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二大門▪P4

  ..續本文上一頁B>[32],

  音樂轉妙有八重,

  展轉勝前億萬倍,

  寶樹音麗倍亦然。

  複有自然妙伎樂,

  法音清和悅心神,

  哀婉雅亮超十方,

  是故稽首清淨勳。”

  根據《無量壽經》,單從音樂方面來比較就可以知道。昙鸾大師造的《贊阿彌陀佛偈》說:

  “從世間帝王一直到六欲天,音樂的美妙等級有八重,一重比一重好過億萬倍,七寶樹聲音的美妙也同樣如此。極樂世界尚有自然微妙的法樂,這些樂聲清淨祥和使心神愉悅,聲音柔婉幽雅而亮麗超十方世界,所以頂禮清淨元勳之佛陀。”

  第八、較量願生十方淨土,不如歸西方者。

  第八、比較願生十方的淨土,不如生到西方淨土。

  問曰:或有人言,願生十方淨國,不願歸西方。是義雲何?

  問:或有人說,他願意生到十方世界的淨土,而獨不願生西方淨土,這又怎麼講呢?

  答曰:此義不類,于中有叁。何者?

  答:這兩種往生是不相同的,可分叁部份來說明:

  一、十方佛國,非爲不淨。然境寬則心昧,境狹則意專。是故《十方隨願往生經》雲,普廣菩薩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土皆爲嚴淨,何故諸經中偏歎西方阿彌陀國,勸往生也?”佛告普廣菩薩:“一切衆生,濁亂者多,正念者少。欲令衆生專志有在,是故贊歎彼國,爲別異耳。若能依願修行,莫不獲益。”

  一、十方諸佛國土,並非不清淨。然而,如果所觀想的境界太寬心就會不明朗,如果所觀的境界狹小心意才能夠專,所以《十方隨願往生經》上說,普廣菩薩問佛陀說:“世尊,十方諸佛國土都很莊嚴、清淨,爲什麼在諸經中,卻特別贊歎西方阿彌陀佛的國土,並勸大家往生呢?”佛陀告訴普廣菩薩說:“所有的衆生,汙濁心亂的多,正念的少,爲使衆生能夠專注在一個淨土,所以特別贊歎阿彌陀佛的淨土,這是不同之處。只要能夠依照所發之誓願去修行,全都會得到利益。”

  二、十方淨土,雖皆是淨,而深淺難知。彌陀淨國,乃是淨土之初門。何以得知?依《華嚴經》雲:“娑婆世界一劫,當極樂世界一日一夜。極樂世界一劫,當袈裟幢世界一日一夜。如是優劣相望,乃有十阿僧祇。”故知爲淨土初門。是故諸佛偏勸也。余方佛國,都不如此丁甯。是故有信之徒,多願往生也。

  二、十方世界的淨土,雖然全都清淨,但它們深淺的層次,我們很難了解。阿彌陀佛的清淨國土,是淨土的初入門之處,怎麼能知道呢?據《華嚴經》所說:“娑婆世界的一劫,等于極樂世界的一天一夜。而極樂世界的一劫,等于袈娑幢世界的一天一夜。如此優劣相對比,有十阿僧祇那麼多。”由此可知,西方淨土是所有淨土的初入門,因此諸佛特別勸衆生往生,而其他的佛國土,都不如此叮咛勸往生。所以信佛的人,都願往生西方淨土。

  叁、彌陀淨國,既是淨土初門。娑婆世界,即是穢土末處。何以得知?如《正法念經》雲:“從此東北,有一世界,名曰斯诃。土田唯有叁角沙石,一年叁雨,一雨濕潤不過五寸。其土衆生,唯食果子,樹皮爲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複有一世界,一切虎狼禽獸,乃至蛇蠍,悉皆有翅飛行,逢者相啖,不簡善惡。”此豈不名穢土始處?然娑婆依報,乃與賢聖同流,唯此乃是穢土終處。安樂世界既是淨土初門,即與此方境次相接,往生甚便,何不去也?

  叁、彌陀佛國既然是諸淨土的初入門,那麼娑婆世界應該就是穢惡國土的最末端了,怎麼知道呢?例如《正法念經》所說:“在娑婆世界的東北方,有一個世界叫做斯诃。那裏的土地,都是叁角形的沙石,一年只下叁次雨,一次下的雨量,最多只能濕潤土地到五寸深。那裏的衆生只有野果可以充饑,穿的是樹皮做的衣服。他們痛苦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又有一個世界,那裏有許多虎狼等禽獸,以及蛇蠍之類,全都長有翅膀能夠飛行,只要碰到就互相以對方爲食,不管對方是善意或惡意。”這難道不是穢惡國土的開始之處嗎?而我們所住之娑婆世界的依報,還是和賢聖共處的,所以說已是穢惡國土的終結處了。安樂世界既然是淨土的最初入門,也即是和娑婆世界相交接之處,我們是處于穢和淨相接的地方,所以往生是很方便的,爲什麼不求往生呢?

  第九、據《攝論[33]》,與此經相違,料簡別時意[34]語者。

  第九、根據《攝大乘論》上說的,有與《觀無量壽佛經》所講的不同之處,因此分別加以說明。

  今《觀經》中,佛說下品生人,現造重罪,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依《攝論》雲道,佛別時意語。又古來通《論》之家,多判此文雲:臨終十念[35],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何以得知?《論》雲,如以一金錢,貿得千金錢,非一日即得。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故名別時意語。

  在《觀無量壽佛經》中,佛說下品往生的人,是現在世造了重罪,但能在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爲其開示淨土法門,是人即稱阿彌陀佛名,雖只十念即能成就往生西方。《攝大乘論》說,這是佛陀特別的意思。自古以來的講論法師都說,這段文字所說的臨終十念,只能作爲種下往生的因,實際上是不能往生的,何以得知呢?因爲《攝大乘論》說:“譬如用一個金錢作爲資本,而到最後能賺得一千個金錢,不是一天就辦得到的。”所以知道十念成就,只能作爲往生之因,還不能立即就可往生,這就是佛陀特別的意思。

  如此解者,將爲未然。何者?凡菩薩作論釋經,皆欲遠扶佛意,契會聖情。若有論文違經者,無有是處。

  這樣的解釋並不正確,爲什麼呢?凡是菩薩造論來解釋經典的話,都是爲了把佛陀深遠的含義顯示出來,以切合佛陀講經的本意,如果說菩薩的論著違背經典,那是絕不可能的。

  今解別時意語者,謂佛常途說法,皆明先因後果,理數炳然。今此《經》中,但說一生造罪,臨命終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論過去有因無因者。直是世尊引接當來造惡之徒,令其臨終舍惡歸善,乘念往生,是以隱其宿因[36]。此是世尊隱始顯終,沒因談果,名作別時意語。

  現在來解釋“佛陀特別的意義”這一句話,是說佛陀平常的說法,都是先把因說出來,再說明後來的果報,道理非常明顯。而現在所指的《觀經》中,只說這一生造了罪業,臨終的時候,只要能十念念佛就可以往生淨土,而沒有說明過去世是否有因緣。這是世尊爲了要接引未來世造惡的衆生,希望他們臨終時能舍棄惡念而歸向善念,乘著此善念而得到往生,所以就隱去了他們宿世的因緣。這是因爲世尊隱沒了宿世的善始,而只顯示最後的善終,不談起因只說果報,所以說是特別的意義。

  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過去因。如《涅槃經》雲:“若人過去已曾供養半恒河沙諸佛,複經發心,而能于惡世中聞說大乘經教,但能不謗,未有余功。若經供養一恒河沙諸佛,及經發心,然後聞大乘經教,非直不謗,複加愛樂。”以此諸經來驗,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過因不虛。若彼過去無因者,善知識尚不可逢遇,何況十念而可成就也?

  怎麼知道十念念佛成就的,都是有過去世的因緣呢?例如《涅槃經》說:“如果此人已經供養過半恒河沙數的諸佛,而且又發了心,才能夠在濁惡世中,聽聞到大乘經典時只能不毀謗,並沒有其余的功德。如果曾經供養過一恒河沙數的諸佛,也發了心,然後才能在聽聞大乘經典之後,不僅不毀謗還能喜愛並樂于接受。”從這些經典來驗證,可明白地知道十念成就的人,都是有過去世的因緣。如果他們過去世沒有這些因緣的話,連善知識都遇不到,更不要說十念能夠成就了。

  《論》雲“以一金錢,貿得千金錢,非一日即得”者。若據佛意,欲令衆生多積善因,便乘念往生。若望論主,乘閉過去因,理亦無爽。若作此解,即上順佛經,下合論意。即是經、論相扶,往生路通,無複疑惑也。

  《攝大乘論》說:“以一個金錢,貿易得千個金錢,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如果是佛陀的意思,應該是要想使衆生多多累積善因,以便乘此善念而得往生。如果是論主無著菩薩的意思,是藉此關閉過去世的遠因,道理也沒有不對。如果這麼解釋的話,就能夠上順佛經,下合論主作論之意,也就是經和論互相扶助,往生的路就通了,再也不要有疑惑了。

  ○第叁、明廣施問答釋去疑情者,自下就《大智度論》,廣施問答。

  第叁、用回答問題來去除疑惑,下面就以《大智度論》所說來解答。

  問曰:但一切衆生從曠大劫來,備造有漏之業,系屬叁界。雲何不斷叁界系業[37],直爾少時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便出叁界者?此系業之義,複欲雲何?

  問:所有衆生從無始劫來,就造了各種有漏的業,以至于被叁界所束縛住,怎麼能夠不斷除叁界的業果束縛,只用很少時間來念阿彌陀佛,就能夠往生淨土,而超出叁界之外。那麼業果束縛的道理,又如何解釋呢?

  答曰:有二種解釋:一就法來破,二借喻以顯。

  答:有二種解釋,一、從法理上來破除。二、借用比喻來顯示說明。

  言就法者,…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二大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