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叁大門▪P2

  ..續本文上一頁卵生、濕生、化生也是這樣。

  是故《正法念經》雲:菩薩化生告諸天衆雲:“凡人經此百千生,著樂放逸不修道,不覺往福侵已盡,還墮叁途受衆苦。”

  所以《正法念處經》說,菩薩化生告訴諸天衆說:“凡夫在此投胎已經過百千生了,但只耽著快樂而不修行,過去世所積的福報都享完了也不覺得,又墮落到叁惡道中去受衆多之苦。”

  是故《涅槃經》雲:“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淨,扼縛癰瘡等,根本無義利。上至諸天身,皆亦複如是。”

  所以《涅槃經》說:“這個身體是痛苦的集合體,全身都不清淨,不僅被煩惱束縛還會長出毒瘡,根本沒有什麼好處可說,即使是諸天的色身,也同樣是這樣。”

  是故又彼經雲:“勸修不放逸。何以故?夫放逸者,是衆惡之本。不放逸者,乃是衆善之源。如日月光,諸明中最。不放逸法,亦複如是,于諸善法,爲最爲上。亦如須彌山王,于諸山中,爲最爲上。不放逸法,亦複如是,于諸善法中,爲最爲上。何以故?一切惡法,猶放逸而生。一切善法,不放逸爲本。”

  所以《涅槃經》又勸說:“衆生要修行不能放逸,爲什麼呢?因爲放逸是許多惡業的根本。而不放逸是所有善業的源頭。有如日月所射的光,是所有光明中最明亮的。不放逸也是這樣,是所有善法中最高的。亦如須彌山王,在諸山之中是最高的。不放逸也是如此,是諸善法中最高的。爲什麼呢?因爲一切的惡法,都是由于放逸而發生的,故不放逸是一切的善法的根本。”

  第二、問曰:雖雲無始劫來,六道輪回無際。而未知一劫之中,受幾身數,而言流轉?

  第二問:雖說無始劫來,衆生都在六道中輪回,不過不知道一劫之中,到底要受身多少次呢?

  答曰:如《涅槃經》說:“取叁千大千世界[8]草木,截爲四寸籌,以數一劫之中所受身父母頭數,猶自不澌。”或雲:“一劫之中所飲母乳,多于四大海水。”或雲:“一劫之中所積身骨,如毗富羅山[9]。”如是遠劫已來,徒受生死至于今日,猶作凡夫之身。何曾思量傷歎不已!

  答:《涅槃經》說:“把叁千大千世界的草木,都截成四寸長的籌來數一數,一劫之中做過自己父母的人數比此數還要多。”或說:“一劫之中所飲母親的奶水,比四大海水還多。”或說:“一劫之中死亡後的身骨,可堆得如毗富羅山那麼高。”如此曠劫以來,白白受生生死死直到今天,都還是凡夫之身,又有哪一個曾想過此事而感到傷心不已的呢?

  第叁、又問曰:既雲曠大劫來,受身無數者。爲當直爾總說,令人生厭?爲當亦有經文來證?

  第叁問:所說曠劫以來衆生受身無數,這是你爲了要使大家對世間生起厭惡心而說的呢,還是經典上有明文可證明的呢?

  答曰:皆是聖教明文。何者?如《法華經》雲:過去不可說久遠大劫,有佛出世,號大通智勝如來。有十六王子,各升法座教化衆生。一一王子,各各教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衆生。其佛滅度已來至極久遠,猶不可數知。何者?經雲:總取叁千大千世界大地,磨以爲墨。佛言:“是人過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如是展轉,盡地種墨。”佛言:“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爲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複過是數。”今日衆生,乃是彼時十六王子座下,曾受教法。是故經雲:“以是本因緣,爲說《法華經》。”《涅槃經》複雲:“一是王子,一是貧人。如是二人,互相往反。”言王子者,今日釋迦如來,乃是彼時第十六王子也。言貧人者,今日衆生等是。

  答:都是在佛經上有明文可以作證的,譬如《法華經》上說:在過去不可說久遠的大劫時,有大通智勝如來出現世間。有十六位王子,各自升座說法教化衆生。每一位王子,都各自教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數的衆生。該佛滅度之後的時間已相當長,久長得沒辦法用數來數。爲什麼呢?經上說到把叁千大千世界的大地,磨成爲墨粉,佛說,“如果有人以每一千個佛國土,撒下一點似微塵大的墨粉,如此一直向前經無數佛國土,直到把墨粉全部撒光。”佛陀說:“再把此人所經過的國土,不管是撒上墨粉的,還是沒有撒墨粉的國土的土地,全都磨成微塵,以一微塵當作一劫來算,大通智勝如來滅度到今天的時間,還超過這些微塵的數目。而今天在會中聽法的衆生,都是當時在十六王子座下,聽受教法的弟子。”接著經上又說:“由于有這個因緣,所以我要爲大家講《法華經》。”《涅槃經》也說:“一位是王子,一位是貧人,這二個人,互相往來。”所說的王子,就是現在的釋迦如來,他是當時的第十六位王子。所說的貧人,就是涅槃會上的衆生。

  第四、問曰:此等衆生既雲流轉多劫,然叁界之中,何趣受身爲多?

  第四問:這些衆生曠劫以來在生死中流轉不已,他們在叁界之中,投生在那一道較多呢?

  答曰:雖言流轉,然于叁惡道中,受身偏多。如經說雲:“于虛空中,量取方圓八肘[10],從地至于色究竟天[11]。于此量內,所有可見衆生,即多于叁千大千世界人天之身。”故知惡道身多。何故如此?但惡法易起,善心難生故也。今時但看現在衆生,若得富貴,唯事放逸破戒。天中即複著樂者多。是故經雲:“衆生等是流轉,恒叁惡道爲常家。人天暫來即去,名爲客舍故也。”

  答:雖說是在六道中流轉,然而多數還是在叁惡道中受身。例如經上說:“在虛空之中,取八個手肘見方的面積,從地上一直到色界天的頂點,在此面積之內,所有可以見得到的衆生,就比叁千大千世界人類及諸天的衆生還要多。”由此可知惡道的衆生多,爲什麼這樣呢?因爲惡法容易生起,而善心則很難生起的緣故。現在看一看衆生,若得到富貴的人,他們只知放逸與破戒,而天上的衆生,又大多耽著逸樂。所以經上說:“衆生在六道中流轉,但常以叁惡道爲家。做人或生天都很短暫,所以叫做客舍。”

  依《大莊嚴論》,勸一切衆生常須系念現前,偈雲:“盛年無患時,懈怠不精進,貪營衆事務,不修施戒禅,臨爲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應觀察,除斷五欲[12]想,精勤習心者,終時無悔恨。心意既專至,無有錯亂念,智者勤投心,臨終意不散。不習心專至,臨終必散亂。心若散亂時,如調馬用硙[13],若其鬥戰時,回旋不直行。”

  依《大莊嚴論》,勸告所有的衆生,常須收攝心念,偈語中說:“在年輕力壯又沒有災患時,如果懈怠不精進,只想著經營各種事務,而不修行布施持戒和禅定,等到臨終將死之時,才懊悔想要修善業。有智者應該好好觀察,斷除對五欲的想念,能精進修心的人,臨終時就不會有悔恨之心。專心收攝心念,不起錯亂之念,有智者勤攝心,臨終時意識就不會散亂。不專心修習的話,臨終時一定會心散意亂。心如果散亂的話,就如同用石磨調伏戰馬一樣,使其在戰鬥之時能回旋自如。”

  第五、又問曰: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回生死,不出火宅?

  第五問:所有衆生都具有佛性,多劫以來也應該遇見很多佛了,但爲什麼一直到今天,仍在生死中輪回,而出離不了這火宅呢?

  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爲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

  答:依大乘經上所說,因爲衆生沒有真正得到二種殊勝的法門,來排除生死,所以出不了叁界火宅。是哪二種殊勝的法門呢?一種是聖道,另一種是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衆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其中的依聖道法門去修,現在的人是很難證得的,一是由于離佛陀在世已經太遠了,另一方面是因爲佛理太深奧而難解。所以《大集月藏經》中說:“在末法時期,雖然仍有億億的衆生修行,但卻沒有一人能證得道果。”

  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是故《大經》雲:“若有衆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現在正處于末法時期,在五濁惡世之中,只有淨土這一法門還可以通行。所以《無量壽經》說:“如果有衆生,即使一生都在造惡業,只要在臨命終時,能十念相續,稱念我的名號,如果不能生我國土的話,我就不成佛。”

  又複一切衆生,都不自量。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若論小乘,修入見谛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14],無問道俗,未有其分。縱有人天果報,皆爲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希。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駛雨?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系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又所有衆生,都不能自己量力。修大乘的人,連真如實相第一義空的道理,都沒有放在心上。說到修小乘的人,連見谛道證初果、二果,乃至于叁果的斷五下分結,羅漢的除五上分結,不管是出家衆或在家衆,都沒有一個人有份。縱然有得生人間或生天的果報,也必須修五戒和十善才能獲得,然而能持五戒和十善…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叁大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