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一大門▪P6

  ..續本文上一頁子之一,本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從隨釋迦佛出家。因長於記憶,故被稱爲“多聞第一”。

  [22] 舍利弗,本爲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的婆羅門,後隨釋迦佛出家,並成爲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因其敏捷智慧,善於講演佛法,故被稱爲“智慧第一”。

  [23] 目連,全稱摩诃目犍連,即大目犍連。本古印度王舍城郊人,屬婆羅門種姓,後歸依釋迦佛,爲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相傳他有很大神通,在諸弟子中以“神通第一”而著稱。“目連救母”的故事,在中國佛教中流傳極廣,據說“盂蘭盆節”即源於此。

  [24] 因,與果相對。凡能造成一定結果,或參與造成一定結果的因素都可稱爲“因”。佛教強調因果關系,認爲世間一切事物現象,都是一定原因的結果,任何相關的事物都是互爲因果。因此,因果關系普遍存在,是事物得以存在和變化的條件。佛教說因的種類很多,有六因、十因等等。

  [25] 《無量壽大經》,即《無量壽經》,有時簡稱爲《大經》。是淨土宗的基本經典。一般讀誦的是叁國時魏康僧铠所譯,二卷本。主要內容是說阿彌陀佛在未成佛前,曾以國王之身舍國出家,號法藏比丘。他在修道過程中曾發四十八願,複修習成佛,名“無量壽”,國土在西方,名“安樂”,或作“極樂”。本經有多種異譯本,曆代佛教學者的注疏也很多。此外,印度世親的《無量壽經優婆提舍原生偈》,以及北魏昙鸾的《往生論往》等,都是依此經義而作,並成爲淨土宗的重要典籍。

  [26] 《無量清淨覺經》,即《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無量壽經》的異譯本,後漢支婁迦谶譯。

  [27] 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家對信佛聞法之在家、出家男女的稱呼。

  [28] 宿命,即宿世之命,也就是前世的生命之意。佛家持業報輪回說之觀點,認爲今世生命實由前世所爲之善惡決定,故前世所作爲今世之因,今世所受之果,乃由宿命決定。

  [29] 叁惡道,又作叁惡趣,指地獄、餓鬼、畜生叁道。佛家的業報輪回說,認爲有情衆生,各以本身的善、惡業力,不斷地輪轉於人、天、地獄、餓鬼、畜生中,以後叁者爲惡業往來的趣處,故稱之爲叁惡道。

  [30] 熙連,又作希連等,河名,譯爲有金河。佛于此河西岸涅槃,故很著名。

  [31] 恒河沙,喻事物之多。恒河爲印度著名的河流,相傳釋迦成道後常在恒河流域活動,故佛經中常以恒河爲喻。

  [32] 菩提心,即爲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無上大心。菩提意爲“覺”、“智”,爲佛道最高的智慧。大乘佛教認爲發菩提心,是修習佛道的根本條件。

  [33] 金剛,《叁藏法數》 曰:“金中最剛,故曰金剛。”佛經中往往用以比喻佛的智慧,表示佛的智慧至堅銳,能破一切邪魔外道。

  [34] 《涅槃經》,又稱《大般涅槃經》、《大涅槃經》等,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主要宣說佛身常往,涅槃常、樂、我、淨以及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等教義。此經通行的譯本爲北涼昙無谶所擇的四十卷本。其教義對南北朝佛性學的形成和發展有直接影響,此外對中國佛教各派教義的發展也起過重大作用。

  [35] 《維摩經》,即《維摩诘經》,或稱《維摩诘所說經》,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有多種譯本,較通行的是姚秦時鸠摩羅什所譯的叁卷本。主要內容是通過吠舍離城的維摩诘居士輿文殊師利菩薩論議佛法,以敷演大乘深妙教義。經中〈佛國品〉一篇專門論及大乘淨土之義。

  [36] 陀羅尼,意爲總持,能持,能遮等。意即能集種種善法,使之不散;能遮種種惡法,使不令生。今常以陀羅尼指咒語。

  [37] 叁昧,一作叁摩地,意爲“定”,指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態。《大智度論》卷五說:“善心一處不動而名叁昧”。

  [38] 依正二報,即指依報和正報。佛家以由過去之業力而成現世有情個體之身心,爲正報。而以有情衆生存依之土,如山河大地等,爲依報。

  [39] 《觀佛叁昧經》,即《觀佛叁昧海經》,簡稱《觀佛經》,十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主要講如何觀佛相好及觀佛叁昧之功德。

  [40] 四重五逆,爲四重罪與五逆罪的合稱。四重罪又名四波羅夷,是說出家比丘犯下殺、盜、淫、妄語四戒,乃極重之罪,故稱四重罪。五逆罪又作五無間業。是說犯此五種罪者,將墮入無間地獄受苦,又因此五種罪逆於理法,故名。佛教各派有不同說法,一般常言之五逆爲:—殺父、二殺母、叁殺阿羅漢、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離間僧衆,使之廢棄法事)

  [41] 叁途,一、火途,指地獄趣,以地獄爲烈火所燒之處;二、血途,指畜生趣,以畜生互相撕食之故;叁、刀途,指餓鬼趣,以餓鬼爲刀劍逼近之故。

  [42] 真如,真,是真實不虛,如,是如常不變,合真實不虛與如常不變二義,謂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實如此之本來面目,恒常如此不變不異,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即無爲法。亦即一切衆生的自性清淨心,亦稱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等。

  [43] 實相,原義爲本體、實體、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萬法真實不虛之體相,或真實之理法、不變之理、真如、法性等。

  [44] 伊蘭,又作伊羅,—稱長有美麗的花,但有惡臭氣味的樹,據說其惡臭可及四十裏、經中多以此喻衆生的煩惱。

  [45] 由旬,古印度長度計量單位,以帝王一日行軍路程爲一由旬,約合四十裏。

  [46] 牛頭栴檀,又作赤栴檀。栴檀爲一種香木樹,因出牛頭山,故名。據說以此栴檀香塗身,入火坑而火不能燒。佛經中常將之比作爲菩提。

  [47] 叁毒,一、貪毒,二、瞋毒,叁、癡毒。此叁者爲一切煩惱之根本,故又名根本煩惱。以其能害衆生,有如毒蛇,故稱之爲毒。

  [48] 叁障,據《涅槃經》等說,即一、煩惱障,指貪、瞋、癡等欲念之感;二、業障,指五逆十惡之業;叁、報障,指地獄、餓鬼,畜生等苦報。佛家認爲這些是能障正道,有害善心者,故稱爲叁障。

  

  [49]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有六十卷本(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八十卷本(唐實叉難陀譯)和四十卷本(唐般若譯)。大方廣爲所證之法,佛爲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爲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

  

[50] 滴,滴水之意,形容數量少。

  [51] 翳身藥,即隱身藥。據古代印度相傅,以水磨此藥塗於眼睑,其身即隱,人不能見。

  [52] 叁身,佛有叁身,即法、報、化叁身。

  [53] 叁土,佛土有法、報、化叁土。

  [54] 報佛,即報身佛,大乘佛教所說的叁身佛之一(另外兩身是法和應身)。它以人所具有的真如本性,即佛性爲依據,經過修習實證而成的佛果之身。是爲酬報修行者的修行功德,使之享受佛的境界而成之身,因而稱爲報身。

  

   [55] 穢土,是相對於淨土而言。佛家以佛所成就的國土爲淨土,而以凡夫所居之世爲穢土。穢土由瓦礫土石而成,此國土中充滿各種煩惱汙濁,因而稱穢土,如我們現在所居之世。《觀經妙宗鈔》說:“堪忍穢土,多受衆苦。”

  

  

[56] 當,應該、將要的意思。

  [57] 兜率,即兜率天。佛家所說的六欲天之一,據說此天有內外兩院,外院爲欲界天的一部分,居住在這兒的天衆徹體光明,照耀世界。內院則是補處佛寄居和說法之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彌勒淨土”,或稱“兜率淨土”。

  [58] 觀世音,俗稱觀音,是西方極樂淨土阿彌陀佛身邊的的上首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一起爲阿彌陀佛的二大脅侍菩薩。在中國佛教中,觀世音菩薩幾乎是家喻戶曉.在一般民衆心目中,他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大菩薩。在大乘佛教典籍中,有許多關於觀世音菩薩的經典。

  [59] 娑婆國土,又作娑婆世界,意爲“堪忍”即指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世界。佛教認爲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充滿苦難、罪孽深重,因此稱爲“堪忍”。而佛、菩薩在此世界以無畏和慈悲精神忍受勞累,教化衆生,因此爲名。

  [60] 聲聞衆,即聲聞弟子,意爲由聽聞佛陀言教而覺悟者,原指佛在世時弟子,後一般指以遵佛的說教修行,唯追求自我解脫的修行者。

  [61] 轉輪聖王,又作轉輪王、輪王等。古代印度神話中的聖王。據說當此王即位時,便由天感得輪寶(古代印度的一種兵器),此王即轉動輪寶而降伏四方,故稱轉輪王。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故轉輪王也相應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和鐵輪王四種。

  [62] 提婆達多,又作地婆達多,調達等,據《佛本行經》和《大毗婆娑論》等記載,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兄弟,後隨釋迦佛出家,修習神通。又曾另立僧團,與佛陀對抗,因此佛經中常將他作爲惡友的代表。

  [63] 導師,又譯導首,即引導大衆進入佛道之師,是對佛、菩薩的敬稱。

  [64] 《淨土論》,亦稱《往生論》,全名《無量…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一大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