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門
第二大門叁番料簡,主要說明凡要往生淨土的人,須先發菩提心並批評大乘中人對于無相的偏執異見和認爲淨土法門是別時意語等。
△第二大門中,有叁番料簡:
第二大門中,可分叁部份論說。
第一、明發菩提心。
一、說明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提大心。
第二、破異見邪執。
二、破各種異見、邪執。
第叁、廣施問答,釋去疑情。
叁、通過多個問答,來解釋各種疑問。
○就初發菩提心內,有四番:一、出菩提心功用;二、出菩提名體;叁、顯發心有異;四、問答解釋。
第一、從初發無上菩提大心來說,可分四點解釋, (一)說明菩提心之功用。(二)說菩提的名相和本體。(叁)說明發心的叁個主要方面。(四)用問答來解釋各種問題。
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大經》雲:“凡欲往生淨土,要須發菩提心爲源。”雲何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若欲發心作佛者,此心廣大,遍周法界[1];此心究竟,等若虛空;此心長遠,盡未來際;此心普備,離二乘障[2]。若能一發此心,傾無始生死有淪,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遠詣佛果,無有失滅。譬如寄華五淨[3],風日不萎;附水靈河[4],世旱無竭。
(一)所講發菩提心的功用,據《無量壽經》所說:“凡希望往生淨土者,都應從發菩提心開始。”什麼是菩提呢
菩提即是無上佛道。如果想發心成佛的人,所發心願必定廣大,包容宇宙一切萬物。此心達到究竟之時,則與虛空一樣。此心長遠,一直延伸到未來際。此心普備,遠離聲聞、緣覺二乘殘留的諸障。若能發起此心,就能解脫無始以來的生死輪回,所有功德都回向無上菩提,就絕對不會失滅,最後必定能證到佛的果位。有如將花送至色界第五重淨居天,世界上任何大風都吹不到,故此花永不枯萎。又像把水寄放在神龍居住之靈河,即使遇上大旱仍不會幹竭。
第二、出菩提名體者。然菩提有叁種:一者法身菩提,二者報身菩提,叁者化身菩提也。言法身菩提者,所謂真如實相第一義空,自性清淨,體無穢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爲法身;佛道體本,名曰菩提。言報身菩提者,備修萬行,能感報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報身;圓通無礙,名曰菩提。言化身菩提者,謂從報起用,能趣萬機,名爲化身;益物圓通,名曰菩提。
(二)說菩提之名相與本體。所謂菩提者有叁種:即法身菩提、報身菩提、化身菩提是。所講法身菩提,就是佛法的至高無上之真如本體。其自性清淨,體無染汙穢垢,其理出于天然真實,不需要修習,故稱爲法身。以佛法之道能契合此真理本體,故稱爲菩提;所講的報身菩提,是具足修行各種功德,而獲得報身佛之果位,以此果位酬報所修之功德,因而稱之爲報身。因功德圓滿通達而無任何障礙,故名爲菩提;所謂化身菩提者,是因成佛的果報而産生各種功用,這些功用能通向任何根機,所以稱爲化身。因有益于事物的圓滿通達而名爲菩提。
第叁、顯發心有異者。今謂行者修因發心,具其叁種:一者要須識達有無,從本已來自性清淨;二者緣修萬行、八萬四千諸波羅蜜[5]門等;叁者大慈悲爲本,恒擬運度爲懷。此之叁因,能與大菩提相應,故名發菩提心。
(叁) 說明發心主要有叁個方面。現在所說的修行有叁種:一是能通達事物的有無,從根本上來講是自性清淨的;二是緣于修習衆多的法門,包括八萬四千種能達到涅槃彼岸的方法;叁是以大慈大悲之心爲本,保持經久不變的救度有情衆生之心。此叁種發心能與大菩提相應,所以名爲發菩提心。
又據《淨土論》雲:“今言發菩提心者,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者,即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心。今既願生淨土,故先須發菩提心也。”
又,依據《淨土論》所說:“現在說發菩提心者,就是誓願作佛的心。願作佛之心,就是濟度衆生的心。濟度衆生之心,即是導引衆生信奉、並願往生佛國淨土的心。現在既然發願往生淨土,所以必須先發菩提大心。”
第四、問答解釋者。
(四)通過問答來解釋。
問曰:若備修萬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諸法無行經》雲:“若人求菩提,即無有菩提。是人遠菩提,猶如天與地。”
問:如統修各種功德,就能領悟無上菩提而成佛,那爲什麼《諸法無行經》說:“如果有人想求無上菩提,即是沒有無上菩提。此人離開菩提,有如天地般遙遠。”
答曰:菩提正體,理求無相。今作相求,不當理實,故名“人遠”也。
是故經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今謂行者,雖知修行往求,了了識知理體無求,仍不壞假名,是故備修萬行,故能感也。
答:無上菩提的本體,無形無相,現在你用有形相的追求它,當然不能獲得。所以說此人離菩提道越來越遠了。
因而經中說:“菩提本身不可以用心去獲得,也不可以用身去追求。”現在所說的修行者,雖知以修行求往生,但因清楚地懂得真理本體雖不可追求,然而仍不排除通過現象來顯示,所以統修各種功德也能因感而悟。
是故《大智度論》雲:“若人見般若,是則爲被縛[6]。若不見般若,是亦爲被縛。若人見般若,是則爲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爲解脫。”
故《大智度論》說:“如人見般若智慧,由于見解末透徹故仍有煩惱的束縛。如不見般若智慧,更是身心受到束縛。若人見般若之智,是得到了解脫;如已無智慧與解脫的對待,也是解脫。”
龍樹菩薩釋曰:“是中不離四句[7]者爲縛,離四句者爲解。”今祈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者,不違二谛大道理也。
龍樹菩薩解釋說:“此中不能超越此四句義,即會受到束縛;若能離此四句的真義,則是真解脫。”今爲求無上菩提,而能如此修行,便是不行而行,這沒有違背真俗二谛的大道理。
又依天親《淨土論》雲:“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有其二義:一者先須離叁種與菩提門相違法,二者須知叁種順菩提門法。何等爲叁?一者依智慧門[8],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心故。叁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是名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
又依天親菩薩所作《淨土論》:“凡欲發心追求無上菩提者,有二重意義:一、是必須遠離叁種與菩提門相違的見解,二、是須知叁種隨順菩提的法門。”遠離哪叁種與真理相違的見解呢
一是運用智慧,不求自樂,遠離一切貪戀于自己血肉之身的錯誤認識;二是依慈悲之心拔除一切衆生之苦,遠離那種不去安撫衆生之心的錯誤;叁是依據方便門,憐憫一切衆生,遠離那種過分看重自己,恭敬供養自身的錯誤之心。以上叁者即是遠離叁種與菩提法門相違背的見解。
順菩提門者,菩薩遠離如是叁種菩提門相違法,即得叁種隨順菩提門法。何等爲叁?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爲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爲自身求樂,即違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二者安清淨心,爲拔一切衆生苦故。菩提安穩一切衆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衆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是故拔一切衆生苦,是順菩提門。叁者樂清淨心,欲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
隨順菩提法門者,修行者如果能遠離以上叁種相違的見解,就可得到叁種符合菩提真理的法門。哪叁種呢
一是未受染汙的清淨心,不爲自己追求各種樂事。菩提是清淨無染汙的,如爲自己追求快樂,就違背了菩提門。所以無染汙的清淨心,即是隨順菩提的法門;二是安于清淨之心,爲了拔除所有衆生的苦。菩提智慧要使一切衆生安于清淨之處,若無拔除一切衆生脫離生死苦海的心,便有違菩提。所以拔除一切衆生苦,是隨順菩提的法門;叁是樂于清淨之心,希望一切衆生都能悟得無上菩提。所以引導衆生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無上菩提是究竟常樂之處,如不會使所有衆生都能獲得究竟常樂的,則有違菩提法門。
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要依大義門。大義門者,謂彼安樂佛國是也。故令一心專至,願生彼國,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
這種真實究竟的常樂,怎樣才能得到呢
依大義門就能得到。所謂大義門,即是到那個安樂佛國去成佛。所以一心專注,願往生極樂佛國,就可以早日得到無上菩提。
○第二、明破異見邪執者。就中有其九番:第一、破妄計大乘無相異見偏執;第二、會通菩薩愛見大悲[9];第叁、破系心外無法;第四、破願生穢國,不願往生淨土;第五、破若生淨土多喜著樂;第六、破求生淨土非是小乘;第七、破求生兜率,勸不歸淨土;第八、會通若求生十方淨土[10],不如歸西;第九、料簡別時之意。
第二,要明白…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二大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