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佛如來有不思議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不思議智力者,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爲遠,以遠爲近;以輕爲重,以重爲輕。有如是等智,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就法理上說,諸佛如來具有不可思議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不可思議智力,不僅能夠把少的數量變成多的數量,把多的數量變成少的數量。還能把近的距離變成遠的距離,把遠的距離變成近的距離。把輕的東西變成重的,把重的東西變成輕的。象這樣的智力,佛陀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自下第二,有七番,並借喻以顯:
接著講第二個問題,就是用七個比喻,來顯示其中的道理。
第一、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積高千仞[38]。豆許火焚,半日便盡。豈可得言百年之薪,半日不盡也?
第一、譬如一百個人,用一百年的時間來積聚木柴,堆得有千仞那麼高,然而只要引用像豆子大小的火來焚燒,半天就能把這許多木柴燒盡。而又怎能說,百年積聚的薪柴,半天時間難以燒盡呢
第二、譬如躄[39]者,寄載他船,因風帆勢,一日至于千裏,豈可得言躄者雲何一日至千裏也?
第二、譬如腳有毛病的人坐在船上,借著風帆之力,船一天能行千裏。因此,怎麼又能夠說腳有毛病的人,一天不能走一千裏路呢
第叁、亦如下賤貧人,獲一瑞物,而以貢王。王慶所得,加諸重賞。斯須之頃,富貴盈望。豈可得言以數十年仕[40],備盡辛勤,上下尚不達而歸者,言彼富貴無此事也?
第叁、有如下賤貧困的人,他獲得一種很祥瑞的東西,就把它獻給國王。國王得到此物之後很歡喜,就重重的賞賜他。一下子間,此人變得既富貴又有名望。因此怎能說,以自己做官幾十年,備嘗艱辛勤苦,朝廷既不知道,民衆也不歸順。這個貧賤的人,馬上就能富貴起來是不可能的。
第四、猶如劣夫[41],以己身力,擲驢不上。若從輪王行,便乘虛空,飛騰自在。豈可得言以劣夫之力,必不能升虛空也?
第四、有如身力劣弱的人,以自己的力氣連驢子都騎不上去,如果他跟著轉輪王的話,就能夠在虛空中,飛行自在。又怎能說身體劣弱的人,肯定是無法在空中飛行的呢
第五、又如十圍之索,千夫不製。童子揮劍,倏爾兩分。豈可得言童子之力,不能斷索也?
第五、又如有十個人圍起來那麼粗的繩索,一千個人都拉不斷它。然而童子只要用利劍揮斬,繩索一下子就分成兩截。又怎能說以童子之力,斷不了此十圍之索呢
第六、又如鸩鳥[42]入水,魚蚌斯斃皆死。犀角觸泥,死者還活。豈可得言性命一斷,不可生也?
第六、又譬如鸩鳥進入水中,魚類及蚌類都會死去。然而只要犀牛的角觸到泥沼,死去的水族又都活過來了。又怎能說性命一斷了,就不能再活過來呢
第七、亦如黃鹄喚子安[43],子安還活。豈可得言墳下千齡,決無可蘇也?
第七、亦如黃鹄叫喚子安,子安又活了過來。因此,怎能說在墳墓下過了一千年,就再也不可能蘇醒呢
一切萬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攝、他攝,千開萬閉,無量無邊。汝豈得以有礙之識,疑彼無礙之法乎?又五不思議[44]中,佛法最不可思議。汝以叁界系業爲重,疑彼少時念佛爲輕,不得往生安樂國,入正定聚[45]者,是事不然。
一切的萬法,都有自己的力量和別人的力量,自我收攝和他人收攝,千變萬化,是無量無邊的。你怎麼可以用有障礙的所知,來懷疑別人無障礙的法力呢!在五種不可思議之中,佛陀的法力是最不可思議的。你認爲叁界的業力束縛重,而懷疑少時間念佛的力量輕,所以不能夠往生安樂國,也不能進入正定聚,這是不對的。
問曰:大乘經雲:“業道如秤,重處先牽。”雲何衆生一形已來,或百年,或十年,乃至今日,無惡不造。雲何臨終,遇善知識,十念相續,即得往生?若爾者,先牽之義,何以取信?
問:大乘經中說,業力與叁界猶如秤,最重的先牽去受生。爲什麼這個人的一生或百年、或十年,或一天之中,無惡不造,怎麼能因在臨終時,遇到善知識,只要十念相續念佛,就能夠往生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最重的業力先牽去投胎的道理,還能叫人相信嗎?
答曰:汝謂一形惡業爲重,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以爲輕者,今當以義較量。輕重之義者,正明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
答:你認爲一生所造惡業的罪爲重,而以下品人十念念佛的善心爲輕,現在就要告訴你,所謂輕重的道理以及分別比較,是在心、在緣、在決定,而不在時間的長短。
雲何在心?謂彼人造罪時,自依止虛妄顛倒心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也?何者?譬如千歲暗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豈可得言暗在室千歲而不去也?是故《遺日摩尼寶經》雲:佛告迦葉菩薩:“衆生雖複數千巨億萬劫,在愛欲中,爲罪所覆。若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盡也。”是名在心。
什麼叫在心呢?人在造罪的時候,是以虛妄顛倒的心來造的,而十念念佛時,是由于善知識的方便安慰,用聽聞實相法的心在念的。一個是虛妄,一個是真實,兩者怎麼可以相比呢?譬如已經黑了一千年的暗室,只要光線一照入,立刻就可明亮起來。因此怎能說,已經黑了一千年的暗室,黑暗不會離去呢
所以《遺日摩尼寶經》說:佛告訴迦葉菩薩說:“衆生雖然幾千億萬劫,都在貪愛的欲念之中,被罪業所覆蓋。如果在聽聞佛經之後,能夠改過向善的話,那麼他的罪就立刻能夠消失淨盡。”這就叫做在心。
二、雲何在緣者?謂彼人造罪時,自依止妄想,依煩惱果報衆生生。今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徹筋破骨。若聞滅除藥鼓[46]聲,即箭出毒除。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也?是名在緣。
什麼叫在緣呢?人在造罪的時候,是從妄想及煩惱果報等的生起而起造的。而十念念佛,是從無上的信心,以及阿彌陀佛真實、清淨,具有無量功德的名號上起念的。有如有人被毒箭射中,傷到了筋骨,如果聽到除毒藥的鼓聲,箭就能立刻出來,毒也去除了。因此怎能說,箭中得深和毒藥的厲害,即使聽到鼓聲,箭也出不了毒也去不掉呢?這就叫在緣。
叁、雲何在決定者?彼人造罪時,自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今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起,是爲決定。又《智度論》雲:“一切衆生臨終之時,刀風[47]解形,死苦來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識,發大勇猛,心心相續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對敵破陣,一形之力,一時盡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臨終時,生一念邪見,增上惡心,即能傾叁界之福,即入惡道也。
什麼叫在決定呢?人在造罪的時候,是用有後來的心,有間斷的心。而十念念佛,是用沒有後來的心,沒有間斷的心,這就叫在決定。《大智度論》又說:“所有衆生在臨終時,風大像把刀子把身體加以分割,在死亡的痛逼迫時,人們心裏就會生起很大的恐怖畏懼感。”此時遇到善知識,就會發很大的勇猛心,心心相續不斷的念佛。由于這個增上善根,所以能夠往生淨土。又譬如有人面對敵人奮戰時,全身的力氣一時都全用上了,十念念佛時的善業,也是如此。又如果人在臨終時,起了一念的邪知見,由于這個增上惡心,于是就能把叁界的福業都除去,而進入惡道中受生。
問曰:既雲垂終十念之善,能傾一生惡業,得生淨土者。未知幾時爲十念也?
問:既然臨終十念念佛的善業,能夠把一生的惡業都滅盡,而得以往生淨土,不知道要念多久才叫十念呢?
答曰:如經說雲:“百一生滅成一刹那,六十刹那,以爲一念。”此依經論泛解念也。今時解念,不取此時節。但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緣觀,徑于十念,無他念想間雜,是名十念。又雲十念相續者,是聖者一數之名耳。但能積念凝思,不緣他事,使業道成辦便罷,不用亦未勞記之頭數也。又雲若久行人念,多應依此。若始行人念者,記數亦好。此亦依聖教。
答:如經上說:“一百零一個生滅是一刹那,六十刹那是一念。”這是依照經論而解釋念。現在我們所要說明的念,不是以這個時間作爲標准,只要憶念阿彌陀佛,不管是想佛的全身或是部份身相,只要隨所觀的境界,經過十念,中間沒有參雜其他的念頭,就叫十念。也可以說,十念相續,只是聖人說的一個“量詞”而已。只要能夠累積意念,凝定思慮,不想其他的事,使道業成就便好,也用不著去數。或者說,已修行很久的人,就用上面這種不記數的方法,而剛開始修行念佛法門的人,記數也很好的,這也是佛陀的教法。
又問曰:今欲依勸,行念佛叁昧[48],未知計念相狀何似?
又問:現在想要按照你所勸的,來修行念佛叁昧,但不知道所謂的“念”,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二大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