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一大門▪P5

  ..續本文上一頁>,即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即是智慧無爲法身故。何故須廣略相入者?但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故,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故,顯出法性法身。此二種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廣略相入。菩薩若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無爲法身者,即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即法身無相也。法身無相故,則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是法身也。法身無知故,則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83],即是真實智慧也。

  所以天親菩薩的《淨土論》說:“假如能洞察極樂國土、阿彌陀佛以及菩薩的二十九種莊嚴清淨功德,就能懂得這許多莊嚴功德,可簡略歸結爲具有無上智慧的、清淨無爲的諸佛法身。爲什麼要從廣義、約略兩個方面來論述呢

  因爲諸佛菩薩具有兩種法身,一種稱爲“法性法身”,另一種稱爲“方便法身”。因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而顯法性法身,這兩種法身雖有區別,但不可截然分開。雖一體而又有差別,所以要從廣略兩個方面來講述。菩薩如不知道廣略兩種相入的道理,則不能自利利他。無爲法身就是法性身,因爲法性寂滅,所以不能用各種形相來看待法身。由于法身無相的緣故,則可神通變化出多種相貌,所以佛的相好莊嚴就是法身的體現。法身已不受知識之限製,所以能無所不知,因而佛的圓明之智,即是真實無假的智慧。

  雖知就緣觀總、別二句,莫非實相也。以知實相故,即知叁界衆生虛妄相也。以知叁界衆生虛妄故,即起真實慈悲也。以知真實慈悲故,即起真實歸依也。”今之行者,無問缁素[84],但能知生無生,不違二谛[85]者,多應落在上輩生也。

  雖然知曉從緣起觀總相、別相二句,都體現了實相這一最高真理。因體悟到這個真理,就可理解叁界衆生只是虛妄的假相。理解叁界衆生的虛妄不實,就能産生真實慈悲之心。懂得了真實的慈悲,才能發起真實歸依佛法之心。”現在修行佛法的,無論是僧是俗,只要能懂得世事萬物的生滅和無生滅之理,在理上不違背真俗二谛,多數應得到上輩往生。

  ○第九、明彌陀淨國,叁界攝與不攝。

  第九、說明阿彌陀佛清淨國土,是否在叁界範圍之內。

  問曰:安樂國土,于叁界中何界所攝?

  問:安樂國土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叁界之中,屬于哪一界

  

  答曰:淨土勝妙,體出世間。此叁界者,乃是生死凡夫之暗宅。雖複苦樂少殊,修短有異。統如觀之,莫非有漏之長津,倚伏相乘,循環無際;雜生觸受[86],四倒[87]長拘;且因且果,虛僞相習,深可厭也。是故淨土非叁界攝。

  答:佛國淨土殊勝微妙,已超出世間。叁界實在是生死凡夫所居的黑暗住所。其中雖然有苦樂的不同,長短有別,但統而觀之,仍處在無休止的生死輪回當中。禍福相倚,沒有邊際地循環。與畜生、餓鬼共居,常受汙穢濁垢熏染之氣。因果報應不斷,虛假僞妄相習,這是深可厭離的世界。所以淨土不屬于叁界。

  又依《智度論》雲:“淨土果報,無欲故,非欲界;地居[88]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無色界。雖言地居,精勝妙絕。”是故天親《論》雲:“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又,依據《大智度論》所說:“生于淨土的衆生,因無我想得到欲望,故不是欲界。因居于地,所以不是色界。因有形相色身,所以又不是無色界。”雖然說是居于地,但卻精勝妙絕,所以天親菩薩在《淨土論》中說:“觀察淨土環境,莊嚴勝過叁界。究竟有如虛空,廣大而無邊際。”

  是故《大經贊》雲:

  “妙土廣大超數限,

  自然七寶所合成。

  佛本願力莊嚴起,

  稽首清淨大攝受。

  世界光耀妙殊絕,

  適悅晏安無四時。

  自利利他力圓滿,

  歸命方便巧莊嚴。”

  故昙鸾大師的《贊阿彌陀佛偈》稱贊說:

  “微妙的淨土大得不能用數計,其土皆由自然七寶所合成。因佛的誓願力而起之功德莊嚴,頂禮以大慈悲攝受一切衆生的佛。絕對微妙的淨土輝光明耀,人天四時甯靜舒適安樂。自利利他之力功德圓滿,歸命以善方便莊嚴國土的阿彌陀佛。”

  

  


  [1] 釋,爲梵語音譯釋迦的略稱,漢地佛教出家僧人之姓,佛教初傳漢地,僧人或仍作俗姓,或依師姓。東晉釋道安認爲僧人都是佛子,應以佛的姓氏爲姓,因佛陀爲釋迦氏,故佛子均當以“釋”爲姓。後《阿含經》傳來,經中果有“四河入海,無複河名;四姓沙門,皆稱釋種”之語,於是天下遵爲定式。

  [2] 料簡,選擇;揀擇;清理檢點;度量選擇。

  [3] 方軌,本指兩車並行,後比喻事物之不相上下。這兒從聽、說兩方面並重,以說明道理。

  [4] 《觀經》,即《觀無量壽佛經》,淨土叁經之一,南朝宋畺(音jiāng)良耶舍譯,一卷本。主要描述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美妙莊嚴,以及修行往生西方淨土的十六種觀法。經中還提出,只要真心修善持戒,誦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可滅罪消災,死後往生西方浮土。 曆來佛學大師對此經的注疏甚多,以唐代善導所作的《觀無量壽經疏》(也稱《觀經四帖疏》、或《四帖疏》)影響最大。

  [5] 天,佛教所說的天,下僅是指自然天空的天,更主要是指有情衆生之一的“天人”, 或稱“天衆”、“諸天”等,爲有情衆生輪回的趣向之一,即天界、天道、天趣等。

  [6] 世尊,佛陀的尊號之一。以佛具備萬德,爲世所尊,故稱世尊。如《成寶論》中說:“如是九種功德具足,於叁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

  [7] 真應二身,即指真身和應身。以衆生本來具有的真如法性成就佛身,稱爲法身,亦即真身。佛陀爲度世間衆生而隨機應化,在叁界六道之中所顯各種不同之身,稱之爲應身。

  [8] 叁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是有情衆生存在的叁種境界。欲界是具有欲和淫欲的衆生所居,包括地獄、餓鬼、畜生、人以及天界中的六欲天。色界是已離食、淫二種,但仍離不開物質的衆生所居,包括天界中十七種天,故又稱色界十七大天。無色界爲無形色衆生所居,他們已脫離了物質世界的束縛,包括天界中的四天,故稱四無色天,佛教認爲叁界衆生均未脫離輪回,故而都屬迷界,佛教的修行以跳出叁界爲目的。

  [9] 滅度,亦作入滅,即涅槃。

  [10] 堅固 心念千動而不變,稱爲堅固。 《法華經》曰:“妙光教化今堅固。”

  [11] 白法,指白淨之法,爲一切善法之統稱。

  [12] 十二部經,也作十二分教,泛指一切佛經。所有佛經,按其體例和內容可分爲十二大類,稱作十二部經。此十二大類爲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13] 相好,即叁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的略稱。佛教認爲佛的身體有許多莊嚴美妙的相狀,概然言之有叁十二種大的相狀,八十種隨之而産生的美好之相,如佛面圓滿, 眉間有白毫,螺發等等。《觀無量壽經》說:“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所以淨土行者念佛,需念佛的相好。

  [14] 業,梵語羯磨的意譯。指有情衆生的一切身心活動,即造作之意。大略可分爲身業、口業、意業叁類。業所積聚之力,可使衆生趣向輪回道中。佛教認爲衆生的因果報應均以業力爲依據。

  [15] 劫,梵語音譯“劫波”之略稱。意爲極久遠的時節。具體說法不一,一般分爲大劫、中劫、小劫叁種。

  

   [16] 韋提,又作韋提希,古印度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母。相傳阿阇世王爲太子時,因聽信惡友提婆達多之言,企圖弑父,母爲救夫被囚。韋提希夫人因被幽囚,生厭離之心,祈求佛陀,願生淨土,於是佛爲說《觀無量壽經》。

  

  [17] 五濁,又作五滓、五渾等。指五種渾濁不淨之法,它們是: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如《法華經》中說:「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衆生濁、見濁、命濁。」

  [18] 真言,真實之言。這兒指諸佛經中所說的話。

  [19] 《大集經》,全稱《大方等大集經》。大集,意爲大衆會集,諸法會集之意,表示當時聽聞的人數,以及所說內容之多,實爲大集部經典的總集。有多種譯本,較爲通行的是北涼昙無谶所譯的六十卷本。

  [20] 《大智度論》,爲解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也作《大般若經》的論著。龍樹菩薩造,姚秦弘始四年(公元402年)由鸠摩羅什法師譯於長安逍遙園西明閣。全書一百卷,但仍爲原著的一小部分。論中釋中道實相之義,廣征博引,保存了許多已散佚的資料,是研究大乘佛教的重要論著。

  [21] 阿難,全稱阿難陀,意爲“歡喜”、“慶喜”。釋迦佛的十大弟…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一大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