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大門
第叁大門有四番料簡,主要是教相判釋並顯示全書的正旨︰初昆行易行二道和自力他力兩種法門而說明淨土教法是他力易行,次明劫時大小不同,叁對大乘佛教分作聖淨二門。引《大集經》、《大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說明有此難易二門的原因。後更征引經教證成勸信求往,以下各門,根據此門所判分別解說
△第叁大門中,有四番料簡:
第叁大門中,分四部份來說明。
第一、辨難行道、易行道。
第一、分辨難行道及易行道。
第二、明時劫大小不同。
第二、說明時間劫數的長短不同。
第叁、明從無始[1]世劫已來,處此叁界五道[2]。乘善惡二業,受苦樂兩報。輪回無窮,受生無數。
第叁、說明從無始劫以來,衆生在叁界五道之中,由于造了善業和惡業,故受到苦、樂的二種報應,不停的輪回和受因果之報而投生。
第四、將聖教證成,勸後代生信求往。
第四、引用佛經中修成功的例子來作爲證明,勸後代的人應相信而求往生。
○第一、辨難行道、易行道者。于中有二:一、出二種道;二、問答解釋。
第一、分辨難行道及易行道的差別,分作二部份來說,一、出示難行道及易行道。二、回答問題。
余既自居火界,實想懷怖。仰惟大聖,叁車[3]招慰。且羊、鹿之運,權息未達。佛诃邪執,障上求菩提。縱後回向,仍名迂回。若徑攀大車,亦是一途。只恐現居退位,險徑遙長,自德未立,難可升進。是故龍樹菩薩雲:“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
我身居叁界火宅之內,想起來心中實在很恐怖,只有仰仗佛陀能用叁車來招引,並賜給我安慰。然而羊車與鹿車的運載,只是權宜的暫時休息,並沒有到達目的地,因此被佛陀诃斥爲邪見執著。如果一個人執著小乘涅槃爲究竟,那就會障礙上求無上菩提。即使後來回小向大,還是多走了迂回的彎路。如果能直接攀上大乘的大車,也是一條直路,不過就怕現在能證到的仍會退步,危險的長路還遙遙無期,而自己又沒有什麼功德,因此在菩提道上繼續前進相當困難。所以龍樹菩薩說,求不退位有二條道路,一條是很難行走的道路,一條是容易行走的道路。
言“難行道”者,謂在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爲難。此難乃有多途,略述有五。何者?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叁者無顧惡人,破他勝德;四者所有人天顛倒善果,壞人梵行;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故曰難行道。
所講難行道,是指在五濁惡世,在沒有佛出世的時候,自己修行到不退位是很難的。大概說來有五種困難,就是:一、因爲要接觸到許多外道,就很可能亂了修菩薩行的步驟。二、聲聞自利的修法,會障礙大慈悲心。叁、沒有羞恥心的惡人,破壞別人殊勝的功德。四、在人類和諸天中,有許多顛倒善業的果報,破壞人們修梵行。五、只靠自己努力修行,沒有他力的扶持。以上這些事情,滿眼都是,好像走陸路,靠步行真是大辛苦了,所以說是難行道。
言“易行道”者,謂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起心立德,修諸行業。佛願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毗跋致不退位也。譬如水路,乘船則樂,故名易行道也。
所講易行道,是以信佛的因緣,發願往生西方淨土,就發起菩提心造功立德,修諸善行。因爲有佛陀願力的加持,所以就能往生淨土。在往生之後,又有佛力的住持,就能很快地入大乘正定聚。所講正定聚,就是阿毗跋致的不退果位。這就好比走水路,坐船比起走路來當然是很快樂的,所以叫做易行道。
問曰:菩提是一,修因亦應不二。何故在此修因,向佛果,名爲難行。往生淨土,期大菩提,乃名易行道也?
問:既然所證到的菩提都是相同的,那麼因地的修行也應該相同才是。又爲什麼在娑婆世界修因以求佛果,叫做難行道,而往生淨土求大菩提,就叫做易行道了呢?
答曰:諸大乘經所辨,一切行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攝、他攝。何者自力?譬如有人,怖畏生死,發心出家,修定發通,遊四天下,名爲自力。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以己身力,擲驢不上。若從輪王,即便乘空遊四天下,即輪王威力,故名他力。
答:諸大乘經所說的修行方法,全都有自力和他力,自攝同他攝的分別。什麼叫做自力呢?譬如有人,害怕生死的苦果而發心出家,他用修行禅定的方法得到了神通,這樣就可以去周遊四天下了,這就是自力。什麼叫做他力呢?好像身體羸弱的人,自身沒有力量,連驢背都騎不上去。如果靠轉輪王的輪寶,他就能在天空中飛行,也能周遊四天下,這是靠轉輪王的威力,所以叫做他力。
衆生亦爾,在此起心立行,願生淨土,此是自力。臨命終時,阿彌陀如來光臺迎接,遂得往生,即爲他力。故《大經》雲:“十方人天,欲生我國者,莫不皆以阿彌陀如來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也。若不如是,四十八願便是徒設。”
衆生也是這樣的,在娑婆世界發菩提心修行,願往生淨土,這就是自力。到臨終時,阿彌陀佛就拿發光的蓮臺來迎接,于是就能往生,這就叫做他力。所以《無量壽經》說:“十方世界的人類和諸天,想要生到我的國土,全都是以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作爲增上緣的。”如果不能這樣,那設這個四十八願不就是徒勞的嗎?
語後學者,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也。
告訴諸位後學,既然有他力可以借助,那就不能將自己局限在自我能力之內,否則是出不了叁界火宅的。
○第二、明劫之大小者。
第二、說明劫數這個時間量的長短。
如《智度論》雲:劫有叁種,謂一小、二中、叁大。
如《大智度論》所說:劫有叁種,就是一、小劫,二、中劫,叁、大劫。
如方四十裏城,高下亦然,滿中芥子[4]。有長壽諸天,叁年去一,乃至芥子盡,名一小劫。
猶如四十裏方圓大的城,城內裝滿了芥子,有一個長壽天的天人,每叁年來拿一粒,直到把芥子拿光,叫做一小劫。
或八十裏城,高下亦然,芥子滿中。如前取盡,名一中劫。
有八十裏方圓大的城,城內裝滿了芥子,長壽天的一位天人,每叁年來拿一粒芥子,直到把芥子拿光,叫做一中劫。
或百二十裏城,高下亦然,芥子滿中。取盡一同前說,方名大劫。
有一百二十裏方圓大的城,城內裝滿了芥子,和前面一樣,把芥子拿光,才叫做一大劫。
或八十裏石,高下亦然。有一長壽諸天,叁年以天衣一拂。天衣重叁铢[5],爲拂不已,此石乃盡,名爲中劫。其小石、大石,類前中劫可知,不勞具述。
或有方廣八十裏的石頭,一位長壽天的天人,每叁年來用天衣把石頭拂一下,此天衣的重量只有叁铢,直到把石頭拂磨易損盡了,才叫做一中劫。至于石頭的大小,可比照前面小劫和大劫的樣子,這裏就不再多說了。
○第叁門中,有五番:
第叁門中,分五部份來講:
第一、明從無始劫來,在此輪回無窮,受身無數者。如《智度論》雲:在于人中,或張家死,王家生;王家死,李家生。如是盡閻浮提界[6],或重生,或異家生。或南閻浮提死,西拘耶尼[7]生。如閻浮提,余叁天下亦如是。
第一、說明從無始劫以來,衆生在此娑婆世界不停的輪回,受過數不盡的色身。故《大智度論》說:在人間投胎時,有時以姓張的身份死亡,然後投胎到姓王的人家。後來又以姓王的身份死亡,而投胎到李家。這樣在閻浮提界內,或投胎在同一家,或投胎到別家。有時候在南閻浮提死亡,而生到西拘耶尼。其他叁天下的人,投胎轉生的情況,和閻浮提人一樣。
如四天下死,生四天王天亦如是。或四天王天死,忉利天生。忉利天死,生余上四天亦如是。色界有十八重天,無色界有四重天,此死生彼,一一皆遍亦如是。
在四天下死亡的人,投生到四天王天的情況也是這樣。有的在四天王天死,而生到忉利天。有的在忉利天死,而生到上面的四層天,亦是同樣。色界有十八層天,無色界有四層天。在這一天界死亡之後,生到另一層天界,每一層天的投生也都這樣。
或色界死生阿鼻地獄,阿鼻地獄中死生余輕系地獄,輕系地獄中死生畜生中,畜生中死生餓鬼道中,餓鬼道中死或生人天中。如是輪回六道,受苦樂二報,生死無窮。胎生既爾,余叁生亦如是。
也有的在色界天死亡生到阿鼻地獄,在阿鼻地獄死了之後生到其余罪比較輕的地獄,在罪比較輕的地獄死了之後生到畜生中,在畜生身死了之後生到餓鬼道中,在餓鬼道死了之後或許會生到人間或天上。衆生就這樣在六道中輪回,受痛苦和快樂的二種果報,生生死死的輪轉不停。胎生的情形是如此,其余的…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叁大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