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曰:譬如有人,于空曠迥處,值遇怨賊,拔刀奮勇,直來欲殺。此人徑走,視渡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爲脫衣渡?爲著衣浮?若脫衣渡,唯恐無暇。若著衣浮,複畏首領難全。”爾時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無余心想間雜。行者亦爾,念阿彌陀佛時,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無余心想間雜。或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願,稱名亦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
答:譬如有人,在曠野之處,遇到怨家賊盜,拔刀要來殺他,這個人就一直往前奔跑,見到前面有一條河,未到河邊時他就想:“我到河岸邊時,是要把衣服脫掉渡河呢,還是就穿著衣服漂浮而過?如果脫衣渡河的話,恐怕來不及了,如果穿著衣服浮水而過的話,又怕此頭難保。”這時,此人一心想著怎麼渡河,根本沒有時間想別的。行者也是如此,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也和那人將渡河時一樣,只想著怎麼渡過河,念念都是佛,沒有余暇想別的事。或是念佛的法身,或是念佛的神力,或是念佛的智慧,或是念佛的白毫相光,或是念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或是念佛的四十八願,稱佛的名號也是如此。只要能專心至意相續不斷,一定能生到佛國土。
今勸後代學者,若欲會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門;而能系念相續不斷,即是功德門。是故經雲:“菩薩摩诃薩,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
現在要告訴後代的學佛者,如果想要體會真俗二谛的道理,只要知道念念雖是相續但不可得,這就是智慧門。能夠使念念相續不間斷的,這就是功德門。所以經上說:“菩薩摩诃薩,要經常以功德和智慧,來修行他的心。”如果是剛開始學佛的人,尚未能破除色相,但只要能夠依此色相,專心至意的修行,一定都能往生,不須要懷疑。
又問曰:《無量壽大經》雲:“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有世人聞此聖教,現在一形,全不作意,擬臨終時方欲修念,是事雲何?
又問:《無量壽經》說:“十方世界的衆生,如果以至誠心相信、好樂,想要生到我的國土,乃至于只有十念,如果不能生到我國土的話,我就不成佛。”現在的人,聽到這種說法,就想目前無所謂,打算到臨終的時候,才來修這十念法,請問這樣理解對嗎?
答曰:此事不類。何者?經雲“十念相續”,似若不難。然諸凡夫,心如野馬,識劇猿猴,馳騁六塵,何曾停息?各須宜發信心,預自克念,使積習成性,善根堅固也。如佛告大王:“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先傾,倒必隨曲也。”若刀風一至,百苦湊身,若習先不在懷,念何可辦?各宜同志叁五,預結言要,臨命終時,疊相開曉,爲稱彌陀名號,願生安樂國,聲聲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此命斷時,即是生安樂國時。一入正定聚,更何所憂?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預克念也?
答:這是不相同的,爲什麼呢?經上說“只要十念相續”,看起來似乎不難,然而諸凡夫的心,有如野生難馴的馬匹,心識的動蕩比猿猴更勵害,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之中馳騁不已,什麼時候曾停止過嗎?各位必須要相信,一定要先練習克製自己的念頭,等練習到心念相續不斷,已成爲本能之時,善根才能堅固。有如佛陀告訴大王說:“人們平常累積善行,死的時候又沒有惡的念頭,就有如樹木要傾倒之時,必定會朝向已彎曲傾斜的方向倒下。”因此,當死亡的刀風一到的時候,百種苦楚一時爆發,如果以前都不曾練習過十念法,這時候怎麼能用得上呢?所以最好要有同志好友叁五個,事先約好,到臨終的時候,要輪流來開導並助念阿彌陀佛聖號,求往生安樂國,聲聲接續不斷,以成就十念法門。譬如蠟印印泥,印泥壞了才形成紋路。命斷的時刻,也就是往生安樂國的時刻。一進入安樂國,馬上就進入了正定聚,那還有什麼好憂慮的呢?各位一定要想到有這個大利益,爲什麼不預先練習這個十念法呢
又問曰:諸大乘經論,皆言“一切衆生,畢竟無生,猶若虛空”。雲何天親、龍樹菩薩皆願往生也?
又問:諸大乘經論都說,“所有的衆生,象虛空那樣,畢竟都是無生的。”既然如此,爲什麼天親、龍樹兩位菩薩,都要發願往生呢?
答曰:言衆生畢竟無生如虛空者,有二種義:一者,如凡夫人所見實衆生、實生死等,若據菩薩往生畢竟如虛空、如兔角[49]。
答:衆生畢竟無有生,猶如虛空一般,有二種意義:一、從凡夫的角度所見到的,是真有衆生,真有生死。而從菩薩的角度來看,往生之事畢竟猶如虛空,猶如兔角。
二者,今言生者,是因緣生[50]。因緣生故,即是假名生。假名生故,即是無生。不違大道理也。非如凡夫謂有實衆生、實生死也。
二、這裏所說的生,是指因緣而生。由于是因緣而生,所以就是假有名字之生。由于是假有名字之生,所以就是沒有生,並不違背大道理,也不是凡夫所謂的真的有衆生,真的有生死。
又問曰:夫生爲有本,乃是衆累之元。若知此過,舍生求無生者,可有脫期。今既勸生淨土,即是棄生求生,生何可盡?
又問:生是有之根本,是所有煩惱的根源,如果知道有這種過失的話,就應該舍生而求無生,這樣才有解脫之期。而現在你勸大家生淨土,就是舍棄娑婆世界之生,而求生淨土,如此生生不停何日能到頭呢?
答曰:然彼淨土,乃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非如叁有[51]衆生,愛染虛妄執著生也。何以故?夫法性清淨,畢竟無生。而言生者,得生者之情耳。
答:西方淨土是阿彌陀如來的清淨本願,是沒有生的生,不同于叁界衆生貪愛、汙染、虛妄、執著的生。爲什麼呢?因爲法性是清淨的,是畢竟無生的,而現在說生到那兒,只是以“生”來作個比喻而已。
又問曰:如上所言,知生無生,當上品生者。若爾,下品生人,乘十念往生者,豈非取實生也?若實生者,即墮二疑:一恐不得往生,二謂此相善不能與無生爲因也。
又問:你所說的生而無生,應當是上品人的生。如果這樣的話,下品人以十念法往生,不就是真的生了嗎?如果真的生,就有二個問題,第一、或許不能往生。第二、這種善沒有辦法成爲無生的因。
答曰:釋有叁番:一、譬如淨摩尼珠[52],置之濁水,以珠威力,水即澄清。若人雖有無量生死罪濁,若聞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便往生。
答;解釋可以分叁部份來說:一、譬如清淨的摩尼珠,放到混濁的水中之後,由于摩尼珠的威力,濁水立刻就澄清了。好比人雖然有無量如濁水般的生死罪,如果聽到阿彌陀佛無上無生的名號,有如清淨的寶珠投進混濁的心中,在念念之間,罪過息滅而心得清淨,馬上就能往生。
二、如淨摩尼珠,以玄黃帛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黃,一如物色。彼清淨佛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名號,以無量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所往生者心水之中,豈不能轉生爲無生智乎?
二、譬如清淨的摩尼珠,用黑色或黃色的布帛包裹,放入水中,水就呈現黑色或黃色,和物體的顔色一致。西方清淨佛土,有阿彌陀佛無上寶珠的名號,用無量功德成就的布帛包裹,放入往生者的心水之中,又怎能不把衆生的生,轉成聖人的無生智慧呢?
叁、亦如冰上燃火,火猛則冰液,冰液則火滅。彼下品往生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既至無生界時,見生之火,自然而滅也。
叁、亦如用火在冰上燃燒,火勢猛烈的話,冰就會變成液體,當冰變成液體之後,火就會被浸滅。下品往生的人,雖然不知道諸法的自性是無生的,但由于稱念佛陀名號的力量,加上求往生的意願,因此當生到西方這個無生國界中時,認爲有生的火焰自然就會熄滅。
又問曰:依何身故,說往生也?
又問:是用哪一種身去往生的呢?
答曰:于此間假名人中,修諸行門,前念與後念作因。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前心、後心亦如是。何以故?若決定一,則無因果。若決定異,則非相續。以是義故,橫豎雖別,始終是一行者也。
答:在穢土世界的假名人,修行淨土法門時,前念是後念的因。而穢土的假名人,和淨土的假名人,不可以說就是同一個人,也不可以說不是同一個人。前面的心念和後面的心念也是這樣,爲什麼呢?如果說是相同的話,就沒有因果的發生,如果說不同的話,就不會有相續的情況。因爲這個道理,雖然橫說豎說都有差別,但從生命延續的角度來看,始終是同一個修行者。
又問曰:若人但能稱佛名號,能除諸障者。若爾,譬如有人以指指月,此指應能破暗也。
又問:如果人稱念佛的名號,就能夠除掉諸障礙。如果這樣,那有人用手指指著月亮,那麼他的手指應該能夠破除黑暗了。
答曰:諸法萬差,不可一概。何者?自有名即法,自有名異法。
答:諸法有萬種的差異,不能一概而論。爲什麼呢
譬如有的名字本身就是法門,有的名字本身和…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二大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