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之一,本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从随释迦佛出家。因长於记忆,故被称为“多闻第一”。
[22] 舍利弗,本为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的婆罗门,后随释迦佛出家,并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因其敏捷智慧,善於讲演佛法,故被称为“智慧第一”。
[23] 目连,全称摩诃目犍连,即大目犍连。本古印度王舍城郊人,属婆罗门种姓,后归依释迦佛,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相传他有很大神通,在诸弟子中以“神通第一”而著称。“目连救母”的故事,在中国佛教中流传极广,据说“盂兰盆节”即源於此。
[24] 因,与果相对。凡能造成一定结果,或参与造成一定结果的因素都可称为“因”。佛教强调因果关系,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现象,都是一定原因的结果,任何相关的事物都是互为因果。因此,因果关系普遍存在,是事物得以存在和变化的条件。佛教说因的种类很多,有六因、十因等等。
[25] 《无量寿大经》,即《无量寿经》,有时简称为《大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一般读诵的是三国时魏康僧铠所译,二卷本。主要内容是说阿弥陀佛在未成佛前,曾以国王之身舍国出家,号法藏比丘。他在修道过程中曾发四十八愿,复修习成佛,名“无量寿”,国土在西方,名“安乐”,或作“极乐”。本经有多种异译本,历代佛教学者的注疏也很多。此外,印度世亲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原生偈》,以及北魏昙鸾的《往生论往》等,都是依此经义而作,并成为净土宗的重要典籍。
[26] 《无量清净觉经》,即《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无量寿经》的异译本,后汉支娄迦谶译。
[27] 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家对信佛闻法之在家、出家男女的称呼。
[28] 宿命,即宿世之命,也就是前世的生命之意。佛家持业报轮回说之观点,认为今世生命实由前世所为之善恶决定,故前世所作为今世之因,今世所受之果,乃由宿命决定。
[29] 三恶道,又作三恶趣,指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佛家的业报轮回说,认为有情众生,各以本身的善、恶业力,不断地轮转於人、天、地狱、饿鬼、畜生中,以后三者为恶业往来的趣处,故称之为三恶道。
[30] 熙连,又作希连等,河名,译为有金河。佛于此河西岸涅槃,故很著名。
[31] 恒河沙,喻事物之多。恒河为印度著名的河流,相传释迦成道后常在恒河流域活动,故佛经中常以恒河为喻。
[32] 菩提心,即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无上大心。菩提意为“觉”、“智”,为佛道最高的智慧。大乘佛教认为发菩提心,是修习佛道的根本条件。
[33] 金刚,《三藏法数》 曰:“金中最刚,故曰金刚。”佛经中往往用以比喻佛的智慧,表示佛的智慧至坚锐,能破一切邪魔外道。
[34] 《涅槃经》,又称《大般涅槃经》、《大涅槃经》等,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主要宣说佛身常往,涅槃常、乐、我、净以及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教义。此经通行的译本为北凉昙无谶所择的四十卷本。其教义对南北朝佛性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影响,此外对中国佛教各派教义的发展也起过重大作用。
[35] 《维摩经》,即《维摩诘经》,或称《维摩诘所说经》,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有多种译本,较通行的是姚秦时鸠摩罗什所译的三卷本。主要内容是通过吠舍离城的维摩诘居士舆文殊师利菩萨论议佛法,以敷演大乘深妙教义。经中〈佛国品〉一篇专门论及大乘净土之义。
[36] 陀罗尼,意为总持,能持,能遮等。意即能集种种善法,使之不散;能遮种种恶法,使不令生。今常以陀罗尼指咒语。
[37] 三昧,一作三摩地,意为“定”,指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大智度论》卷五说:“善心一处不动而名三昧”。
[38] 依正二报,即指依报和正报。佛家以由过去之业力而成现世有情个体之身心,为正报。而以有情众生存依之土,如山河大地等,为依报。
[39] 《观佛三昧经》,即《观佛三昧海经》,简称《观佛经》,十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主要讲如何观佛相好及观佛三昧之功德。
[40] 四重五逆,为四重罪与五逆罪的合称。四重罪又名四波罗夷,是说出家比丘犯下杀、盗、淫、妄语四戒,乃极重之罪,故称四重罪。五逆罪又作五无间业。是说犯此五种罪者,将堕入无间地狱受苦,又因此五种罪逆於理法,故名。佛教各派有不同说法,一般常言之五逆为:—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离间僧众,使之废弃法事)
[41] 三途,一、火途,指地狱趣,以地狱为烈火所烧之处;二、血途,指畜生趣,以畜生互相撕食之故;三、刀途,指饿鬼趣,以饿鬼为刀剑逼近之故。
[42]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与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
[43] 实相,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
[44] 伊兰,又作伊罗,—称长有美丽的花,但有恶臭气味的树,据说其恶臭可及四十里、经中多以此喻众生的烦恼。
[45] 由旬,古印度长度计量单位,以帝王一日行军路程为一由旬,约合四十里。
[46] 牛头栴檀,又作赤栴檀。栴檀为一种香木树,因出牛头山,故名。据说以此栴檀香涂身,入火坑而火不能烧。佛经中常将之比作为菩提。
[47] 三毒,一、贪毒,二、瞋毒,三、痴毒。此三者为一切烦恼之根本,故又名根本烦恼。以其能害众生,有如毒蛇,故称之为毒。
[48] 三障,据《涅槃经》等说,即一、烦恼障,指贪、瞋、痴等欲念之感;二、业障,指五逆十恶之业;三、报障,指地狱、饿鬼,畜生等苦报。佛家认为这些是能障正道,有害善心者,故称为三障。
[49]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有六十卷本(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八十卷本(唐实叉难陀译)和四十卷本(唐般若译)。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
[50] 滴,滴水之意,形容数量少。
[51] 翳身药,即隐身药。据古代印度相傅,以水磨此药涂於眼睑,其身即隐,人不能见。
[52] 三身,佛有三身,即法、報、化三身。
[53] 三土,佛土有法、報、化三土。
[54] 报佛,即报身佛,大乘佛教所说的三身佛之一(另外两身是法和应身)。它以人所具有的真如本性,即佛性为依据,经过修习实证而成的佛果之身。是为酬报修行者的修行功德,使之享受佛的境界而成之身,因而称为报身。
[55] 秽土,是相对於净土而言。佛家以佛所成就的国土为净土,而以凡夫所居之世为秽土。秽土由瓦砾土石而成,此国土中充满各种烦恼污浊,因而称秽土,如我们现在所居之世。《观经妙宗钞》说:“堪忍秽土,多受众苦。”
[56] 当,应该、将要的意思。
[57] 兜率,即兜率天。佛家所说的六欲天之一,据说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为欲界天的一部分,居住在这儿的天众彻体光明,照耀世界。内院则是补处佛寄居和说法之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弥勒净土”,或称“兜率净土”。
[58] 观世音,俗称观音,是西方极乐净土阿弥陀佛身边的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起为阿弥陀佛的二大脅侍菩萨。在中国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几乎是家喻户晓.在一般民众心目中,他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大菩萨。在大乘佛教典籍中,有许多关於观世音菩萨的经典。
[59] 娑婆国土,又作娑婆世界,意为“堪忍”即指我们现在所居住的世界。佛教认为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充满苦难、罪孽深重,因此称为“堪忍”。而佛、菩萨在此世界以无畏和慈悲精神忍受劳累,教化众生,因此为名。
[60] 声闻众,即声闻弟子,意为由听闻佛陀言教而觉悟者,原指佛在世时弟子,後一般指以遵佛的说教修行,唯追求自我解脱的修行者。
[61] 转轮圣王,又作转轮王、轮王等。古代印度神话中的圣王。据说当此王即位时,便由天感得轮宝(古代印度的一种兵器),此王即转动轮宝而降伏四方,故称转轮王。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故转轮王也相应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和铁轮王四种。
[62] 提婆达多,又作地婆达多,调达等,据《佛本行经》和《大毗婆娑论》等记载,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兄弟,後随释迦佛出家,修习神通。又曾另立僧团,与佛陀对抗,因此佛经中常将他作为恶友的代表。
[63] 导师,又译导首,即引导大众进入佛道之师,是对佛、菩萨的敬称。
[64] 《净土论》,亦称《往生论》,全名《无量…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一大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