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二大門▪P3

  ..續本文上一頁>自有中下之[24],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緣,求生淨土,雖至彼國,還居相土[25]

  而中下根機的人,尚未破除有相之見,必須依靠信奉佛法的因緣,求往生淨土,雖然往生到佛國土了,但只居住于有相之土。

  又雲:若攝緣從本,即是心外無法。若分二谛明義,淨土無妨是心外法也。

  又說:若攝一切因緣都回歸到本自的心智中,即是心外無別法。若以二谛之理去理解,說淨土是心外之法也可以。

  二、問答解釋。

  二,通過問答來解釋。

  問曰:向言無生之生,唯上士能入,中下不堪者。爲當直將人約法,作如此判?爲當亦有聖教來證?

  問:上面所說離六道四生的無生之生,唯上等根機的人才能進入,而中下根機不堪入者,是直接從因人約法而作此判斷的呢

  還是也有聖人之教來證明的

  

  答曰:依《智度論》雲:“新發意菩薩,機解軟弱,雖言發心,多願生淨土。何意然者?譬如嬰兒,若不近父母恩養,或墮坑、落井、火、蛇等難,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養育,方可長大,能紹繼家業。菩薩亦爾,若能發菩提心,多願生淨土,親近諸佛,增長法身,方能匡紹菩薩家業,十方濟運。爲斯益故,多願生也。”

  答:依《大智度論》所說:“新發意的菩薩,其根機淺而見解薄弱,雖然發心追求佛法的真理,然多願往生于佛國淨土。爲什麼這樣說呢

  譬如一個嬰兒,如離開父母的養育,即或不幸墮坑落井,或遭火災、蛇咬等難,或因沒有奶吃而餓死。必須依靠父母的精心養育,方能長大,紹繼家業。菩薩也是這樣,如能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多願往生于佛國淨土,與諸佛接近,使自身功德不斷增長,才能繼承菩薩家業,濟度十方衆生。由于有這許多好處,所以多願往生佛國淨土。”

  又彼《論》雲:“譬如鳥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須依林傳樹,羽成有力,方可舍林遊空。新發意菩薩亦爾,先須乘願求生佛前,法身成長,隨感赴益。”

  又該《論》還講到:“譬如一只雛鳥,在羽翼尚未長成時,不可逼它遠飛翺翔。必須先在樹叢中往來學飛,待羽毛豐滿翅膀長成之後,方可離開樹林去高空遨遊。新發心的菩薩也是這樣,先須乘其願而求生佛前,待法身成長,才能隨機感應而獲益。”

  又阿難白佛言:“此無相[26]波羅蜜,在何處說?”佛言:“如此法門,在阿毗跋致地[27]中說。何以故?有新發意菩薩,聞此無相波羅蜜門,所有清淨善根悉當滅沒也。”

  又阿難問佛:這個至高無相的道理,到何種境界才說呢

  佛說:如此教義法門,要到修行獲得不退轉的地位時才可說。爲什麼呢

   因爲新發意菩薩剛發心,他們對佛典的理解還不深,如果過早說了,他們會以妄想測度波羅密智,這樣非但不能成就的,還會泯滅他們的善根。

  又來但至彼國,即一切事畢,何用诤此深淺理也!

  只要一旦往生彼佛國土,一切世事紛爭都沒有了,又何必诤論此深淺之理!

  第四、破願生穢土,不願生淨土者。

  第四、破願生在穢汙的國土,而不願往生佛國淨土。

  問曰:或有人言:“願生穢國教化衆生,不願往生淨土。”是事雲何?

  問:或有人說:“甯願生于汙穢的國土以教化衆生,而不願往生到佛國淨土去。”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呢

  

  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爲化雜惡衆生故,能處染不染,逢惡不變。如鵝、鴨入水,水不能濕。如此人等,堪能處穢拔苦。若是實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變。欲濟彼者,相與俱沒。如似逼雞入水,豈能不濕?

  答:這個人也是徒然的,爲什麼呢

  若其身已修至不退轉位時,爲了教化雜惡衆生的緣故,能處染汙之處而不受染汙,逢諸惡而不驚不變。如鵝鴨入水,水不能使之濕,如此才可處穢而拔衆苦。若一般凡夫,他自己也無把握,遭逢諸苦即生變故,雖有救度他人之心,但只能與之一起沈淪,好像趕雞入水,其羽毛怎能不濕呢

  

  是故《智度論》雲:“若凡夫發心,即願在穢土拔濟衆生者,聖意不許。”何意然者?龍樹菩薩釋雲:“譬如四十裏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熱湯投之,當時似如少減,若經夜至明,乃高于余者。凡夫在此,發心救苦,亦複如是。以貪瞋[28]境界違順多故,自起煩惱,返墮惡道故也。”

  所以《大智度論》說:“如有凡夫發心,願在穢土救濟衆生,佛是不會許可的。”爲什麼呢

  龍樹菩薩解釋說:“譬如有四十裏厚的冰,有一人以一升熱水澆于冰上,當時看來似乎使冰溶化了些,但若經過一夜到次日天明時來看,此處之冰反比其它地方高些。凡夫在穢土中,發心救度衆生之苦,也是這樣。因爲貪、瞋境界多違背佛理,以致自身生起煩惱,反而墮于惡道。”

  第五、破“若生淨土,多喜著樂者”。

  第五、破除 “如果往生淨土,會耽著于歡樂”。

  問曰:或有人言,“淨土之中,唯有樂事,多喜著樂,妨廢修道。”何須願往生也?

  問:或有人說,“西方極樂淨土,只有快樂的事情。因此,在那裏會耽著于快樂,會妨礙甚至荒廢了修行。”那又何必要發願往生呢?

  答曰:既雲淨土,無有衆穢。若言著樂,便是貪愛煩惱,何名爲淨?

  答:既然是淨土,就不會有汙穢的東西。如果說耽著快樂,那就有貪愛的煩惱,那還能稱爲淨土嗎?

  是故《大經》雲:“彼國人天,往來進止,情無所系。”

  所以《無量壽經》說:“極樂國土的人天,對于一切的作爲,在心中都不會有絲毫的系念。”

  又四十八願雲:“十方人天,來至我國,若起想念,貪計身者[29],不取正覺。”

  又《無量壽經》講到,法藏比丘的四十八願中有:“十方世界的人類和諸天,來生我國土的,如果有貪戀色身的念頭,我就不證佛果。”

  《大經》又雲:“彼國人天,無所適莫。”何有著樂之理也?

  《無量壽經》又說:“該國土的人天,無適與不適之感。”他們從不計較歡喜或不喜歡,怎麼會耽著快樂呢?

  第六、破求生淨土非是小乘。

  第六、破除求生淨土是小乘的說法。

  問曰:或有人言,求生淨土,便是小乘。何須修之?

  問:或有人說,求生淨土是小乘,那又何必修這個法門呢?

  答曰:此亦不然,何以故?但小乘之教,一向不明生淨土故也。

  答:這也是不對的,爲什麼呢?因爲小乘法門,從來都沒有說到求生淨土之事啊。

  第七、會通願生兜率,勸歸淨土者。

  第七、融會貫通發願生兜率天的情況,以勸衆生往生西方淨土。

  問曰:或有人言,願生兜率,不願歸西。是事雲何?

  問:有人說,他願意生兜率天,而不願意生到西方淨土,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答曰:此義不類。少分似同,據體大別,有其四種。何者?

  答:這兩種往生是不一樣的,其中只有少部份相同,而本質上是大不相同的,可從下面四個方面來加以說明:

  一、彌勒世尊[30]爲其天衆,轉不退*輪,聞法生信者獲益,名爲信同;著樂無信者,其數非一。又來雖生兜率,位是退處,是故經雲:“叁界無安,猶如火宅。”

  彌勒菩薩爲天衆轉不退法的*輪,聞法之後而相信的天衆就能獲得利益,這和極樂世界衆生聞法相信是一樣的,這叫做信同;然而天衆耽著欲樂、不信佛法的大有人在。而且即使生到兜率天,還是會退墮的,所以經上說:“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叁界中沒有安穩處,有如正在被火燒著的房屋。”

  二、往生兜率,正得壽命四千歲,命終之後,不免退落。

  往生兜率天之後,能夠得到的壽命是四千歲,命終之後,還免不了要退步,甚至墮落。

  叁、兜率天上,雖有水鳥、樹林,和鳴哀雅,但與諸天生樂爲緣,順于五欲,不資聖道。

  兜率天上的池水、鳥雀及樹林,雖然也都能發出幽雅的聲音,但這些聲音,只能作爲諸天快樂的助緣,隨順天界的五欲,並不能資助聖道的修行。

  若向彌陀淨國,一得生者,悉是阿毗跋致,更無退人與其雜居;又複位是無漏[31],出過叁界,不複輪回;論其壽命,即與佛齊,非算數能知;其有水鳥、樹林,皆能說法,令人悟解,證會無生。

  如果是阿彌陀佛的清淨國土,衆生只要能夠往生,全都位居不退,更沒有會退墮的人雜住在一起。而且這種不退位是無漏的,超出叁界之外的,再也不會在六道中輪回。淨土衆生的壽命,和佛陀一樣長,長得根本算不出來。淨土中的池水、鳥雀及樹林,全都能說法,能使人開悟得解,而證得無生法忍。

  四、據《大經》,且以一種音樂比較者。《經贊》言:

  “從世帝王至六天<…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二大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