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二大门

  第二大门

  第二大门三番料简,主要说明凡要往生净土的人,须先发菩提心并批评大乘中人对于无相的偏执异见和认为净土法门是别时意语等。

  △第二大门中,有三番料简:

  第二大门中,可分三部份论说。

  第一、明发菩提心。

  一、说明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大心。

  第二、破异见邪执。

  二、破各种异见、邪执。

  第三、广施问答,释去疑情。

  三、通过多个问答,来解释各种疑问。

  ○就初发菩提心内,有四番:一、出菩提心功用;二、出菩提名体;三、显发心有异;四、问答解释。

  第一、从初发无上菩提大心来说,可分四点解释, (一)说明菩提心之功用。(二)说菩提的名相和本体。(三)说明发心的三个主要方面。(四)用问答来解释各种问题。

  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大经》云:“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云何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1];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2]。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譬如寄华五净[3],风日不萎;附水灵河[4],世旱无竭。

  (一)所讲发菩提心的功用,据《无量寿经》所说:“凡希望往生净土者,都应从发菩提心开始。”什么是菩提呢

   菩提即是无上佛道。如果想发心成佛的人,所发心愿必定广大,包容宇宙一切万物。此心达到究竟之时,则与虚空一样。此心长远,一直延伸到未来际。此心普备,远离声闻、缘觉二乘残留的诸障。若能发起此心,就能解脱无始以来的生死轮回,所有功德都回向无上菩提,就绝对不会失灭,最后必定能证到佛的果位。有如将花送至色界第五重净居天,世界上任何大风都吹不到,故此花永不枯萎。又像把水寄放在神龙居住之灵河,即使遇上大旱仍不会干竭。

  第二、出菩提名体者。然菩提有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也。言法身菩提者,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为法身;佛道体本,名曰菩提。言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报身;圆通无碍,名曰菩提。言化身菩提者,谓从报起用,能趣万机,名为化身;益物圆通,名曰菩提。

  (二)说菩提之名相与本体。所谓菩提者有三种:即法身菩提、报身菩提、化身菩提是。所讲法身菩提,就是佛法的至高无上之真如本体。其自性清净,体无染污秽垢,其理出于天然真实,不需要修习,故称为法身。以佛法之道能契合此真理本体,故称为菩提;所讲的报身菩提,是具足修行各种功德,而获得报身佛之果位,以此果位酬报所修之功德,因而称之为报身。因功德圆满通达而无任何障碍,故名为菩提;所谓化身菩提者,是因成佛的果报而产生各种功用,这些功用能通向任何根机,所以称为化身。因有益于事物的圆满通达而名为菩提。

  第三、显发心有异者。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一者要须识达有无,从本已来自性清净;二者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5]门等;三者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

  (三) 说明发心主要有三个方面。现在所说的修行有三种:一是能通达事物的有无,从根本上来讲是自性清净的;二是缘于修习众多的法门,包括八万四千种能达到涅槃彼岸的方法;三是以大慈大悲之心为本,保持经久不变的救度有情众生之心。此三种发心能与大菩提相应,所以名为发菩提心。

  又据《净土论》云:“今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

  又,依据《净土论》所说:“现在说发菩提心者,就是誓愿作佛的心。愿作佛之心,就是济度众生的心。济度众生之心,即是导引众生信奉、并愿往生佛国净土的心。现在既然发愿往生净土,所以必须先发菩提大心。”

  第四、问答解释者。

  (四)通过问答来解释。

  问曰:若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诸法无行经》云:“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是人远菩提,犹如天与地。”

  问:如统修各种功德,就能领悟无上菩提而成佛,那为什么《诸法无行经》说:“如果有人想求无上菩提,即是没有无上菩提。此人离开菩提,有如天地般遥远。”

  答曰:菩提正体,理求无相。今作相求,不当理实,故名“人远”也。

  是故经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今谓行者,虽知修行往求,了了识知理体无求,仍不坏假名,是故备修万行,故能感也。

  答:无上菩提的本体,无形无相,现在你用有形相的追求它,当然不能获得。所以说此人离菩提道越来越远了。

  因而经中说:“菩提本身不可以用心去获得,也不可以用身去追求。”现在所说的修行者,虽知以修行求往生,但因清楚地懂得真理本体虽不可追求,然而仍不排除通过现象来显示,所以统修各种功德也能因感而悟。

  是故《大智度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6]。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

  故《大智度论》说:“如人见般若智慧,由于见解末透彻故仍有烦恼的束缚。如不见般若智慧,更是身心受到束缚。若人见般若之智,是得到了解脱;如已无智慧与解脱的对待,也是解脱。”

  龙树菩萨释曰:“是中不离四句[7]者为缚,离四句者为解。”今祈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者,不违二谛大道理也。

  龙树菩萨解释说:“此中不能超越此四句义,即会受到束缚;若能离此四句的真义,则是真解脱。”今为求无上菩提,而能如此修行,便是不行而行,这没有违背真俗二谛的大道理。

  又依天亲《净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8],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又依天亲菩萨所作《净土论》:“凡欲发心追求无上菩提者,有二重意义:一、是必须远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的见解,二、是须知三种随顺菩提的法门。”远离哪三种与真理相违的见解呢

  一是运用智慧,不求自乐,远离一切贪恋于自己血肉之身的错误认识;二是依慈悲之心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远离那种不去安抚众生之心的错误;三是依据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远离那种过分看重自己,恭敬供养自身的错误之心。以上三者即是远离三种与菩提法门相违背的见解。

  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

  随顺菩提法门者,修行者如果能远离以上三种相违的见解,就可得到三种符合菩提真理的法门。哪三种呢

  一是未受染污的清净心,不为自己追求各种乐事。菩提是清净无染污的,如为自己追求快乐,就违背了菩提门。所以无染污的清净心,即是随顺菩提的法门;二是安于清净之心,为了拔除所有众生的苦。菩提智慧要使一切众生安于清净之处,若无拔除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苦海的心,便有违菩提。所以拔除一切众生苦,是随顺菩提的法门;三是乐于清净之心,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悟得无上菩提。所以引导众生往生阿弥陀佛国土。无上菩提是究竟常乐之处,如不会使所有众生都能获得究竟常乐的,则有违菩提法门。

  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佛国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这种真实究竟的常乐,怎样才能得到呢

  依大义门就能得到。所谓大义门,即是到那个安乐佛国去成佛。所以一心专注,愿往生极乐佛国,就可以早日得到无上菩提。

  ○第二、明破异见邪执者。就中有其九番: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异见偏执;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9];第三、破系心外无法;第四、破愿生秽国,不愿往生净土;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着乐;第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第七、破求生兜率,劝不归净土;第八、会通若求生十方净土[10],不如归西;第九、料简别时之意。

  第二,要明白…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二大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