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古印度世親菩薩依《無量壽經》義所作的贊頌西方極樂淨土的著作。北魏菩提流支譯,是淨土宗的基本論著。
[65] 本段指淨土與穢土的關系,在本質上有叁種不同。即一、淨穢兩土由淨穢二業,令其自心變現作淨穢相,心淨土淨,心穢土穢,各由自心;佛以足指按地,淨盈而穢虧,故雲一質不成故,淨穢有虧盈。二、雖複淨穢兩心現淨穢二土,心有兩體,土成二相,然同處同時,不相障礙,不可言有淨處無穢、有穢處無淨。別處而現,而有障礙。以同處同時現淨穢故,故雲異質不成故,搜原則冥一。叁、此淨穢二業,因緣差別,變現種種棘林、瓊樹、瓦礫、珠玑,從緣所生,夫他起性,方成土相,不同於彼空花、龜毛、兔角,遍計所執性悄有體無,無形質體,故雲無質不成故,緣起則萬形。
[66] 《四分律》,記載佛教戒律的著作,是中國佛教史上最有影響的一部戒律,也是唐代律宗依據的根本典籍。
[67] 無常,佛教用語。佛家認爲世界上一切事物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所以一切事物現象都是刹那生滅流轉,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此即稱爲無常。
[68] 劫火,大叁災之一,即壞劫時所發生的大火災,燒到初禅天,一切都變成灰燼。
[69] 無盡藏,即無窮無盡的財富寶藏。如《探玄記》十九說:“出生業用無窮,故曰無盡藏。”
[70] 天親,又作世親。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先學小乘,後隨其兄改習大乘教義。所作《大乘莊嚴經釋論》、《十地經論》、《大乘百法明門論》、《二十唯識論》、《唯識叁十論頌》等,都是大乘佛教的重要論著。另外還有《淨土論》一書,則是專門弘揚淨土教義的著作,爲中國佛教淨土宗依據的主要論著之一。
[71] 龍樹,一作龍猛、龍騰等。古代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之一。相傳他曾從“大龍菩薩”得“方等深奧經典”,後大力弘揚中觀學派教義。所作論著很多,有“千部論主”之稱。其中如《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都是大乘中觀學派的重要論著。此外,他在《十住毘婆沙論》中,闡述難行道、易行道之說,後經昙鸾、道綽、善導諸師的發揮,成爲淨土教義的重要內容。
[72] 上地,是指初地或登地以上的菩薩。
[73] 不退菩薩,梵語阿毗跋致,意爲不退、不退轉。指修行精進,善根功德不斷增進而決不退失。不退菩薩是指已經修習到一定的陛位,其善根功德不再退轉的佛教行者。按淨土教義說,在我們這個世界修行,由于煩惱和各種無明業火的影響,修行不易,所修得的功德也不易鞏固,容易産生退失回轉之意。但若往生西方淨土,一經往生,就得不退轉位,可使修行功德善根不斷增長,直到修成佛道,所以來生應常發願往生。
[74] 文殊師利,即文殊菩薩。
[75] 叁乘法,指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聲聞乘,因以聞佛陀之聲教而得悟四谛之理。緣覺乘又名獨覺,或辟支佛乘,因以感飛花落葉等自然現象,而悟十二因緣之理。菩薩乘又稱大乘,以無數劫之時間修六度萬行,使功德增長而證無上智慧。
[76] 叁歸依,即歸依佛、法、僧叁寶。表示以佛爲師,以法爲藥,以僧爲友,是信佛者的最基本信仰要求。
[77] 那由他,又譯作那由多、那述等,古印度計數單位,當于此方之億。古時的億有十萬,百萬,千萬叁種。故諸師所定那由他之數亦不同。
[78] 阿僧祇,意爲無央數,表示時間之久遠,無法以數計算。
[79] 首楞嚴叁昧,諸佛及十地菩薩所得之禅定,譯意爲健行叁昧、勇伏定等。據說修此叁昧禅定,能使行者性堅固而諸魔不能侵。
[80] 和上,即和尚。本意屬親教師,是對師父的尊稱。中國民間一般作爲僧人的統稱。
[81] 上輩生,是往生淨土者的等級之一。據《無量壽經》等說,往生淨土者按其業力和修行功德,可分爲上、中、下叁類。其上輩生者,多屬棄家離欲,發無上大心,一心專念無量壽佛者,此輩往生時,有阿彌陀佛和諸大菩薩親來接引,一旦往生即從蓮花化生,得不退轉位。
[82] 二十九種莊嚴清淨,按世親《淨土論》說,極樂國土有二十九種莊嚴清淨功德。但若略而說之,則可概括爲一種,即後文所謂「一法句」。二十九句和一法句,雖有廣略之別,但兩者又相即相入,一法句即二十九句,二十九句即一法句,如能悟此度略相入之理,即能知差別即平等,平等即差別的佛法妙理。
[83] 一切種智,指能把握世界一切現象的“空性”本質,又能洞察一切事物的因果、體性等無所不知的智慧和認識能力。
[84] 缁素,僧俗之別稱。缁,黑衣,爲僧衆之服;素,白衣,爲俗家之服,故以缁素稱僧俗。
[85] 二谛,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見到的世間事相;真谛又名第一義谛,或勝義谛,即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亦即內證的離言法性。上述二谛,世俗谛略近于哲學上的現象,勝義谛則屬于本體。叁論宗說:“若有若空,皆是世谛;非有非空,始是真谛。”
[86] 雜生觸受,雜生即混雜而生。我們所居的娑婆世界,以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趣共居,四生雜處,故而稱爲雜生世界。觸,在這兒指煩惱不淨,即所謂“觸汙”者。受指對所觸之境的領納。雜生觸受即指娑婆世界衆生及其所居之處的汙穢不淨。
[87] 四倒,于生命流轉,生滅變化的無常、苦、無我、不淨。但凡夫執著於生命,以爲是常、樂、我、淨,故而爲四顛倒妄見。
[88] 地居,即居於土地之上。佛家以欲界六天中,四王天和忉利天,因居於須彌山,故稱之地居天,自此以下即爲地居。六欲天中的其馀四天,以及欲界以上的色界、無色界,都爲空居。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一大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