管生到何處,都一定會常現在佛前,而不離諸佛。”

  又經雲:“佛說菩薩行法,有叁十二器。何者?布施是大富器,忍辱是端正器,持戒是聖身器,五逆不孝是刀山、劍樹、镬湯器,發菩提心是成佛器,常能念佛往生淨土是見佛器。”略舉六門,余者不述。聖教既爾,行者願生,何不常念佛也?

  經上又說:“佛說菩薩修行的方法,有如叁十二種器皿。怎麼說呢

  例如布施是獲得大財富的器皿,忍辱是獲得端正的器皿,持戒是獲得聖身的器皿,五逆不孝是獲得刀山劍樹镬湯的器皿,發菩提心是成佛的器皿,經常能念佛求往生淨土是得見佛陀的器皿。”約略舉出六門,其余的就不多說了。佛陀在教典中既然已經這樣說了,發願往生的行者,爲什麼不經常念佛呢?

  又依《月燈叁昧經》雲:“念佛相好及德行,能使諸根不亂動,心無迷惑與法合,得聞得智如大海。智者住于是叁昧,攝念行于經行所,能見千億諸如來,亦值無量恒沙佛。”

  據《月燈叁昧經》中說:“念佛的叁十二相及八十種好,還有念佛的德行,就能夠使行者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會亂動,心地不會迷惑,而能夠和正法相合,能夠聞佛說法而獲得如大海般的智慧。有智慧的人住在念佛叁昧中,收攝心念行走在經行的地方,就能夠見到千億的如來,也會值遇無量的恒河沙數諸佛。”《《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四大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