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破除各种异见邪执,可分为九点来说明:(一)破错误地认为大乘无相的异见偏执。(二)会通解释菩萨未证实相之理,见有众生,心生爱着,因此生悲。(三)破对心外无法的错误认识。(四)破愿生秽土而不愿往生佛国净土。(五)破认为往生净土,便会多喜着乐而妨碍修道。(六)破求生净土便是小乘佛法。(七)破愿生兜率天宫,而不愿归向西方净土。(八)会通生于十方诸佛净土,不如专求往生西方净土。(九)说明别时之意。
第一、破大乘无相妄执者。就中有二:一、总生起,欲令后代学者,明识是非,去邪向正;第二、广就系情,显正破之。
(一)破认为大乘无相的错误观点。其中可用二个方面来说明:一是总的说明,使后代学佛的人明辨是非,去除邪见转向正知正见。二是联系多种情况进行分析,显示正确知见,破除邪见。
一、总生起者。然大乘深藏,名义尘沙。是故《涅槃经》云:“一名无量义,一义无量名。”要须遍审众典,方晓部旨。非如小乘、俗书,案文毕义,何意须然。但净土幽廓,经论隐显,致令凡情种种图度。恐涉谄语刁刁[11],百盲偏执,杂乱无知,妨碍往生。今且举少状,一一破之。
先作总的说明,大乘佛法深奥微妙,各种概念有如尘沙之多。所以《涅槃经》说:“一个名词有许多含义,一个意思可用许多名词来表达。”应该广泛研读诸部经典,才能通晓各部经的义理和旨趣。不像小乘经典或世俗的书籍那样简单,没有深的含意,一读就可知其义。但因净土之理精妙幽深,各部经论所说分散而不明显,致使凡夫用世俗情理作种种猜度,故唯恐诌语流言四起,许多的盲目偏执,加上内心昏乱缺乏智慧,会妨碍众生求愿往生,现在略举数例,一一加以破斥。
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者。
第一、首先是破错误地认为大乘无相。
问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净土,便是取相,转增漏缚[12]。”何用求之?
问:或有人要说,“大乘佛法无相,故不应作此土彼土之想念。如果发愿往生净土,便是在形相上求,徒增烦恼束缚。”何必要求往生呢
答曰:如此计者,将谓不然。何者?一切诸佛说法,要具二缘:一依法性实理,二须顺其二谛。彼计大乘无念,但依法性,然谤无缘求,即是不顺二谛,如此见者,堕灭空[13]所收。是故《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若起我见如须弥山,我所不惧。何以故?此人虽未即得出离,常不坏因果,不失果报故。若起空见[14]如芥子,我即不许。何以故?此见者破丧因果,多堕恶道;未来生处,必背我化。”
答:他的看法,其实是错误的。为什么呢?一切诸佛的说法,都有两种缘:一是依据诸法的本性真实之理,二是必须随顺真俗二谛。那种认为大乘佛法不作此土彼土差别的见解,是依据诸法本性真实之理而言,然而诋毁不以缘求往生者,即是不随顺二谛之义。这样就堕入断灭空的见解。所以《无上依经》说,佛告诉阿难:“一切众生若起我见[15],尽管其大如须弥山,我都不怕。为什么这样说呢
此人虽然未能得到解脱,但并没有执无因果的邪见,所以仍然能有机缘得闻佛法。但若有人一旦堕于空见[16],那怕只有一丝一毫,也是绝对不允许的。为什么呢
因为这种见解断灭了因果关系,以后多堕于恶道中,他将来投生之处,必定不是我教化的地方。”
今劝行者,理虽无生,然二谛道理,非无缘求,一切得往生也。是故《维摩经》云:“虽观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又彼经云:“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是其真证也。
现在奉劝各位修行者,从真实义理上讲,虽然是不生不灭,但依真俗二谛的道理而言,并不是无缘而求,一切众生都可得以往生的。所以《维摩诘经》说:“虽然洞观诸佛国土以及众生,都是虚假不实,但也要经常以修习往生净土,来教化众生。”这部经中还说:“虽然并不造作任何业力,但仍以有情之身示现于世,这就是菩萨行。虽然不生起诸行,但并不放弃一切善行,这就是菩萨行。”这就是确实的证明。
问曰:今世间有人行大乘无相,亦不存彼此,全不护戒相[17]。是事云何?
问:现在世间有人修习大乘无相法,也没有彼此之念,全不护持各种戒律,对这样的事情又怎么看呢
答曰:如此计者,为害滋甚。何者?如《大方等经》云:“佛为优婆塞[18]制戒,不得至寡妇、处女家、沽酒家、蓝染家、押油家、熟皮家,悉不得往来。阿难白佛言:“世尊为何等人制如斯戒?”佛告阿难:“行者有二种:一者在世人行,二者出世人行。出世人者,吾不制上事。在世人者,吾今制之。何以故?一切众生,悉是吾子,佛是一切众生父母。遮制约勒,早出世间,得涅槃故。””
答:有这个想法的人,危害很大。为什么呢
如《大方等经》说:“佛为在家信男制订戒律,不得到寡妇及处女的家里去,也不得和酒家、染坊、油坊、制皮革坊等交往。阿难问佛说:“世尊是为哪种人制订这样的戒律呢
”佛告诉阿难:“凡修行者有两种,一是在家修行者,二是出家修行者。对于出家的人,我不制止他们与以上诸种人的交往,但在家修行者则要禁止。为什么呢
因为一切众生都如同我的儿子,佛是一切众生的父母,制订这些规制戒律,是为了使他们能早日脱离此世、得到涅槃。””
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者。
第二、解说菩萨因见众生心生爱着,而起大悲之心。
问曰:依大乘圣教,菩萨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19]。今劝众生共生净土,岂非爱染取相?若为免其尘累[20]也?
问:依大乘佛法的圣教,诸菩萨若因众生之爱着而起大悲心,则应该舍离。今劝众生往生佛国净土,岂不是取着于贪爱之见吗
又怎么免除这个世间欲望烦恼之累呢
答曰:菩萨行法,功用有二。何者?一证空慧般若,二具大悲。一以修空慧般若力故,虽入六道生死,不为尘染所系。二以大悲念众生故,不住涅槃。菩萨虽处二谛,常能妙舍有无,取舍得中,不违大道理也。
答:菩萨修行诸法,功用有两种。哪两种呢
一是证悟空慧般若,二是具大悲心以拔济众苦。因修习证悟空慧般若的缘故,虽然流转于六道生死之中,但并不受世间欲望烦恼所束缚。又因以大悲之心挂念众生的缘故,而不急于证悟涅槃永恒的奇妙境界。所以菩萨虽然处于世俗与真实二谛之中,但常能巧妙地取舍于有无之间,而获得非有非无的中道,所以不违背佛法之理。
是故《维摩经》云:“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舍,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亦如是,为欲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所以《维摩诘经》说:“譬如有人,想在空地上建造宫殿房舍,可随意造而无障碍。但想在虚空中建造,则难以建成。菩萨也是这样,他为了使众生获得解脱,就发愿求生佛国净土。发愿求生佛国净土,则不是在虚空中建造房舍,就容易成功。”
第三、破系心外无法者。就中有二:一、破计情;二、问答解释。
第三、破认为心外无法的错误见解。其中可分二个方面来说明:一破此虚妄的观点,二用问答来解释。
我们先看第一:
问曰:或有人言:“所观净境,约就内心。净土融通,心净即是。心外无法,何须西入?”
问:或许有人说,所观的净土境界,如从心法来说,心和境是融通的。清净之心即是净土,此心之外别无他法,何须更求西方净土呢
答曰:但法性净土,理处虚融,体无偏局。此乃无生之生[21],上士堪入。是故《无字宝箧经[22]》云:“善男子,复有一法,是佛所觉。所谓诸法不去不来,无因无缘,无生无灭,无思无不思,无增无减。”佛告罗睺罗[23]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说正法义否?”尔时十方有九亿菩萨,即白佛言:“我等皆能持此法门,当为众生流通不绝。”世尊答言:“是善男子等,则为两肩荷担菩提。彼人即得不断辩才,得善清净诸佛世界。命终之时,即得现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住其人前,得往生也。”
答:但从法性方面来说净土,其理和体虚空含融,圆满无偏,是离开六道四生之途的所谓生,这就是无生之生,只有上等根机的人才能进入。所以《无字宝箧经》说:““善男子,还有一法,是佛陀所觉悟的法。即所谓一切事物既不去也不来,无因又无缘,不生也不灭,既无思又无不思,不增也不减。”佛陀告诉罗睺罗说:“你现在信受奉持我所说的这一正法之义否
”这时十方有九亿菩萨齐声回答说:“我们都能守持这一法门,当为众生流传不断。”佛世尊又说:“你们这些善男子等众,都两肩荷负着弘扬佛法之责,当得到伶俐善辩之口才,并能证得诸佛清净的世界。命终之时,就能见到阿弥陀佛、与诸菩萨圣众,出现在眼前,即得往生西方净土。””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二大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