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一大门▪P7

  ..续本文上一页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古印度世亲菩萨依《无量寿经》义所作的赞颂西方极乐净土的著作。北魏菩提流支译,是净土宗的基本论著。

  [65] 本段指净土与秽土的关系,在本质上有三种不同。即一、净秽两土由净秽二业,令其自心变现作净秽相,心净土净,心秽土秽,各由自心;佛以足指按地,净盈而秽亏,故云一质不成故,净秽有亏盈。二、虽复净秽两心现净秽二土,心有两体,土成二相,然同处同时,不相障碍,不可言有净处无秽、有秽处无净。别处而现,而有障碍。以同处同时现净秽故,故云异质不成故,搜原则冥一。三、此净秽二业,因缘差别,变现种种棘林、琼树、瓦砾、珠玑,从缘所生,夫他起性,方成土相,不同於彼空花、龟毛、兔角,遍计所执性悄有体无,无形质体,故云无质不成故,缘起则万形。

  [66] 《四分律》,记载佛教戒律的著作,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戒律,也是唐代律宗依据的根本典籍。

  [67] 无常,佛教用语。佛家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所以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刹那生灭流转,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此即称为无常。

  [68] 劫火,大三灾之一,即坏劫时所发生的大火灾,烧到初禅天,一切都变成灰烬。

  [69] 无尽藏,即无穷无尽的财富宝藏。如《探玄记》十九说:“出生业用无穷,故曰无尽藏。”

  [70] 天亲,又作世亲。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先学小乘,後随其兄改习大乘教义。所作《大乘庄严经释论》、《十地经论》、《大乘百法明门论》、《二十唯识论》、《唯识三十论颂》等,都是大乘佛教的重要论著。另外还有《净土论》一书,则是专门弘扬净土教义的著作,为中国佛教净土宗依据的主要论著之一。

  [71] 龙树,一作龙猛、龙腾等。古代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相传他曾从“大龙菩萨”得“方等深奥经典”,后大力弘扬中观学派教义。所作论著很多,有“千部论主”之称。其中如《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都是大乘中观学派的重要论著。此外,他在《十住毘婆沙论》中,阐述难行道、易行道之说,后经昙鸾、道绰、善导诸师的发挥,成为净土教义的重要内容。

  [72] 上地,是指初地或登地以上的菩萨。

  [73] 不退菩萨,梵语阿毗跋致,意为不退、不退转。指修行精进,善根功德不断增进而决不退失。不退菩萨是指已经修习到一定的陛位,其善根功德不再退转的佛教行者。按净土教义说,在我们这个世界修行,由于烦恼和各种无明业火的影响,修行不易,所修得的功德也不易巩固,容易产生退失回转之意。但若往生西方净土,一经往生,就得不退转位,可使修行功德善根不断增长,直到修成佛道,所以来生应常发愿往生。

  [74] 文殊师利,即文殊菩萨。

  [75] 三乘法,指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声闻乘,因以闻佛陀之声教而得悟四谛之理。缘觉乘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乘,因以感飞花落叶等自然现象,而悟十二因缘之理。菩萨乘又称大乘,以无数劫之时间修六度万行,使功德增长而证无上智慧。

  [76] 三归依,即归依佛、法、僧三宝。表示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是信佛者的最基本信仰要求。

  [77] 那由他,又译作那由多、那述等,古印度计数单位,当于此方之亿。古时的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种。故诸师所定那由他之数亦不同。

  [78] 阿僧祇,意为无央数,表示时间之久远,无法以数计算。

  [79] 首楞严三昧,诸佛及十地菩萨所得之禅定,译意为健行三昧、勇伏定等。据说修此三昧禅定,能使行者性坚固而诸魔不能侵。

  [80] 和上,即和尚。本意属亲教师,是对师父的尊称。中国民间一般作为僧人的统称。

  [81] 上辈生,是往生净土者的等级之一。据《无量寿经》等说,往生净土者按其业力和修行功德,可分为上、中、下三类。其上辈生者,多属弃家离欲,发无上大心,一心专念无量寿佛者,此辈往生时,有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亲来接引,一旦往生即从莲花化生,得不退转位。

  [82] 二十九种庄严清净,按世亲《净土论》说,极乐国土有二十九种庄严清净功德。但若略而说之,则可概括为一种,即後文所谓「一法句」。二十九句和一法句,虽有广略之别,但两者又相即相入,一法句即二十九句,二十九句即一法句,如能悟此度略相入之理,即能知差别即平等,平等即差别的佛法妙理。

  [83] 一切种智,指能把握世界一切现象的“空性”本质,又能洞察一切事物的因果、体性等无所不知的智慧和认识能力。

  [84] 缁素,僧俗之别称。缁,黑衣,为僧众之服;素,白衣,为俗家之服,故以缁素称僧俗。

  [85] 二谛,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见到的世间事相;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即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的离言法性。上述二谛,世俗谛略近于哲学上的现象,胜义谛则属于本体。三论宗说:“若有若空,皆是世谛;非有非空,始是真谛。”

  [86] 杂生触受,杂生即混杂而生。我们所居的娑婆世界,以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趣共居,四生杂处,故而称为杂生世界。触,在这儿指烦恼不净,即所谓“触污”者。受指对所触之境的领纳。杂生触受即指娑婆世界众生及其所居之处的污秽不净。

  [87] 四倒,于生命流转,生灭变化的无常、苦、无我、不净。但凡夫执着於生命,以为是常、乐、我、净,故而为四颠倒妄见。

  [88] 地居,即居於土地之上。佛家以欲界六天中,四王天和忉利天,因居於须弥山,故称之地居天,自此以下即为地居。六欲天中的其馀四天,以及欲界以上的色界、无色界,都为空居。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一大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