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叁大門▪P3

  ..續本文上一頁的人也很稀少。如說到起惡念而造罪的行爲,則猶如暴風驟雨似的。所以諸佛以大慈悲心,勸衆生歸向淨土。即使這一生造了許多的惡業,只要他能一心一意的改悔、精進念佛,所有的障礙自然就能消除,還一定能夠往生。爲什麼不去想一想,卻無心求往生呢?

  ○自下第四,引聖教證成,勸信求生者。

  下面是第四、引用佛經來證明已成功的往生者,以勸衆人相信而求生淨土。

  依《觀佛叁昧經》雲:爾時會中有財首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劫時,有佛出世,亦名釋迦牟尼佛。彼佛滅後,有一王子名曰金幢,驕慢邪見,不信正法。有知識比丘,名定自在,告王子言:“世有佛像,極爲可愛,可暫入塔,觀佛形像。”時彼王子,從善友語,入塔觀像,見像相好。白言比丘:“佛像端嚴,猶尚如此,況佛真身!”比丘告言:“王子今見佛像,不能禮者,當稱南無佛。”還宮系念,念塔中像。即于後夜,夢見佛像,心大歡喜,舍離邪見,歸依叁寶。隨壽命終,由前入塔,稱佛功德,即得值遇九百億那由他佛,于諸佛所,常勤精進,恒得甚深念佛叁昧。念佛叁昧力故,諸佛現前,皆與授記。從是以來,百萬阿僧祇劫不墮惡道。乃至今日,獲得首楞嚴叁昧。爾時王子者,今我財首是也。”

  依《觀佛叁昧經》所說:當時在法會中有財首菩薩,他告訴佛陀說:“世尊,我想到在過去無量劫的時候,有一尊佛出世,同您一樣也稱爲釋迦牟尼佛。這尊佛滅度之後,有一位王子叫做金幢,非常的傲慢,還充滿了邪知邪見,不相信正法。他有一位做比丘的朋友,叫做定自在。比丘告訴王子說:“世間有佛像,樣子非常可愛,你可以到塔寺中去,看一下佛的形像。”王子聽了這位善友的話,就進入塔寺去看佛像。他見到佛像相好莊嚴,就對比丘說:“佛像都已這樣莊嚴端正了,更何況是真的佛身呢?”比丘就告訴他說:“王子,你現在見到了佛像,如果還不能頂禮,那你至少要稱一聲南無佛。”王子回到王宮之後,心裏就一直在想念塔寺中的佛像,于是就在下半夜,夢見了佛像。這時王子心裏很歡喜,就舍離了邪知見,而歸依叁寶。後來王子命終,由于以前有進入塔寺稱南無佛的功德,而能遇到九百億那由他的佛。他在諸佛之處,常常精勤努力,終于獲得恒常甚深的念佛叁昧。由于念佛叁昧力故,于是諸佛現在眼前,一一爲他授記。自此之後,經過百萬阿僧祇劫,都沒有墮落惡道。一直到今天,獲得了首楞嚴叁昧。當時的王子,就是我財首。”

  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其數無量,各說本緣,皆依念佛得。

  當時的法會當中,即有無量無數的十方諸大菩薩,各自說出他們的得道因緣,原來全都從念佛法門而得道的。

  佛告阿難:“此觀佛叁昧,是一切衆生犯罪者藥,破戒者護,失道者導,盲冥者眼,愚癡者慧,黑暗者燈,煩惱賊中大勇猛將,諸佛世尊之所遊戲,首楞嚴等諸大叁昧始出生處。”

  佛陀就告訴阿難說:“觀佛叁昧是所有衆生,犯罪者的藥,是破戒者的守護神,是迷路者的向導,是盲人的眼睛,是愚癡人的智慧,是黑暗中的燈光,是破煩惱賊的大勇猛將軍,是諸佛世尊的遊戲,是首楞嚴等諸大叁昧的入門。”

  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叁昧。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叁昧力故,得一切種智。”

  佛陀告訴阿難說:“你要好好護持此經,小心對待不要忘記了。過去、未來及現在的叁世諸佛,也都同樣說此念佛叁昧。我和十方的諸佛,及賢劫的千佛,從最初發菩提心開始,都是因爲念佛叁昧的力量,而證得一切種智。”

  又如《目連所問經》佛告目連:“譬如萬川長流,有浮草木,前不顧後,後不顧前,都會大海。世間亦爾,雖有豪貴,富樂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經,後世爲人,更甚困劇,不能得生千佛國土。是故我說無量壽佛國,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五種邪道。我說是人,名無眼人,名無耳人。”

  又有《目連所問經》,佛陀告訴目連說: “譬如在萬條河流中,人們依附著草木浮在水面上,雖然前後左右的人都顧不了,最後大家都可流到大海中。世間也是如此,雖然有人富豪尊貴,日子過得快樂而自在,但也免不了生老病死。只因爲不相信佛經所說,所以他後世做人時,就更艱辛困苦,還不能生到有佛說法的國土。所以我說,無量壽佛的國土,容易往生,容易取證,而人們卻不想修行往生,反而去侍候九十五種邪魔外道。我說這種人,是沒有眼睛,沒有耳朵的人。”

  經教既爾,何不舍難,依易行道矣!

  經典上都這麼講了,爲什麼不舍棄難行道,而依易行道修行呢?

  《安樂集》卷上終

  


  [1] 無始,所有衆生都以因緣而不斷輪回,每一生命都由前世因果而來,每一事物均以因緣和合而成,既無開始的一端,故而稱之爲“無始”。

  [2] 五道,包括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如說六道,則加上阿修羅。因爲阿修羅道攝于天、人、畜生、餓鬼諸趣之中,故有時不另立而說五道。

  [3] 叁車,羊車、鹿車、牛車。羊車是形容聲聞乘只能自度,不能度他,好像一輛小小的羊車不能載物;鹿車是形容緣覺乘能自度兼度親屬,好像一輛鹿車只能載少許的貨物;牛車是形容菩薩乘不但自度且能普度衆生,好像一輛大牛車能運載許多的貨物。

  [4] 芥子,原系芥菜之種子,體積微小,故于經典中屢用以比喻極小之物,亦以芥子比喻劫期之悠長,如《雜阿含經》卷叁十四、《大智度論》卷五等均載有此類譬喻。

  [5] 铢,古代的重量單位,二十四铢等于舊製一兩,舊製一兩是31.25克,故一铢是1.3克。

  [6] 閻浮提,漢譯爲贍部洲。閻浮是樹名,譯爲贍部,因爲此洲的中心,有閻浮樹的森林,因有此樹的緣故,稱爲贍部洲。又出産閻浮檀金,故又有勝金洲、好金土之譯名。贍部洲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地方,在娑婆世界須彌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稱南閻浮提、南贍部洲。

  [7] 西拘耶尼,即娑婆世界四大部洲之西瞿陀尼的異名。在須彌山西方之大洲也。

  [8] 叁千大千世界,或稱叁千世界,或稱大千世界。泛指一佛所教化的區域。

  [9] 毘富羅山,古印度摩竭陀國境內的一座大山,爲當時著名的山,故佛經中常用以爲喻。

  [10] 肘,古印度度量長度的單位,據《俱舍論》說,以二十四指節爲一肘。《四分律羯磨疏》言一肘爲一尺八寸,另有多種說法。

  [11] 色究竟天,界諸天之一,位於色界的最上一層。

  [12] 五欲,指人的心念對於外界色、聲、香、味、觸等五境所起的歡喜愛樂,或厭惡痛恨之情感。五欲爲引起人的煩惱,妨害修行的因素,故而當斷除。

  [13] 磑(音wèi),古時碾米用的石磨。

  [14] 五下、五上指的是十種心結,“斷”、“除”都是戒掉的意思。就是戒掉五下、五上心結。五下心結是:一、欲界貪,二、嗔恚結(厭惡結),叁、身見結,四、戒禁取結,五、疑結。五上心結是:一、色界貪,二、無色界貪,叁、掉舉,四、我慢,五、無明。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叁大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