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诸佛如来有不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思议智力者,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为远,以远为近;以轻为重,以重为轻。有如是等智,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就法理上说,诸佛如来具有不可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可思议智力,不仅能够把少的数量变成多的数量,把多的数量变成少的数量。还能把近的距离变成远的距离,把远的距离变成近的距离。把轻的东西变成重的,把重的东西变成轻的。象这样的智力,佛陀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自下第二,有七番,并借喻以显:
接着讲第二个问题,就是用七个比喻,来显示其中的道理。
第一、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积高千仞[38]。豆许火焚,半日便尽。岂可得言百年之薪,半日不尽也?
第一、譬如一百个人,用一百年的时间来积聚木柴,堆得有千仞那么高,然而只要引用像豆子大小的火来焚烧,半天就能把这许多木柴烧尽。而又怎能说,百年积聚的薪柴,半天时间难以烧尽呢
第二、譬如躄[39]者,寄载他船,因风帆势,一日至于千里,岂可得言躄者云何一日至千里也?
第二、譬如脚有毛病的人坐在船上,借着风帆之力,船一天能行千里。因此,怎么又能够说脚有毛病的人,一天不能走一千里路呢
第三、亦如下贱贫人,获一瑞物,而以贡王。王庆所得,加诸重赏。斯须之顷,富贵盈望。岂可得言以数十年仕[40],备尽辛勤,上下尚不达而归者,言彼富贵无此事也?
第三、有如下贱贫困的人,他获得一种很祥瑞的东西,就把它献给国王。国王得到此物之后很欢喜,就重重的赏赐他。一下子间,此人变得既富贵又有名望。因此怎能说,以自己做官几十年,备尝艰辛勤苦,朝廷既不知道,民众也不归顺。这个贫贱的人,马上就能富贵起来是不可能的。
第四、犹如劣夫[41],以己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行,便乘虚空,飞腾自在。岂可得言以劣夫之力,必不能升虚空也?
第四、有如身力劣弱的人,以自己的力气连驴子都骑不上去,如果他跟着转轮王的话,就能够在虚空中,飞行自在。又怎能说身体劣弱的人,肯定是无法在空中飞行的呢
第五、又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倏尔两分。岂可得言童子之力,不能断索也?
第五、又如有十个人围起来那么粗的绳索,一千个人都拉不断它。然而童子只要用利剑挥斩,绳索一下子就分成两截。又怎能说以童子之力,断不了此十围之索呢
第六、又如鸩鸟[42]入水,鱼蚌斯毙皆死。犀角触泥,死者还活。岂可得言性命一断,不可生也?
第六、又譬如鸩鸟进入水中,鱼类及蚌类都会死去。然而只要犀牛的角触到泥沼,死去的水族又都活过来了。又怎能说性命一断了,就不能再活过来呢
第七、亦如黄鹄唤子安[43],子安还活。岂可得言坟下千龄,决无可苏也?
第七、亦如黄鹄叫唤子安,子安又活了过来。因此,怎能说在坟墓下过了一千年,就再也不可能苏醒呢
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千开万闭,无量无边。汝岂得以有碍之识,疑彼无碍之法乎?又五不思议[44]中,佛法最不可思议。汝以三界系业为重,疑彼少时念佛为轻,不得往生安乐国,入正定聚[45]者,是事不然。
一切的万法,都有自己的力量和别人的力量,自我收摄和他人收摄,千变万化,是无量无边的。你怎么可以用有障碍的所知,来怀疑别人无障碍的法力呢!在五种不可思议之中,佛陀的法力是最不可思议的。你认为三界的业力束缚重,而怀疑少时间念佛的力量轻,所以不能够往生安乐国,也不能进入正定聚,这是不对的。
问曰:大乘经云:“业道如秤,重处先牵。”云何众生一形已来,或百年,或十年,乃至今日,无恶不造。云何临终,遇善知识,十念相续,即得往生?若尔者,先牵之义,何以取信?
问:大乘经中说,业力与三界犹如秤,最重的先牵去受生。为什么这个人的一生或百年、或十年,或一天之中,无恶不造,怎么能因在临终时,遇到善知识,只要十念相续念佛,就能够往生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最重的业力先牵去投胎的道理,还能叫人相信吗?
答曰:汝谓一形恶业为重,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以为轻者,今当以义较量。轻重之义者,正明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答:你认为一生所造恶业的罪为重,而以下品人十念念佛的善心为轻,现在就要告诉你,所谓轻重的道理以及分别比较,是在心、在缘、在决定,而不在时间的长短。
云何在心?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虚妄颠倒心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也?何者?譬如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岂可得言暗在室千岁而不去也?是故《遗日摩尼宝经》云:佛告迦叶菩萨:“众生虽复数千巨亿万劫,在爱欲中,为罪所覆。若闻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也。”是名在心。
什么叫在心呢?人在造罪的时候,是以虚妄颠倒的心来造的,而十念念佛时,是由于善知识的方便安慰,用听闻实相法的心在念的。一个是虚妄,一个是真实,两者怎么可以相比呢?譬如已经黑了一千年的暗室,只要光线一照入,立刻就可明亮起来。因此怎能说,已经黑了一千年的暗室,黑暗不会离去呢
所以《遗日摩尼宝经》说:佛告诉迦叶菩萨说:“众生虽然几千亿万劫,都在贪爱的欲念之中,被罪业所覆盖。如果在听闻佛经之后,能够改过向善的话,那么他的罪就立刻能够消失净尽。”这就叫做在心。
二、云何在缘者?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妄想,依烦恼果报众生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彻筋破骨。若闻灭除药鼓[46]声,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也?是名在缘。
什么叫在缘呢?人在造罪的时候,是从妄想及烦恼果报等的生起而起造的。而十念念佛,是从无上的信心,以及阿弥陀佛真实、清净,具有无量功德的名号上起念的。有如有人被毒箭射中,伤到了筋骨,如果听到除毒药的鼓声,箭就能立刻出来,毒也去除了。因此怎能说,箭中得深和毒药的厉害,即使听到鼓声,箭也出不了毒也去不掉呢?这就叫在缘。
三、云何在决定者?彼人造罪时,自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起,是为决定。又《智度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47]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邪见,增上恶心,即能倾三界之福,即入恶道也。
什么叫在决定呢?人在造罪的时候,是用有后来的心,有间断的心。而十念念佛,是用没有后来的心,没有间断的心,这就叫在决定。《大智度论》又说:“所有众生在临终时,风大像把刀子把身体加以分割,在死亡的痛逼迫时,人们心里就会生起很大的恐怖畏惧感。”此时遇到善知识,就会发很大的勇猛心,心心相续不断的念佛。由于这个增上善根,所以能够往生净土。又譬如有人面对敌人奋战时,全身的力气一时都全用上了,十念念佛时的善业,也是如此。又如果人在临终时,起了一念的邪知见,由于这个增上恶心,于是就能把三界的福业都除去,而进入恶道中受生。
问曰:既云垂终十念之善,能倾一生恶业,得生净土者。未知几时为十念也?
问:既然临终十念念佛的善业,能够把一生的恶业都灭尽,而得以往生净土,不知道要念多久才叫十念呢?
答曰:如经说云:“百一生灭成一刹那,六十刹那,以为一念。”此依经论泛解念也。今时解念,不取此时节。但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缘观,径于十念,无他念想间杂,是名十念。又云十念相续者,是圣者一数之名耳。但能积念凝思,不缘他事,使业道成办便罢,不用亦未劳记之头数也。又云若久行人念,多应依此。若始行人念者,记数亦好。此亦依圣教。
答:如经上说:“一百零一个生灭是一刹那,六十刹那是一念。”这是依照经论而解释念。现在我们所要说明的念,不是以这个时间作为标准,只要忆念阿弥陀佛,不管是想佛的全身或是部份身相,只要随所观的境界,经过十念,中间没有参杂其他的念头,就叫十念。也可以说,十念相续,只是圣人说的一个“量词”而已。只要能够累积意念,凝定思虑,不想其他的事,使道业成就便好,也用不着去数。或者说,已修行很久的人,就用上面这种不记数的方法,而刚开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记数也很好的,这也是佛陀的教法。
又问曰:今欲依劝,行念佛三昧[48],未知计念相状何似?
又问:现在想要按照你所劝的,来修行念佛三昧,但不知道所谓的“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二大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