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二大门▪P6

  ..续本文上一页>

  答曰:譬如有人,于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此人径走,视渡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为脱衣渡?为着衣浮?若脱衣渡,唯恐无暇。若着衣浮,复畏首领难全。”尔时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无余心想间杂。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时,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无余心想间杂。或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愿,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

  答:譬如有人,在旷野之处,遇到怨家贼盗,拔刀要来杀他,这个人就一直往前奔跑,见到前面有一条河,未到河边时他就想:“我到河岸边时,是要把衣服脱掉渡河呢,还是就穿着衣服漂浮而过?如果脱衣渡河的话,恐怕来不及了,如果穿着衣服浮水而过的话,又怕此头难保。”这时,此人一心想着怎么渡河,根本没有时间想别的。行者也是如此,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也和那人将渡河时一样,只想着怎么渡过河,念念都是佛,没有余暇想别的事。或是念佛的法身,或是念佛的神力,或是念佛的智慧,或是念佛的白毫相光,或是念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是念佛的四十八愿,称佛的名号也是如此。只要能专心至意相续不断,一定能生到佛国土。

  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

  现在要告诉后代的学佛者,如果想要体会真俗二谛的道理,只要知道念念虽是相续但不可得,这就是智慧门。能够使念念相续不间断的,这就是功德门。所以经上说:“菩萨摩诃萨,要经常以功德和智慧,来修行他的心。”如果是刚开始学佛的人,尚未能破除色相,但只要能够依此色相,专心至意的修行,一定都能往生,不须要怀疑。

  又问曰:《无量寿大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又问:《无量寿经》说:“十方世界的众生,如果以至诚心相信、好乐,想要生到我的国土,乃至于只有十念,如果不能生到我国土的话,我就不成佛。”现在的人,听到这种说法,就想目前无所谓,打算到临终的时候,才来修这十念法,请问这样理解对吗?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办?各宜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预克念也?

  答:这是不相同的,为什么呢?经上说“只要十念相续”,看起来似乎不难,然而诸凡夫的心,有如野生难驯的马匹,心识的动荡比猿猴更励害,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之中驰骋不已,什么时候曾停止过吗?各位必须要相信,一定要先练习克制自己的念头,等练习到心念相续不断,已成为本能之时,善根才能坚固。有如佛陀告诉大王说:“人们平常累积善行,死的时候又没有恶的念头,就有如树木要倾倒之时,必定会朝向已弯曲倾斜的方向倒下。”因此,当死亡的刀风一到的时候,百种苦楚一时爆发,如果以前都不曾练习过十念法,这时候怎么能用得上呢?所以最好要有同志好友三五个,事先约好,到临终的时候,要轮流来开导并助念阿弥陀佛圣号,求往生安乐国,声声接续不断,以成就十念法门。譬如蜡印印泥,印泥坏了才形成纹路。命断的时刻,也就是往生安乐国的时刻。一进入安乐国,马上就进入了正定聚,那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各位一定要想到有这个大利益,为什么不预先练习这个十念法呢

  

  又问曰:诸大乘经论,皆言“一切众生,毕竟无生,犹若虚空”。云何天亲、龙树菩萨皆愿往生也?

  又问:诸大乘经论都说,“所有的众生,象虚空那样,毕竟都是无生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天亲、龙树两位菩萨,都要发愿往生呢?

  答曰:言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者,有二种义:一者,如凡夫人所见实众生、实生死等,若据菩萨往生毕竟如虚空、如兔角[49]

  答:众生毕竟无有生,犹如虚空一般,有二种意义:一、从凡夫的角度所见到的,是真有众生,真有生死。而从菩萨的角度来看,往生之事毕竟犹如虚空,犹如兔角。

  二者,今言生者,是因缘生[50]。因缘生故,即是假名生。假名生故,即是无生。不违大道理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

  二、这里所说的生,是指因缘而生。由于是因缘而生,所以就是假有名字之生。由于是假有名字之生,所以就是没有生,并不违背大道理,也不是凡夫所谓的真的有众生,真的有生死。

  又问曰:夫生为有本,乃是众累之元。若知此过,舍生求无生者,可有脱期。今既劝生净土,即是弃生求生,生何可尽?

  又问:生是有之根本,是所有烦恼的根源,如果知道有这种过失的话,就应该舍生而求无生,这样才有解脱之期。而现在你劝大家生净土,就是舍弃娑婆世界之生,而求生净土,如此生生不停何日能到头呢?

  答曰:然彼净土,乃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51]众生,爱染虚妄执着生也。何以故?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而言生者,得生者之情耳。

  答:西方净土是阿弥陀如来的清净本愿,是没有生的生,不同于三界众生贪爱、污染、虚妄、执着的生。为什么呢?因为法性是清净的,是毕竟无生的,而现在说生到那儿,只是以“生”来作个比喻而已。

  又问曰:如上所言,知生无生,当上品生者。若尔,下品生人,乘十念往生者,岂非取实生也?若实生者,即堕二疑:一恐不得往生,二谓此相善不能与无生为因也。

  又问:你所说的生而无生,应当是上品人的生。如果这样的话,下品人以十念法往生,不就是真的生了吗?如果真的生,就有二个问题,第一、或许不能往生。第二、这种善没有办法成为无生的因。

  答曰:释有三番:一、譬如净摩尼珠[52],置之浊水,以珠威力,水即澄清。若人虽有无量生死罪浊,若闻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便往生。

  答;解释可以分三部份来说:一、譬如清净的摩尼珠,放到混浊的水中之后,由于摩尼珠的威力,浊水立刻就澄清了。好比人虽然有无量如浊水般的生死罪,如果听到阿弥陀佛无上无生的名号,有如清净的宝珠投进混浊的心中,在念念之间,罪过息灭而心得清净,马上就能往生。

  二、如净摩尼珠,以玄黄帛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名号,以无量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所往生者心水之中,岂不能转生为无生智乎?

  二、譬如清净的摩尼珠,用黑色或黄色的布帛包裹,放入水中,水就呈现黑色或黄色,和物体的颜色一致。西方清净佛土,有阿弥陀佛无上宝珠的名号,用无量功德成就的布帛包裹,放入往生者的心水之中,又怎能不把众生的生,转成圣人的无生智慧呢?

  三、亦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液,冰液则火灭。彼下品往生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既至无生界时,见生之火,自然而灭也。

  三、亦如用火在冰上燃烧,火势猛烈的话,冰就会变成液体,当冰变成液体之后,火就会被浸灭。下品往生的人,虽然不知道诸法的自性是无生的,但由于称念佛陀名号的力量,加上求往生的意愿,因此当生到西方这个无生国界中时,认为有生的火焰自然就会熄灭。

  又问曰:依何身故,说往生也?

  又问:是用哪一种身去往生的呢?

  答曰:于此间假名人中,修诸行门,前念与后念作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如是。何以故?若决定一,则无因果。若决定异,则非相续。以是义故,横竖虽别,始终是一行者也。

  答:在秽土世界的假名人,修行净土法门时,前念是后念的因。而秽土的假名人,和净土的假名人,不可以说就是同一个人,也不可以说不是同一个人。前面的心念和后面的心念也是这样,为什么呢?如果说是相同的话,就没有因果的发生,如果说不同的话,就不会有相续的情况。因为这个道理,虽然横说竖说都有差别,但从生命延续的角度来看,始终是同一个修行者。

  又问曰:若人但能称佛名号,能除诸障者。若尔,譬如有人以指指月,此指应能破暗也。

  又问:如果人称念佛的名号,就能够除掉诸障碍。如果这样,那有人用手指指着月亮,那么他的手指应该能够破除黑暗了。

  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何者?自有名即法,自有名异法。

  答:诸法有万种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为什么呢

  譬如有的名字本身就是法门,有的名字本身和…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二大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