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B>[32],
音乐转妙有八重,
展转胜前亿万倍,
宝树音丽倍亦然。
复有自然妙伎乐,
法音清和悦心神,
哀婉雅亮超十方,
是故稽首清净勋。”
根据《无量寿经》,单从音乐方面来比较就可以知道。昙鸾大师造的《赞阿弥陀佛偈》说:
“从世间帝王一直到六欲天,音乐的美妙等级有八重,一重比一重好过亿万倍,七宝树声音的美妙也同样如此。极乐世界尚有自然微妙的法乐,这些乐声清净祥和使心神愉悦,声音柔婉幽雅而亮丽超十方世界,所以顶礼清净元勋之佛陀。”
第八、较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
第八、比较愿生十方的净土,不如生到西方净土。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十方净国,不愿归西方。是义云何?
问:或有人说,他愿意生到十方世界的净土,而独不愿生西方净土,这又怎么讲呢?
答曰:此义不类,于中有三。何者?
答:这两种往生是不相同的,可分三部份来说明:
一、十方佛国,非为不净。然境宽则心昧,境狭则意专。是故《十方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土皆为严净,何故诸经中偏叹西方阿弥陀国,劝往生也?”佛告普广菩萨:“一切众生,浊乱者多,正念者少。欲令众生专志有在,是故赞叹彼国,为别异耳。若能依愿修行,莫不获益。”
一、十方诸佛国土,并非不清净。然而,如果所观想的境界太宽心就会不明朗,如果所观的境界狭小心意才能够专,所以《十方随愿往生经》上说,普广菩萨问佛陀说:“世尊,十方诸佛国土都很庄严、清净,为什么在诸经中,却特别赞叹西方阿弥陀佛的国土,并劝大家往生呢?”佛陀告诉普广菩萨说:“所有的众生,污浊心乱的多,正念的少,为使众生能够专注在一个净土,所以特别赞叹阿弥陀佛的净土,这是不同之处。只要能够依照所发之誓愿去修行,全都会得到利益。”
二、十方净土,虽皆是净,而深浅难知。弥陀净国,乃是净土之初门。何以得知?依《华严经》云:“娑婆世界一劫,当极乐世界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当袈裟幢世界一日一夜。如是优劣相望,乃有十阿僧祇。”故知为净土初门。是故诸佛偏劝也。余方佛国,都不如此丁宁。是故有信之徒,多愿往生也。
二、十方世界的净土,虽然全都清净,但它们深浅的层次,我们很难了解。阿弥陀佛的清净国土,是净土的初入门之处,怎么能知道呢?据《华严经》所说:“娑婆世界的一劫,等于极乐世界的一天一夜。而极乐世界的一劫,等于袈娑幢世界的一天一夜。如此优劣相对比,有十阿僧祇那么多。”由此可知,西方净土是所有净土的初入门,因此诸佛特别劝众生往生,而其他的佛国土,都不如此叮咛劝往生。所以信佛的人,都愿往生西方净土。
三、弥陀净国,既是净土初门。娑婆世界,即是秽土末处。何以得知?如《正法念经》云:“从此东北,有一世界,名曰斯诃。土田唯有三角沙石,一年三雨,一雨湿润不过五寸。其土众生,唯食果子,树皮为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复有一世界,一切虎狼禽兽,乃至蛇蝎,悉皆有翅飞行,逢者相啖,不简善恶。”此岂不名秽土始处?然娑婆依报,乃与贤圣同流,唯此乃是秽土终处。安乐世界既是净土初门,即与此方境次相接,往生甚便,何不去也?
三、弥陀佛国既然是诸净土的初入门,那么娑婆世界应该就是秽恶国土的最末端了,怎么知道呢?例如《正法念经》所说:“在娑婆世界的东北方,有一个世界叫做斯诃。那里的土地,都是三角形的沙石,一年只下三次雨,一次下的雨量,最多只能湿润土地到五寸深。那里的众生只有野果可以充饥,穿的是树皮做的衣服。他们痛苦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又有一个世界,那里有许多虎狼等禽兽,以及蛇蝎之类,全都长有翅膀能够飞行,只要碰到就互相以对方为食,不管对方是善意或恶意。”这难道不是秽恶国土的开始之处吗?而我们所住之娑婆世界的依报,还是和贤圣共处的,所以说已是秽恶国土的终结处了。安乐世界既然是净土的最初入门,也即是和娑婆世界相交接之处,我们是处于秽和净相接的地方,所以往生是很方便的,为什么不求往生呢?
第九、据《摄论[33]》,与此经相违,料简别时意[34]语者。
第九、根据《摄大乘论》上说的,有与《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不同之处,因此分别加以说明。
今《观经》中,佛说下品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依《摄论》云道,佛别时意语。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35],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何以得知?《论》云,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故名别时意语。
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佛说下品往生的人,是现在世造了重罪,但能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为其开示净土法门,是人即称阿弥陀佛名,虽只十念即能成就往生西方。《摄大乘论》说,这是佛陀特别的意思。自古以来的讲论法师都说,这段文字所说的临终十念,只能作为种下往生的因,实际上是不能往生的,何以得知呢?因为《摄大乘论》说:“譬如用一个金钱作为资本,而到最后能赚得一千个金钱,不是一天就办得到的。”所以知道十念成就,只能作为往生之因,还不能立即就可往生,这就是佛陀特别的意思。
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
这样的解释并不正确,为什么呢?凡是菩萨造论来解释经典的话,都是为了把佛陀深远的含义显示出来,以切合佛陀讲经的本意,如果说菩萨的论著违背经典,那是绝不可能的。
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说法,皆明先因后果,理数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36]。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
现在来解释“佛陀特别的意义”这一句话,是说佛陀平常的说法,都是先把因说出来,再说明后来的果报,道理非常明显。而现在所指的《观经》中,只说这一生造了罪业,临终的时候,只要能十念念佛就可以往生净土,而没有说明过去世是否有因缘。这是世尊为了要接引未来世造恶的众生,希望他们临终时能舍弃恶念而归向善念,乘着此善念而得到往生,所以就隐去了他们宿世的因缘。这是因为世尊隐没了宿世的善始,而只显示最后的善终,不谈起因只说果报,所以说是特别的意义。
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如《涅槃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以此诸经来验,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就也?
怎么知道十念念佛成就的,都是有过去世的因缘呢?例如《涅槃经》说:“如果此人已经供养过半恒河沙数的诸佛,而且又发了心,才能够在浊恶世中,听闻到大乘经典时只能不毁谤,并没有其余的功德。如果曾经供养过一恒河沙数的诸佛,也发了心,然后才能在听闻大乘经典之后,不仅不毁谤还能喜爱并乐于接受。”从这些经典来验证,可明白地知道十念成就的人,都是有过去世的因缘。如果他们过去世没有这些因缘的话,连善知识都遇不到,更不要说十念能够成就了。
《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者。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理亦无爽。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论意。即是经、论相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也。
《摄大乘论》说:“以一个金钱,贸易得千个金钱,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如果是佛陀的意思,应该是要想使众生多多累积善因,以便乘此善念而得往生。如果是论主无著菩萨的意思,是藉此关闭过去世的远因,道理也没有不对。如果这么解释的话,就能够上顺佛经,下合论主作论之意,也就是经和论互相扶助,往生的路就通了,再也不要有疑惑了。
○第三、明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自下就《大智度论》,广施问答。
第三、用回答问题来去除疑惑,下面就以《大智度论》所说来解答。
问曰:但一切众生从旷大劫来,备造有漏之业,系属三界。云何不断三界系业[37],直尔少时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便出三界者?此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问:所有众生从无始劫来,就造了各种有漏的业,以至于被三界所束缚住,怎么能够不断除三界的业果束缚,只用很少时间来念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净土,而超出三界之外。那么业果束缚的道理,又如何解释呢?
答曰:有二种解释:一就法来破,二借喻以显。
答:有二种解释,一、从法理上来破除。二、借用比喻来显示说明。
言就法者,…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二大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