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一大门▪P4

  ..续本文上一页又何待你去分别呢

  这都是因为不认真地去研究经文的道理,单看文句表面而产生的错误判断。

  问曰:若报身有隐没休息相者,亦可净土有成坏事?

  问:如果报身有随机感而示现的“隐没休息相”,那么净土是否也有成住坏空的变迁呢

  

  答曰:如斯难者,自古将今,义亦难通。虽然,今敢引经为证,义亦可知。譬如佛身常住,众生见有涅槃。净土亦尔,体非成坏,随众生所见,有成有坏。如《华严经》云:“由如见导师[63],种种无量色,随众生心行,见佛刹亦然。”是故《净土论》[64]云:“一质不成故,净秽有亏盈。异质不成故,搜原则冥一。无质不成故,缘起则万形[65]。”故知若据法性净土,则不论清浊。若据报、化大悲,则非无净秽也。

  答:像你这样非难净土法门的,自古到今都有,从道理上讲也自相矛盾。虽然这样,我现在也可引经典作证,看了之后,想可知其大概了。譬如佛身是常住的,但从众生来看却有涅槃之相。净土也这样,其本体并没有成坏的变化,但众生看起来,却有成有坏。如《华严经》所说:“众生见到诸佛,有种种不同的身相,那是众生自已修行高低的问题。随众生心行的境界,也就是众生业的不同,故有国土的成就和消失,其实诸佛的净土永远不会消失。”所以《净土论》说:“同一尊佛的刹土,有人看到净土,有人看到秽土,好像质地是不同的。可是既然是同一尊佛的国土,所以必然是同一个质地。同一尊佛的国土,不同根性的一万个众生,可能看到不同状态的一万种国土。”由此可知,若从法性净土来看,则没有什么清浊之分;若从报土、化土而言,则有净秽的不同。

  又泛明佛土对机感不同,有其三种差别:一者从真垂报,名为报土。犹如日光照四天下,法身如日,报、化如光。二者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如《四分律》[66]云:“锭光如来,化提婆城,与拔提城相近,共为亲婚往来。后时忽然化火烧却,令诸众生睹此无常[67],莫不生厌,归向佛道也。”是故经云:“或现劫火[68]烧,天地皆洞然,众生有常想,照令知无常。或为济贫乏,现立无尽藏[69],随缘广开导,令发菩提心。”三者隐秽显净。如《维摩经》:“佛以足指按地,三千刹土,莫不严净。”

  又,广泛说明的佛土,因所对众生的根机感应不同,故有三种差别:一是从修真而得的果报之国土,名为报土。有如阳光遍照四方,诸佛法身就像太阳,所得报土如同阳光。二是从无忽然而有,名为化土。即如《四分律》所说:锭光如来化显提婆城与拔提城,两城相近,互相通婚并亲密往来。後来忽然起了大火,二城同时烧毁,这是使众生看到世事无常,从而生起厌离之心,归向佛道。所以经中说:“或化现劫火烧毁一切,是为了使众生洞察世事的无常,除去本来具有的世事恒常不变之想,而使明白世事无常的道理。或是为了济度贫乏者,因而化现无尽宝藏,随众生之缘而开导,使他们都能发无上菩提之心。”三是隐秽显净,如《维摩诘经》所说,佛以足趾按地上,使三千佛国刹土,无不庄严清净。

  今此无量寿国,即是从真垂报国也。何以得知?依《观音授记经》云:“未来观音成佛,替阿弥陀佛处。”故知是报也。

  现在的极乐世界,就是其中第一种从修真而得的果报国土。怎么知道呢

  据《观音授记经》所说:“未来世时观世音菩萨将成佛,以接替阿弥陀佛之位。”所以知道这是报土。

  ○第八、明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通往者。

  第八、明阿弥陀佛清净国土,果位彻上通下包容所有,凡夫圣人皆可往生此土。

  今此无量寿国,是其报净土。由佛愿故,乃该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并得往生。由该上故,天亲[70]、龙树[71],及上地[72]菩萨,亦皆生也。是故《大经》云,弥勒菩萨问佛:“未知此界,有几许不退菩萨[73],得生彼国?”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皆当往生。若欲广引,余方皆尔。”

  现在的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报土。由于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不论上根、下根的众生,全部都接引,即使凡夫只修一点福的善,只要向阿弥陀佛求,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由于通上之故,使天亲、龙树以及修行达到一定阶位的各种菩萨,都可以往生。所以《大经》说,弥勒菩萨问佛:“未知此娑婆世界有多少达到不退转果位的菩萨,得以往生极乐国土?”佛告诉弥勒菩萨说:“此世界有六十七亿的不退转菩萨,都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广引各部经典,则可知其余诸方世界的往生也是这样。

  问曰:弥陀净国,既云位该上下,无问凡圣,皆通往者。未知唯修无相得生,为当凡夫有相亦得生也?

  问:阿弥陀佛清净国土的果位包容上下,不论凡夫圣人都能往生。不知是只有修习无相法门才能得生,还是以凡夫所作之有相念佛名号、观佛相好等事也能往生呢?

  答曰:凡夫智浅,多依相求,决得往生。然以相善力微,但生相土,唯睹报、化佛也。

  答:凡夫的智慧浅,所以大多数依靠念佛、观相等有形相之功德而求生极乐,如此一定能得到往生。然而依有相而求往生,功力微弱,所以只能生到有相之净土,只能见到化身的阿弥陀佛。

  是故《观佛三昧经·菩萨本行品》云,文殊师利[74]白佛言:“当知我念过去无量劫数为凡夫时,彼世有佛,名宝威德上王如来。彼佛出时,与今无异。彼佛亦长丈六,身紫金色,说三乘法[75],如释迦文。尔时彼国有大长者,名一切施。长者有子,名曰戒护。子在母胎时,母以敬信故,预为其子受三归依[76]。子既生已,年至八岁,父母请佛,于家供养。童子见佛,为佛作礼,敬佛心重,目不暂舍。一见佛故,即得除却百万亿那由他[77]劫生死之罪。从是以后,常生净土,即得值遇百亿那由他恒河沙佛。是诸世尊,亦以相好,度脱众生。

  因而《观佛三昧经·菩萨本行品》中说,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要知道我在过去无数劫前,还是凡夫的时候,当时有佛名叫宝威德上王如来。其佛世和现在的佛一样,佛的身高也是一丈六,通身为紫金色,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讲说三乘佛法。那时,有一位名字叫做一切施的长者,他的儿子名叫戒护。其子还在母胎中时,母因敬信佛法的缘故,预先为其子受了三归依法。当儿子八岁时,父母恭请佛陀在家供养。此童子见佛后,即对佛行礼。因心中敬佛,故双目凝视佛身。由此一见佛故,而得以除灭百千万亿无数劫生死之罪。自此以後常生诸佛净土,能遇见千百亿恒河沙数的佛陀。所有的世尊,也都以自身的微妙相好来济度众生。

  尔时童子一一亲侍,间无空缺,礼拜供养,合掌观佛。以因缘力故,复得值遇百万阿僧祇[78]佛。彼诸佛等,亦以色身相好,化度众生。从是以后,即得百千亿念佛三昧门,复得阿僧祇陀罗尼门。既得此已,诸佛现前,乃为说无相法。须臾之间,得首楞严三昧[79]

  那时的戒护童子,对这许多佛都一一亲自侍奉,礼拜供养,合掌观佛,从不间断。由于因缘力的作用,又得遇百万阿僧祇佛,这许多佛亦以微妙的色身形像来化度众生,故此後即得百千亿念佛三昧法门,又得阿僧祇真言法门。既得这些法门,诸佛又出现在他面前,为他说无相之义,须臾之间他便得首楞严三昧。

  时彼童子但受三归,一礼佛故,谛观佛身,心无疲厌。由此因缘,值无数佛。何况系念具足思惟观佛色身?时彼童子,岂异人乎?是我身也。”尔时世尊赞文殊言:“善哉善哉!汝以一礼佛故,得值无数诸佛。何况未来我诸弟子,勤观佛者,勤念佛者。”

  当时那位童子,只是受了三归依法并一度礼佛,以及凝视洞观佛身而心无厌倦之情。仅以此因缘,便值遇无数佛,更何况一心系念,全心全意地思维观察佛的色身呢

  当时那位童子不是别人,就是我的前生啊!”这时佛世尊称赞文殊菩萨说:“善哉善哉,你以一度礼佛的缘故,便得遇见无数诸佛,何况将来我诸弟子勤于观佛念佛呢

  ”

  佛敕阿难:“汝持文殊师利语,遍告大众,及未来世众生。若能礼佛者,若能念佛者,若能观佛者,当知此人,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舍身他世,文殊师利等诸菩萨,为其和上[80]。”以此文证,故知净土该通相土,往生不谬。若知无相离念为体,而缘中求往者,多应上辈生[81]也。

  佛敕谕阿难:“你将文殊师利所说的这些话语,遍告大众以及未来世的众生。如有能礼佛的、如有能念佛的、如有能观佛的,当知此人即与过去的文殊师利菩萨一样,当其来生转世时,文殊师利等诸菩萨即成为其亲教师。”此段经文可以证明,净土与有相之土相通,可以往生是绝对不会错的。如果懂得以无相离念为本体而求往生净土者,必然是上辈往生的人。

  是故天亲菩萨《论》云:“若能观二十九种庄严清净[82]《《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一大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