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二大门▪P7

  ..续本文上一页法门根本不相干。

  有名即法者,如诸佛菩萨名号、禁咒音辞、修多罗[53]章句等是也。如禁咒辞曰:“日出东方,乍赤乍黄。”假令酉、亥行禁,患者亦愈。又如有人被狗所啮,炙虎骨熨之,患者即愈。或时无骨,好(音)掌摩之,口中唤言:“虎来虎来。”患者亦愈。或复有人患脚转筋,炙木瓜枝熨之,患者即愈。或无木瓜,炙手磨之,口唤:“木瓜木瓜。”患者亦愈,吾身得其效也。何以故?以名即法故。

  名字本身就是法门的,譬如诸佛菩萨的名号,咒语的声音辞句,佛经的文章句子等。譬如咒语说:“太阳从东方升起,颜色忽红忽黄。”规定病人下午五时至七时,晚间九时至十一时,不得做某些事,而病人的病也好了。又譬如有人被狗咬,必须要把虎骨炙热之后,熨在被咬之处,病就会好。如果没有虎骨,就用手掌来按摩伤处,嘴里说:“老虎来了,老虎来了。”病也会好。有人的脚筋扭伤了,就要用火烤过的木瓜枝,来熨患处,病就会好。如果没有木瓜枝,就要把手烤热来按摩患处,嘴里说:“木瓜木瓜。”病也会好,我就曾身受其效益。原因何在?因为名字就是法门之故。

  有名异法者,如以指指月是也。

  也有名字和法门不相干的,譬如以手指指月亮。

  又问曰:若人但称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明[54]黑暗,得往生者。然有众生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何意?

  又问:如果人们只要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够除去十方众生的无明黑暗而得到往生。然而有的众生虽然他也称佛名号,忆念佛陀,却无明仍在,往生的愿望也没有达成,这又是什么道理?

  答曰: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所以者何?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复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谓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谓余念间故。迭相收摄,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答:因为没有真实地去修行,故与佛陀的名号义理不相应。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他们不知道如来是实相之身,而以为是众生之身。还有三种情况也不会相应:一、信心不淳,若有若无。二、信心不一,可能还会变动。三、信心不相续,还有其他的念头夹杂在内。如果能够念念相续的话,就能够一心。如果能够一心的话,就能够淳心。如具备了这三心,还不能生净土的话,则绝对是不可能的。

  


  [1] 法界,总指宇宙间一切事物或一切诸法的本体。粗分以下四个方面: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2] 二乘障,二乘指声闻乘和缘觉乘。大乘佛教认为此二乘人唯求自利,障蔽了回向大乘,追求无上智慧功德的成佛之性,因此称为二乘障。

  [3] 寄花五净,五净指五净天,即色界第四禅中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五者,这是圣者所居之天,世界大风灾也吹不到此天,故将花寄放此处,能一直不会枯萎。

  [4] 附水灵河,灵河指有神龙所居之河川,因龙的神通力故,即使遇大旱之时,此灵河之水也不会干竭。

  [5] 波罗蜜,或作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或简称为度。指大乘菩萨所修之行。菩萨所修之大行,能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故名。这种修行之实践有多种,或概括为六波罗蜜(六度),或有作十波罗蜜。这儿所谓八万四千波罗蜜门,是泛指常修的法门众多。

  [6] 缚,指一切烦恼。烦恼能使人的身心受到限制,不得自在,因此称为缚。

  [7] 四句,为泯除众生有、无对待等迷执邪见而说明真空无相不可得之理时的常用语。所谓四句,通常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句,或指肯定、否定、部分肯定部分否定、两者均否定等作为判断一般论议形式之四句。

  [8] 智慧门 以懂得和把握诸法实相、即至高之理为智慧门,在某种程度上与般若同义。入於智慧门,则不厌生死,不乐涅槃。

  [9] 爱见大悲,指菩萨以众生心生爱着,因而生悲悯之心,称之爱见大悲。其中爱是思惑,见是见惑,因其未断见、思二惑,所以此悲心亦是虚妄不实,因此後文说当舍离。

  [10] 十方净土,十方为上下四维八方。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陀说法,每一尊佛都各自有其佛国净土,故称十方净土。

  [11] 刁刁,一作刀刀。动摇貌。

  [12] 漏缚,漏即泄漏,缚为盘缚,均为烦恼之称。众生因烦恼缠身,使心流转,散失不绝,所以称为漏;又因烦恼所缠,身心被缚,不得自在,因而称缚。

  [13] 灭空,即断灭空。是一种否定因果作用的邪见。持断灭空者,被认为是邪见中极恶者。

  [14] 空见,执着於“空”的见解。

  [15] 我见,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我们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叫做“我见”。也就是“执着於有精神之主宰实体之我的见解。”

  [16] 空见,执著于空的见解,也就是拨无因果的邪见。诸见中空见之过最重。也就是“认为一切事物现象绝对虚无,无任何因果报应可言的观点。”

  [17] 戒相,持戒的相状,与戒体相对。戒体为持戒者内心产生的於戒法的信念和意志,戒相则是持戒者外在的仪态相状。

  [18] 优婆塞,意为清信士、近事男。即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信奉佛教的男性在家信徒。

  [19] 语见《维摩诘经·问疾品》。原文为:“於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

  [20] 尘累,喻为烦恼恶业等所累。

  [21] 无生之生,如化身示现于娑婆,众生往生于极乐,为离六道四生之生,故云无生之生。众生往生於佛国净土,得不退转位,将来必定成佛,此类之生亦是无生之生。

  [22] 《无字宝箧经》元魏菩提流支译。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之异译。

  [23] 罗睺罗,为释迦牟尼佛在俗时的儿子,後随释迦出家修道,后成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因其不毁禁戒,诵读经典、咒语不懈,故被称为“密行第一”。

  [24] 中下之辈,指往生西方净土者的中下品,见前文,“上辈生者”之注。

  [25] 相土,与性土相对,指有相状之国土。性土是以法性之理而成,法性之理无秽无净,是究竟光明之佛土。相土则因众生之心行而有秽和净之差别。相土问题,是个很大的焦点问题。依善导大师的提示,“一切众生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皆乘阿弥陀佛的愿力得以往生,皆生于报土。”诸位读友要是有因缘,能读一读善导大师五部九卷的文字,可能对教言有一个相应的认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指明西方极乐是报土。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26] 无相,因至极之理,离言绝相,故称之为无相。涅槃的别名,因涅槃离一切虚妄之相。

  [27] 阿鞞跋致,即不退转,功德善根不再退失之意。《大智度论》卷四载:“菩提萨埵有两种,有鞞跋致,有阿鞞跋致。”唯识宗慈恩大师窥基立四不退,即:一、信不退,指十信位之中,第六位以上之菩萨,不再生起邪见。二、位不退,指十住位中第七位以上之菩萨,不再退转回二乘之位。三、证不退,指初地以上之菩萨,已不再退失所证之法。四、行不退,指八地以上之菩萨,能行各种有为与无为诸法而不退转。

  [28] 贪瞋,都是佛所说的根本烦恼。可见前文“三毒”条的注释。

  [29] 由此愿我们可知,西方世界的人是不会贪着任何东西的,当然更不会贪图快乐。

  [30] 弥勒世尊,弥勒菩萨位居补处,现住兜率天内院,当来下生示现成佛,为人天所尊。

  [31] 无漏,漏指烦恼,无漏即无烦恼。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

  [32] 六天,欲界有六种天,故名六欲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中四天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腰,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因依山而住,故名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因依云而住,故名空居天。

  [33] 《摄论》,即《摄大乘论》,古代印度大乘论师无着所造。阐述大乘教义的重要论著。汉文有三种译本,以真谛三藏所译影响较大。

  [34] 别时意,又称别时意趣,如说称阿弥陀佛名,便可往生极乐,是为劝懈意者,就别时利益说之,非言今直得之。犹如依一钱而说得百钱。是就别时说,故名别时意趣。

  [35] 临终十念,即十念,十遍念佛之意。据《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下品下生者,因作五逆十恶,本应堕於恶道,受苦无穷,但其临命终时,相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并告之言,只要至心称念无量寿佛,使念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因称佛名之故,即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后即得往生西方。此即临终十念之意。

  [36] 宿因,过去世所造之业因。因虽通善恶,惟宿因一般均指善因而言;如业虽有善恶,而宿业多指恶业。

  [37] 系业:众生所造之业力,系属於三界,随众生生命的轮回而流转,绝不断灭,故称之为系业。

  [38] 千仞,形容极高或极深。古以八尺为仞。

  [39] 躄,腿瘸不能行走。

  [40] 仕,做官。

  [41] 劣夫,这里比喻无戒定慧之人,业障深重之人。下“从转轮王行”,即喻弥陀愿力。

  [42] 鸩鸟,古代生活在岭南一带,比鹰略大,羽毛大都是紫色的,腹部和翅膀尖则是绿色的的鸟,相传是一种毒乌,宗以后则无记载。

  [43] 黄鹄为鸟名,一说即天鹅。子安为古代传说中的仙人。相传子安死,葬陵阳山下,后有黄鹄栖其冢树,鸣呼子安,子安即乘黄鹄而去。

  [44] 五不思议:指五种不可思议之事。这五种事,据《大智度论》以及《净土论注》等,是一众生多少,二业力,三龙力,四禅定力,五佛法力。《智度论》又说:“於五不可思议中,佛力最不可思议。”

  [45] 正定聚,三聚之一。指众生中必定证悟者。据《大智度论》等说,以能破颠倒妄心者,即称为正定。正定聚即指具有正确思维及认认,并能正确修行而必定能证悟佛法真理者。又菩萨阶位在十信以上者,亦称正定。

  [46] 药鼓,在古代常说到这个事例。在战场上打仗,在鼓上用一种药,这个药涂在鼓上之后,打仗时很多人中箭了,就击这个鼓。这鼓一击,箭就拔出来了,毒也就除掉了。但这只是一个很遥远的感觉,可作为比喻我们应该相信——古代有这个东西。

  [47] 四大,即地、水、火、风,这可称之为四种元素——即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佛教称人体亦为四大合成,临终之时相继离去,十分痛苦。

  [48] 念佛三昧:是以念佛为观想内容的一种禅定三昧。佛教的诸禅观之一,也是净土宗特别重视的一种修习内容。念佛三昧的方法,很早就传入汉地。东汉译的《般舟三昧经》中,就曾说到,行者若以一昼夜,及至七天七夜,一心念十方佛,便能在禅定中见到佛现眼前。东晋时,庐山慧远大师就在般若台阿弥陀佛像前发愿往生,并与同道诸人共修念佛三昧。《观无量寿经》中,也说行念佛三昧,即能除无量亿生死之罪,见十方诸佛现前等等。

  [49] 兔角,本为虚无之物,用以比喻虚妄不实之意。

  [50] 因缘生,佛教讲因缘,谓世界万物都由因缘和合而起,故称因缘生。

  [51] 三有,指三界。以三界众生欲有、色有、无色有,故称三有。

  [52] 净摩尼珠,即摩尼宝珠,又称如意珠。一说出自於龙脑,又说出於摩竭大鱼之脑等等。相传此珠毒不能侵,火不能烧。《涅槃经》中说此珠“投之浊水,水即为清。”

  [53] 修多罗,汉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

  [54] 无明,凡夫因不懂佛教真理而愚昧无知,这是引起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由无明而引起的认识及心念,都是虚幻不实的,故必须灭除。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二大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