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即是智慧无为法身故。何故须广略相入者?但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故,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故,显出法性法身。此二种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无为法身者,即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即法身无相也。法身无相故,则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是法身也。法身无知故,则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83],即是真实智慧也。
所以天亲菩萨的《净土论》说:“假如能洞察极乐国土、阿弥陀佛以及菩萨的二十九种庄严清净功德,就能懂得这许多庄严功德,可简略归结为具有无上智慧的、清净无为的诸佛法身。为什么要从广义、约略两个方面来论述呢
因为诸佛菩萨具有两种法身,一种称为“法性法身”,另一种称为“方便法身”。因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而显法性法身,这两种法身虽有区别,但不可截然分开。虽一体而又有差别,所以要从广略两个方面来讲述。菩萨如不知道广略两种相入的道理,则不能自利利他。无为法身就是法性身,因为法性寂灭,所以不能用各种形相来看待法身。由于法身无相的缘故,则可神通变化出多种相貌,所以佛的相好庄严就是法身的体现。法身已不受知识之限制,所以能无所不知,因而佛的圆明之智,即是真实无假的智慧。
虽知就缘观总、别二句,莫非实相也。以知实相故,即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以知三界众生虚妄故,即起真实慈悲也。以知真实慈悲故,即起真实归依也。”今之行者,无问缁素[84],但能知生无生,不违二谛[85]者,多应落在上辈生也。
虽然知晓从缘起观总相、别相二句,都体现了实相这一最高真理。因体悟到这个真理,就可理解三界众生只是虚妄的假相。理解三界众生的虚妄不实,就能产生真实慈悲之心。懂得了真实的慈悲,才能发起真实归依佛法之心。”现在修行佛法的,无论是僧是俗,只要能懂得世事万物的生灭和无生灭之理,在理上不违背真俗二谛,多数应得到上辈往生。
○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
第九、说明阿弥陀佛清净国土,是否在三界范围之内。
问曰:安乐国土,于三界中何界所摄?
问:安乐国土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之中,属于哪一界
答曰:净土胜妙,体出世间。此三界者,乃是生死凡夫之暗宅。虽复苦乐少殊,修短有异。统如观之,莫非有漏之长津,倚伏相乘,循环无际;杂生触受[86],四倒[87]长拘;且因且果,虚伪相习,深可厌也。是故净土非三界摄。
答:佛国净土殊胜微妙,已超出世间。三界实在是生死凡夫所居的黑暗住所。其中虽然有苦乐的不同,长短有别,但统而观之,仍处在无休止的生死轮回当中。祸福相倚,没有边际地循环。与畜生、饿鬼共居,常受污秽浊垢熏染之气。因果报应不断,虚假伪妄相习,这是深可厌离的世界。所以净土不属于三界。
又依《智度论》云:“净土果报,无欲故,非欲界;地居[88]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无色界。虽言地居,精胜妙绝。”是故天亲《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又,依据《大智度论》所说:“生于净土的众生,因无我想得到欲望,故不是欲界。因居于地,所以不是色界。因有形相色身,所以又不是无色界。”虽然说是居于地,但却精胜妙绝,所以天亲菩萨在《净土论》中说:“观察净土环境,庄严胜过三界。究竟有如虚空,广大而无边际。”
是故《大经赞》云:
“妙土广大超数限,
自然七宝所合成。
佛本愿力庄严起,
稽首清净大摄受。
世界光耀妙殊绝,
适悦晏安无四时。
自利利他力圆满,
归命方便巧庄严。”
故昙鸾大师的《赞阿弥陀佛偈》称赞说:
“微妙的净土大得不能用数计,其土皆由自然七宝所合成。因佛的誓愿力而起之功德庄严,顶礼以大慈悲摄受一切众生的佛。绝对微妙的净土辉光明耀,人天四时宁静舒适安乐。自利利他之力功德圆满,归命以善方便庄严国土的阿弥陀佛。”
[1] 释,为梵语音译释迦的略称,汉地佛教出家僧人之姓,佛教初传汉地,僧人或仍作俗姓,或依师姓。东晋释道安认为僧人都是佛子,应以佛的姓氏为姓,因佛陀为释迦氏,故佛子均当以“释”为姓。后《阿含经》传来,经中果有“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沙门,皆称释种”之语,於是天下遵为定式。
[2] 料简,选择;拣择;清理检点;度量选择。
[3] 方轨,本指两车并行,后比喻事物之不相上下。这儿从听、说两方面并重,以说明道理。
[4] 《观经》,即《观无量寿佛经》,净土三经之一,南朝宋畺(音jiāng)良耶舍译,一卷本。主要描述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美妙庄严,以及修行往生西方净土的十六种观法。经中还提出,只要真心修善持戒,诵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可灭罪消灾,死後往生西方浮土。 历来佛学大师对此经的注疏甚多,以唐代善导所作的《观无量寿经疏》(也称《观经四帖疏》、或《四帖疏》)影响最大。
[5] 天,佛教所说的天,下仅是指自然天空的天,更主要是指有情众生之一的“天人”, 或称“天众”、“诸天”等,为有情众生轮回的趣向之一,即天界、天道、天趣等。
[6] 世尊,佛陀的尊号之一。以佛具备万德,为世所尊,故称世尊。如《成宝论》中说:“如是九种功德具足,於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
[7] 真应二身,即指真身和应身。以众生本来具有的真如法性成就佛身,称为法身,亦即真身。佛陀为度世间众生而随机应化,在三界六道之中所显各种不同之身,称之为应身。
[8]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是有情众生存在的三种境界。欲界是具有欲和淫欲的众生所居,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人以及天界中的六欲天。色界是已离食、淫二种,但仍离不开物质的众生所居,包括天界中十七种天,故又称色界十七大天。无色界为无形色众生所居,他们已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包括天界中的四天,故称四无色天,佛教认为三界众生均未脱离轮回,故而都属迷界,佛教的修行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9] 灭度,亦作入灭,即涅槃。
[10] 坚固 心念千动而不变,称为坚固。 《法华经》曰:“妙光教化今坚固。”
[11] 白法,指白净之法,为一切善法之统称。
[12] 十二部经,也作十二分教,泛指一切佛经。所有佛经,按其体例和内容可分为十二大类,称作十二部经。此十二大类为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13] 相好,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略称。佛教认为佛的身体有许多庄严美妙的相状,概然言之有三十二种大的相状,八十种随之而产生的美好之相,如佛面圆满, 眉间有白毫,螺发等等。《观无量寿经》说:“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所以净土行者念佛,需念佛的相好。
[14] 业,梵语羯磨的意译。指有情众生的一切身心活动,即造作之意。大略可分为身业、口业、意业三类。业所积聚之力,可使众生趣向轮回道中。佛教认为众生的因果报应均以业力为依据。
[15] 劫,梵语音译“劫波”之略称。意为极久远的时节。具体说法不一,一般分为大劫、中劫、小劫三种。
[16] 韦提,又作韦提希,古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母。相传阿阇世王为太子时,因听信恶友提婆达多之言,企图弑父,母为救夫被囚。韦提希夫人因被幽囚,生厌离之心,祈求佛陀,愿生净土,於是佛为说《观无量寿经》。
[17] 五浊,又作五滓、五浑等。指五种浑浊不净之法,它们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如《法华经》中说:「诸佛出於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18] 真言,真实之言。这儿指诸佛经中所说的话。
[19] 《大集经》,全称《大方等大集经》。大集,意为大众会集,诸法会集之意,表示当时听闻的人数,以及所说内容之多,实为大集部经典的总集。有多种译本,较为通行的是北凉昙无谶所译的六十卷本。
[20] 《大智度论》,为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作《大般若经》的论著。龙树菩萨造,姚秦弘始四年(公元402年)由鸠摩罗什法师译於长安逍遥园西明阁。全书一百卷,但仍为原著的一小部分。论中释中道实相之义,广征博引,保存了许多已散佚的资料,是研究大乘佛教的重要论著。
[21] 阿难,全称阿难陀,意为“欢喜”、“庆喜”。释迦佛的十大弟…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一大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