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二大門▪P7

  ..續本文上一頁法門根本不相幹。

  有名即法者,如諸佛菩薩名號、禁咒音辭、修多羅[53]章句等是也。如禁咒辭曰:“日出東方,乍赤乍黃。”假令酉、亥行禁,患者亦愈。又如有人被狗所齧,炙虎骨熨之,患者即愈。或時無骨,好(音)掌摩之,口中喚言:“虎來虎來。”患者亦愈。或複有人患腳轉筋,炙木瓜枝熨之,患者即愈。或無木瓜,炙手磨之,口喚:“木瓜木瓜。”患者亦愈,吾身得其效也。何以故?以名即法故。

  名字本身就是法門的,譬如諸佛菩薩的名號,咒語的聲音辭句,佛經的文章句子等。譬如咒語說:“太陽從東方升起,顔色忽紅忽黃。”規定病人下午五時至七時,晚間九時至十一時,不得做某些事,而病人的病也好了。又譬如有人被狗咬,必須要把虎骨炙熱之後,熨在被咬之處,病就會好。如果沒有虎骨,就用手掌來按摩傷處,嘴裏說:“老虎來了,老虎來了。”病也會好。有人的腳筋扭傷了,就要用火烤過的木瓜枝,來熨患處,病就會好。如果沒有木瓜枝,就要把手烤熱來按摩患處,嘴裏說:“木瓜木瓜。”病也會好,我就曾身受其效益。原因何在?因爲名字就是法門之故。

  有名異法者,如以指指月是也。

  也有名字和法門不相幹的,譬如以手指指月亮。

  又問曰:若人但稱念彌陀名號,能除十方衆生無明[54]黑暗,得往生者。然有衆生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不滿所願者,何意?

  又問:如果人們只要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夠除去十方衆生的無明黑暗而得到往生。然而有的衆生雖然他也稱佛名號,憶念佛陀,卻無明仍在,往生的願望也沒有達成,這又是什麼道理?

  答曰: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所以者何?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爲物身。複有叁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謂無決定故;叁者信心不相續,謂余念間故。疊相收攝,若能相續,則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叁心,若不生者,無有是處。

  答:因爲沒有真實地去修行,故與佛陀的名號義理不相應。爲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爲他們不知道如來是實相之身,而以爲是衆生之身。還有叁種情況也不會相應:一、信心不淳,若有若無。二、信心不一,可能還會變動。叁、信心不相續,還有其他的念頭夾雜在內。如果能夠念念相續的話,就能夠一心。如果能夠一心的話,就能夠淳心。如具備了這叁心,還不能生淨土的話,則絕對是不可能的。

  


  [1] 法界,總指宇宙間一切事物或一切諸法的本體。粗分以下四個方面:1.法者諸法,界者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稱法界。2.法者諸法,界者邊際之義,窮極諸法的邊際,故稱法界。3.法者諸法,界者性之義,諸法在外相上雖千差萬別,但皆同一性,故稱法界。4.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故稱法界。

  [2] 二乘障,二乘指聲聞乘和緣覺乘。大乘佛教認爲此二乘人唯求自利,障蔽了回向大乘,追求無上智慧功德的成佛之性,因此稱爲二乘障。

  [3] 寄花五淨,五淨指五淨天,即色界第四禅中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五者,這是聖者所居之天,世界大風災也吹不到此天,故將花寄放此處,能一直不會枯萎。

  [4] 附水靈河,靈河指有神龍所居之河川,因龍的神通力故,即使遇大旱之時,此靈河之水也不會幹竭。

  [5] 波羅蜜,或作波羅蜜多,意爲到彼岸,或簡稱爲度。指大乘菩薩所修之行。菩薩所修之大行,能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故名。這種修行之實踐有多種,或概括爲六波羅蜜(六度),或有作十波羅蜜。這兒所謂八萬四千波羅蜜門,是泛指常修的法門衆多。

  [6] 縛,指一切煩惱。煩惱能使人的身心受到限製,不得自在,因此稱爲縛。

  [7] 四句,爲泯除衆生有、無對待等迷執邪見而說明真空無相不可得之理時的常用語。所謂四句,通常指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等四句,或指肯定、否定、部分肯定部分否定、兩者均否定等作爲判斷一般論議形式之四句。

  [8] 智慧門 以懂得和把握諸法實相、即至高之理爲智慧門,在某種程度上與般若同義。入於智慧門,則不厭生死,不樂涅槃。

  [9] 愛見大悲,指菩薩以衆生心生愛著,因而生悲憫之心,稱之愛見大悲。其中愛是思惑,見是見惑,因其未斷見、思二惑,所以此悲心亦是虛妄不實,因此後文說當舍離。

  [10] 十方淨土,十方爲上下四維八方。大乘佛教認爲十方世界都有佛陀說法,每一尊佛都各自有其佛國淨土,故稱十方淨土。

  [11] 刁刁,一作刀刀。動搖貌。

  [12] 漏縛,漏即泄漏,縛爲盤縛,均爲煩惱之稱。衆生因煩惱纏身,使心流轉,散失不絕,所以稱爲漏;又因煩惱所纏,身心被縛,不得自在,因而稱縛。

  [13] 滅空,即斷滅空。是一種否定因果作用的邪見。持斷滅空者,被認爲是邪見中極惡者。

  [14] 空見,執著於“空”的見解。

  [15] 我見,一切衆生的肉體和精神,都是因緣所生法,本無我的實體存在。但我們都在此非我法上,妄執爲我,叫做“我見”。也就是“執著於有精神之主宰實體之我的見解。”

  [16] 空見,執著于空的見解,也就是撥無因果的邪見。諸見中空見之過最重。也就是“認爲一切事物現象絕對虛無,無任何因果報應可言的觀點。”

  [17] 戒相,持戒的相狀,與戒體相對。戒體爲持戒者內心産生的於戒法的信念和意志,戒相則是持戒者外在的儀態相狀。

  [18] 優婆塞,意爲清信士、近事男。即是歸依佛法僧叁寶,信奉佛教的男性在家信徒。

  [19] 語見《維摩诘經·問疾品》。原文爲:“於諸衆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舍離。”

  [20] 塵累,喻爲煩惱惡業等所累。

  [21] 無生之生,如化身示現于娑婆,衆生往生于極樂,爲離六道四生之生,故雲無生之生。衆生往生於佛國淨土,得不退轉位,將來必定成佛,此類之生亦是無生之生。

  [22] 《無字寶箧經》元魏菩提流支譯。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之異譯。

  [23] 羅睺羅,爲釋迦牟尼佛在俗時的兒子,後隨釋迦出家修道,後成爲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因其不毀禁戒,誦讀經典、咒語不懈,故被稱爲“密行第一”。

  [24] 中下之輩,指往生西方淨土者的中下品,見前文,“上輩生者”之注。

  [25] 相土,與性土相對,指有相狀之國土。性土是以法性之理而成,法性之理無穢無淨,是究竟光明之佛土。相土則因衆生之心行而有穢和淨之差別。相土問題,是個很大的焦點問題。依善導大師的提示,“一切衆生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皆乘阿彌陀佛的願力得以往生,皆生于報土。”諸位讀友要是有因緣,能讀一讀善導大師五部九卷的文字,可能對教言有一個相應的認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指明西方極樂是報土。問曰.彌陀淨國爲當是報是化也。答曰.是報非化.雲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經》說.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

  [26] 無相,因至極之理,離言絕相,故稱之爲無相。涅槃的別名,因涅槃離一切虛妄之相。

  [27] 阿鞞跋致,即不退轉,功德善根不再退失之意。《大智度論》卷四載:“菩提薩埵有兩種,有鞞跋致,有阿鞞跋致。”唯識宗慈恩大師窺基立四不退,即:一、信不退,指十信位之中,第六位以上之菩薩,不再生起邪見。二、位不退,指十住位中第七位以上之菩薩,不再退轉回二乘之位。叁、證不退,指初地以上之菩薩,已不再退失所證之法。四、行不退,指八地以上之菩薩,能行各種有爲與無爲諸法而不退轉。

  [28] 貪瞋,都是佛所說的根本煩惱。可見前文“叁毒”條的注釋。

  [29] 由此願我們可知,西方世界的人是不會貪著任何東西的,當然更不會貪圖快樂。

  [30] 彌勒世尊,彌勒菩薩位居補處,現住兜率天內院,當來下生示現成佛,爲人天所尊。

  [31] 無漏,漏指煩惱,無漏即無煩惱。稱離煩惱垢染之清淨法爲無漏,如涅槃、菩提,與一切能斷除叁界煩惱之法,均屬無漏。

  [32] 六天,欲界有六種天,故名六欲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中四天王天在須彌山之半腰,忉利天在須彌山之頂,因依山而住,故名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因依雲而住,故名空居天。

  [33] 《攝論》,即《攝大乘論》,古代印度大乘論師無著所造。闡述大乘教義的重要論著。漢文有叁種譯本,以真谛叁藏所譯影響較大。

  [34] 別時意,又稱別時意趣,如說稱阿彌陀佛名,便可往生極樂,是爲勸懈意者,就別時利益說之,非言今直得之。猶如依一錢而說得百錢。是就別時說,故名別時意趣。

  [35] 臨終十念,即十念,十遍念佛之意。據《觀無量壽經》所說的下品下生者,因作五逆十惡,本應墮於惡道,受苦無窮,但其臨命終時,相遇善知識,教令念佛,並告之言,只要至心稱念無量壽佛,使念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因稱佛名之故,即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後即得往生西方。此即臨終十念之意。

  [36] 宿因,過去世所造之業因。因雖通善惡,惟宿因一般均指善因而言;如業雖有善惡,而宿業多指惡業。

  [37] 系業:衆生所造之業力,系屬於叁界,隨衆生生命的輪回而流轉,絕不斷滅,故稱之爲系業。

  [38] 千仞,形容極高或極深。古以八尺爲仞。

  [39] 躄,腿瘸不能行走。

  [40] 仕,做官。

  [41] 劣夫,這裏比喻無戒定慧之人,業障深重之人。下“從轉輪王行”,即喻彌陀願力。

  [42] 鸩鳥,古代生活在嶺南一帶,比鷹略大,羽毛大都是紫色的,腹部和翅膀尖則是綠色的的鳥,相傳是一種毒烏,宗以後則無記載。

  [43] 黃鹄爲鳥名,一說即天鵝。子安爲古代傳說中的仙人。相傳子安死,葬陵陽山下,後有黃鹄棲其冢樹,鳴呼子安,子安即乘黃鹄而去。

  [44] 五不思議:指五種不可思議之事。這五種事,據《大智度論》以及《淨土論注》等,是一衆生多少,二業力,叁龍力,四禅定力,五佛法力。《智度論》又說:“於五不可思議中,佛力最不可思議。”

  [45] 正定聚,叁聚之一。指衆生中必定證悟者。據《大智度論》等說,以能破顛倒妄心者,即稱爲正定。正定聚即指具有正確思維及認認,並能正確修行而必定能證悟佛法真理者。又菩薩階位在十信以上者,亦稱正定。

  [46] 藥鼓,在古代常說到這個事例。在戰場上打仗,在鼓上用一種藥,這個藥塗在鼓上之後,打仗時很多人中箭了,就擊這個鼓。這鼓一擊,箭就拔出來了,毒也就除掉了。但這只是一個很遙遠的感覺,可作爲比喻我們應該相信——古代有這個東西。

  [47] 四大,即地、水、火、風,這可稱之爲四種元素——即構成一切物質的元素。佛教稱人體亦爲四大合成,臨終之時相繼離去,十分痛苦。

  [48] 念佛叁昧:是以念佛爲觀想內容的一種禅定叁昧。佛教的諸禅觀之一,也是淨土宗特別重視的一種修習內容。念佛叁昧的方法,很早就傳入漢地。東漢譯的《般舟叁昧經》中,就曾說到,行者若以一晝夜,及至七天七夜,一心念十方佛,便能在禅定中見到佛現眼前。東晉時,廬山慧遠大師就在般若臺阿彌陀佛像前發願往生,並與同道諸人共修念佛叁昧。《觀無量壽經》中,也說行念佛叁昧,即能除無量億生死之罪,見十方諸佛現前等等。

  [49] 兔角,本爲虛無之物,用以比喻虛妄不實之意。

  [50] 因緣生,佛教講因緣,謂世界萬物都由因緣和合而起,故稱因緣生。

  [51] 叁有,指叁界。以叁界衆生欲有、色有、無色有,故稱叁有。

  [52] 淨摩尼珠,即摩尼寶珠,又稱如意珠。一說出自於龍腦,又說出於摩竭大魚之腦等等。相傳此珠毒不能侵,火不能燒。《涅槃經》中說此珠“投之濁水,水即爲清。”

  [53] 修多羅,漢譯契經,契是上契諸佛妙理,下契衆生根機,經是線的意思,貫穿法義,使不散失。

  [54] 無明,凡夫因不懂佛教真理而愚昧無知,這是引起衆生輪回生死的根本原因。由無明而引起的認識及心念,都是虛幻不實的,故必須滅除。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二大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