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破除各種異見邪執,可分爲九點來說明:(一)破錯誤地認爲大乘無相的異見偏執。(二)會通解釋菩薩未證實相之理,見有衆生,心生愛著,因此生悲。(叁)破對心外無法的錯誤認識。(四)破願生穢土而不願往生佛國淨土。(五)破認爲往生淨土,便會多喜著樂而妨礙修道。(六)破求生淨土便是小乘佛法。(七)破願生兜率天宮,而不願歸向西方淨土。(八)會通生于十方諸佛淨土,不如專求往生西方淨土。(九)說明別時之意。
第一、破大乘無相妄執者。就中有二:一、總生起,欲令後代學者,明識是非,去邪向正;第二、廣就系情,顯正破之。
(一)破認爲大乘無相的錯誤觀點。其中可用二個方面來說明:一是總的說明,使後代學佛的人明辨是非,去除邪見轉向正知正見。二是聯系多種情況進行分析,顯示正確知見,破除邪見。
一、總生起者。然大乘深藏,名義塵沙。是故《涅槃經》雲:“一名無量義,一義無量名。”要須遍審衆典,方曉部旨。非如小乘、俗書,案文畢義,何意須然。但淨土幽廓,經論隱顯,致令凡情種種圖度。恐涉谄語刁刁[11],百盲偏執,雜亂無知,妨礙往生。今且舉少狀,一一破之。
先作總的說明,大乘佛法深奧微妙,各種概念有如塵沙之多。所以《涅槃經》說:“一個名詞有許多含義,一個意思可用許多名詞來表達。”應該廣泛研讀諸部經典,才能通曉各部經的義理和旨趣。不像小乘經典或世俗的書籍那樣簡單,沒有深的含意,一讀就可知其義。但因淨土之理精妙幽深,各部經論所說分散而不明顯,致使凡夫用世俗情理作種種猜度,故唯恐謅語流言四起,許多的盲目偏執,加上內心昏亂缺乏智慧,會妨礙衆生求願往生,現在略舉數例,一一加以破斥。
第一、破妄計大乘無相者。
第一、首先是破錯誤地認爲大乘無相。
問曰:或有人言,“大乘無相,勿念彼此。若願生淨土,便是取相,轉增漏縛[12]。”何用求之?
問:或有人要說,“大乘佛法無相,故不應作此土彼土之想念。如果發願往生淨土,便是在形相上求,徒增煩惱束縛。”何必要求往生呢
答曰:如此計者,將謂不然。何者?一切諸佛說法,要具二緣:一依法性實理,二須順其二谛。彼計大乘無念,但依法性,然謗無緣求,即是不順二谛,如此見者,墮滅空[13]所收。是故《無上依經》雲:佛告阿難:“一切衆生若起我見如須彌山,我所不懼。何以故?此人雖未即得出離,常不壞因果,不失果報故。若起空見[14]如芥子,我即不許。何以故?此見者破喪因果,多墮惡道;未來生處,必背我化。”
答:他的看法,其實是錯誤的。爲什麼呢?一切諸佛的說法,都有兩種緣:一是依據諸法的本性真實之理,二是必須隨順真俗二谛。那種認爲大乘佛法不作此土彼土差別的見解,是依據諸法本性真實之理而言,然而诋毀不以緣求往生者,即是不隨順二谛之義。這樣就墮入斷滅空的見解。所以《無上依經》說,佛告訴阿難:“一切衆生若起我見[15],盡管其大如須彌山,我都不怕。爲什麼這樣說呢
此人雖然未能得到解脫,但並沒有執無因果的邪見,所以仍然能有機緣得聞佛法。但若有人一旦墮于空見[16],那怕只有一絲一毫,也是絕對不允許的。爲什麼呢
因爲這種見解斷滅了因果關系,以後多墮于惡道中,他將來投生之處,必定不是我教化的地方。”
今勸行者,理雖無生,然二谛道理,非無緣求,一切得往生也。是故《維摩經》雲:“雖觀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又彼經雲:“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是其真證也。
現在奉勸各位修行者,從真實義理上講,雖然是不生不滅,但依真俗二谛的道理而言,並不是無緣而求,一切衆生都可得以往生的。所以《維摩诘經》說:“雖然洞觀諸佛國土以及衆生,都是虛假不實,但也要經常以修習往生淨土,來教化衆生。”這部經中還說:“雖然並不造作任何業力,但仍以有情之身示現于世,這就是菩薩行。雖然不生起諸行,但並不放棄一切善行,這就是菩薩行。”這就是確實的證明。
問曰:今世間有人行大乘無相,亦不存彼此,全不護戒相[17]。是事雲何?
問:現在世間有人修習大乘無相法,也沒有彼此之念,全不護持各種戒律,對這樣的事情又怎麼看呢
答曰:如此計者,爲害滋甚。何者?如《大方等經》雲:“佛爲優婆塞[18]製戒,不得至寡婦、處女家、沽酒家、藍染家、押油家、熟皮家,悉不得往來。阿難白佛言:“世尊爲何等人製如斯戒?”佛告阿難:“行者有二種:一者在世人行,二者出世人行。出世人者,吾不製上事。在世人者,吾今製之。何以故?一切衆生,悉是吾子,佛是一切衆生父母。遮製約勒,早出世間,得涅槃故。””
答:有這個想法的人,危害很大。爲什麼呢
如《大方等經》說:“佛爲在家信男製訂戒律,不得到寡婦及處女的家裏去,也不得和酒家、染坊、油坊、製皮革坊等交往。阿難問佛說:“世尊是爲哪種人製訂這樣的戒律呢
”佛告訴阿難:“凡修行者有兩種,一是在家修行者,二是出家修行者。對于出家的人,我不製止他們與以上諸種人的交往,但在家修行者則要禁止。爲什麼呢
因爲一切衆生都如同我的兒子,佛是一切衆生的父母,製訂這些規製戒律,是爲了使他們能早日脫離此世、得到涅槃。””
第二、會通菩薩愛見大悲者。
第二、解說菩薩因見衆生心生愛著,而起大悲之心。
問曰:依大乘聖教,菩薩于諸衆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舍離[19]。今勸衆生共生淨土,豈非愛染取相?若爲免其塵累[20]也?
問:依大乘佛法的聖教,諸菩薩若因衆生之愛著而起大悲心,則應該舍離。今勸衆生往生佛國淨土,豈不是取著于貪愛之見嗎
又怎麼免除這個世間欲望煩惱之累呢
答曰:菩薩行法,功用有二。何者?一證空慧般若,二具大悲。一以修空慧般若力故,雖入六道生死,不爲塵染所系。二以大悲念衆生故,不住涅槃。菩薩雖處二谛,常能妙舍有無,取舍得中,不違大道理也。
答:菩薩修行諸法,功用有兩種。哪兩種呢
一是證悟空慧般若,二是具大悲心以拔濟衆苦。因修習證悟空慧般若的緣故,雖然流轉于六道生死之中,但並不受世間欲望煩惱所束縛。又因以大悲之心挂念衆生的緣故,而不急于證悟涅槃永恒的奇妙境界。所以菩薩雖然處于世俗與真實二谛之中,但常能巧妙地取舍于有無之間,而獲得非有非無的中道,所以不違背佛法之理。
是故《維摩經》雲:“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宮舍,隨意無礙。若于虛空,終不能成。菩薩亦如是,爲欲成就衆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于空也。”
所以《維摩诘經》說:“譬如有人,想在空地上建造宮殿房舍,可隨意造而無障礙。但想在虛空中建造,則難以建成。菩薩也是這樣,他爲了使衆生獲得解脫,就發願求生佛國淨土。發願求生佛國淨土,則不是在虛空中建造房舍,就容易成功。”
第叁、破系心外無法者。就中有二:一、破計情;二、問答解釋。
第叁、破認爲心外無法的錯誤見解。其中可分二個方面來說明:一破此虛妄的觀點,二用問答來解釋。
我們先看第一:
問曰:或有人言:“所觀淨境,約就內心。淨土融通,心淨即是。心外無法,何須西入?”
問:或許有人說,所觀的淨土境界,如從心法來說,心和境是融通的。清淨之心即是淨土,此心之外別無他法,何須更求西方淨土呢
答曰:但法性淨土,理處虛融,體無偏局。此乃無生之生[21],上士堪入。是故《無字寶箧經[22]》雲:“善男子,複有一法,是佛所覺。所謂諸法不去不來,無因無緣,無生無滅,無思無不思,無增無減。”佛告羅睺羅[23]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說正法義否?”爾時十方有九億菩薩,即白佛言:“我等皆能持此法門,當爲衆生流通不絕。”世尊答言:“是善男子等,則爲兩肩荷擔菩提。彼人即得不斷辯才,得善清淨諸佛世界。命終之時,即得現見阿彌陀佛,與諸聖衆,住其人前,得往生也。”
答:但從法性方面來說淨土,其理和體虛空含融,圓滿無偏,是離開六道四生之途的所謂生,這就是無生之生,只有上等根機的人才能進入。所以《無字寶箧經》說:““善男子,還有一法,是佛陀所覺悟的法。即所謂一切事物既不去也不來,無因又無緣,不生也不滅,既無思又無不思,不增也不減。”佛陀告訴羅睺羅說:“你現在信受奉持我所說的這一正法之義否
”這時十方有九億菩薩齊聲回答說:“我們都能守持這一法門,當爲衆生流傳不斷。”佛世尊又說:“你們這些善男子等衆,都兩肩荷負著弘揚佛法之責,當得到伶俐善辯之口才,並能證得諸佛清淨的世界。命終之時,就能見到阿彌陀佛、與諸菩薩聖衆,出現在眼前,即得往生西方淨土。””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二大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