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有中下之辈[24],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缘,求生净土,虽至彼国,还居相土[25]。
而中下根机的人,尚未破除有相之见,必须依靠信奉佛法的因缘,求往生净土,虽然往生到佛国土了,但只居住于有相之土。
又云: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
又说:若摄一切因缘都回归到本自的心智中,即是心外无别法。若以二谛之理去理解,说净土是心外之法也可以。
二、问答解释。
二,通过问答来解释。
问曰:向言无生之生,唯上士能入,中下不堪者。为当直将人约法,作如此判?为当亦有圣教来证?
问:上面所说离六道四生的无生之生,唯上等根机的人才能进入,而中下根机不堪入者,是直接从因人约法而作此判断的呢
还是也有圣人之教来证明的
答曰:依《智度论》云:“新发意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何意然者?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坑、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养育,方可长大,能绍继家业。菩萨亦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济运。为斯益故,多愿生也。”
答:依《大智度论》所说:“新发意的菩萨,其根机浅而见解薄弱,虽然发心追求佛法的真理,然多愿往生于佛国净土。为什么这样说呢
譬如一个婴儿,如离开父母的养育,即或不幸堕坑落井,或遭火灾、蛇咬等难,或因没有奶吃而饿死。必须依靠父母的精心养育,方能长大,绍继家业。菩萨也是这样,如能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多愿往生于佛国净土,与诸佛接近,使自身功德不断增长,才能继承菩萨家业,济度十方众生。由于有这许多好处,所以多愿往生佛国净土。”
又彼《论》云:“譬如鸟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须依林传树,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亦尔,先须乘愿求生佛前,法身成长,随感赴益。”
又该《论》还讲到:“譬如一只雏鸟,在羽翼尚未长成时,不可逼它远飞翱翔。必须先在树丛中往来学飞,待羽毛丰满翅膀长成之后,方可离开树林去高空遨游。新发心的菩萨也是这样,先须乘其愿而求生佛前,待法身成长,才能随机感应而获益。”
又阿难白佛言:“此无相[26]波罗蜜,在何处说?”佛言:“如此法门,在阿毗跋致地[27]中说。何以故?有新发意菩萨,闻此无相波罗蜜门,所有清净善根悉当灭没也。”
又阿难问佛:这个至高无相的道理,到何种境界才说呢
佛说:如此教义法门,要到修行获得不退转的地位时才可说。为什么呢
因为新发意菩萨刚发心,他们对佛典的理解还不深,如果过早说了,他们会以妄想测度波罗密智,这样非但不能成就的,还会泯灭他们的善根。
又来但至彼国,即一切事毕,何用诤此深浅理也!
只要一旦往生彼佛国土,一切世事纷争都没有了,又何必诤论此深浅之理!
第四、破愿生秽土,不愿生净土者。
第四、破愿生在秽污的国土,而不愿往生佛国净土。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秽国教化众生,不愿往生净土。”是事云何?
问:或有人说:“宁愿生于污秽的国土以教化众生,而不愿往生到佛国净土去。”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
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为化杂恶众生故,能处染不染,逢恶不变。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若是实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变。欲济彼者,相与俱没。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
答:这个人也是徒然的,为什么呢
若其身已修至不退转位时,为了教化杂恶众生的缘故,能处染污之处而不受染污,逢诸恶而不惊不变。如鹅鸭入水,水不能使之湿,如此才可处秽而拔众苦。若一般凡夫,他自己也无把握,遭逢诸苦即生变故,虽有救度他人之心,但只能与之一起沉沦,好像赶鸡入水,其羽毛怎能不湿呢
是故《智度论》云:“若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者,圣意不许。”何意然者?龙树菩萨释云:“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热汤投之,当时似如少减,若经夜至明,乃高于余者。凡夫在此,发心救苦,亦复如是。以贪瞋[28]境界违顺多故,自起烦恼,返堕恶道故也。”
所以《大智度论》说:“如有凡夫发心,愿在秽土救济众生,佛是不会许可的。”为什么呢
龙树菩萨解释说:“譬如有四十里厚的冰,有一人以一升热水浇于冰上,当时看来似乎使冰溶化了些,但若经过一夜到次日天明时来看,此处之冰反比其它地方高些。凡夫在秽土中,发心救度众生之苦,也是这样。因为贪、瞋境界多违背佛理,以致自身生起烦恼,反而堕于恶道。”
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着乐者”。
第五、破除 “如果往生净土,会耽着于欢乐”。
问曰:或有人言,“净土之中,唯有乐事,多喜着乐,妨废修道。”何须愿往生也?
问:或有人说,“西方极乐净土,只有快乐的事情。因此,在那里会耽着于快乐,会妨碍甚至荒废了修行。”那又何必要发愿往生呢?
答曰:既云净土,无有众秽。若言着乐,便是贪爱烦恼,何名为净?
答:既然是净土,就不会有污秽的东西。如果说耽着快乐,那就有贪爱的烦恼,那还能称为净土吗?
是故《大经》云:“彼国人天,往来进止,情无所系。”
所以《无量寿经》说:“极乐国土的人天,对于一切的作为,在心中都不会有丝毫的系念。”
又四十八愿云:“十方人天,来至我国,若起想念,贪计身者[29],不取正觉。”
又《无量寿经》讲到,法藏比丘的四十八愿中有:“十方世界的人类和诸天,来生我国土的,如果有贪恋色身的念头,我就不证佛果。”
《大经》又云:“彼国人天,无所适莫。”何有着乐之理也?
《无量寿经》又说:“该国土的人天,无适与不适之感。”他们从不计较欢喜或不喜欢,怎么会耽着快乐呢?
第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
第六、破除求生净土是小乘的说法。
问曰:或有人言,求生净土,便是小乘。何须修之?
问:或有人说,求生净土是小乘,那又何必修这个法门呢?
答曰:此亦不然,何以故?但小乘之教,一向不明生净土故也。
答:这也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小乘法门,从来都没有说到求生净土之事啊。
第七、会通愿生兜率,劝归净土者。
第七、融会贯通发愿生兜率天的情况,以劝众生往生西方净土。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兜率,不愿归西。是事云何?
问:有人说,他愿意生兜率天,而不愿意生到西方净土,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答曰:此义不类。少分似同,据体大别,有其四种。何者?
答:这两种往生是不一样的,其中只有少部份相同,而本质上是大不相同的,可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弥勒世尊[30]为其天众,转不退*轮,闻法生信者获益,名为信同;着乐无信者,其数非一。又来虽生兜率,位是退处,是故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弥勒菩萨为天众转不退法的*轮,闻法之后而相信的天众就能获得利益,这和极乐世界众生闻法相信是一样的,这叫做信同;然而天众耽着欲乐、不信佛法的大有人在。而且即使生到兜率天,还是会退堕的,所以经上说:“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没有安稳处,有如正在被火烧着的房屋。”
二、往生兜率,正得寿命四千岁,命终之后,不免退落。
往生兜率天之后,能够得到的寿命是四千岁,命终之后,还免不了要退步,甚至堕落。
三、兜率天上,虽有水鸟、树林,和鸣哀雅,但与诸天生乐为缘,顺于五欲,不资圣道。
兜率天上的池水、鸟雀及树林,虽然也都能发出幽雅的声音,但这些声音,只能作为诸天快乐的助缘,随顺天界的五欲,并不能资助圣道的修行。
若向弥陀净国,一得生者,悉是阿毗跋致,更无退人与其杂居;又复位是无漏[31],出过三界,不复轮回;论其寿命,即与佛齐,非算数能知;其有水鸟、树林,皆能说法,令人悟解,证会无生。
如果是阿弥陀佛的清净国土,众生只要能够往生,全都位居不退,更没有会退堕的人杂住在一起。而且这种不退位是无漏的,超出三界之外的,再也不会在六道中轮回。净土众生的寿命,和佛陀一样长,长得根本算不出来。净土中的池水、鸟雀及树林,全都能说法,能使人开悟得解,而证得无生法忍。
四、据《大经》,且以一种音乐比较者。《经赞》言:
“从世帝王至六天<…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二大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