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又何待你去分別呢
這都是因爲不認真地去研究經文的道理,單看文句表面而産生的錯誤判斷。
問曰:若報身有隱沒休息相者,亦可淨土有成壞事?
問:如果報身有隨機感而示現的“隱沒休息相”,那麼淨土是否也有成住壞空的變遷呢
答曰:如斯難者,自古將今,義亦難通。雖然,今敢引經爲證,義亦可知。譬如佛身常住,衆生見有涅槃。淨土亦爾,體非成壞,隨衆生所見,有成有壞。如《華嚴經》雲:“由如見導師[63],種種無量色,隨衆生心行,見佛刹亦然。”是故《淨土論》[64]雲:“一質不成故,淨穢有虧盈。異質不成故,搜原則冥一。無質不成故,緣起則萬形[65]。”故知若據法性淨土,則不論清濁。若據報、化大悲,則非無淨穢也。
答:像你這樣非難淨土法門的,自古到今都有,從道理上講也自相矛盾。雖然這樣,我現在也可引經典作證,看了之後,想可知其大概了。譬如佛身是常住的,但從衆生來看卻有涅槃之相。淨土也這樣,其本體並沒有成壞的變化,但衆生看起來,卻有成有壞。如《華嚴經》所說:“衆生見到諸佛,有種種不同的身相,那是衆生自已修行高低的問題。隨衆生心行的境界,也就是衆生業的不同,故有國土的成就和消失,其實諸佛的淨土永遠不會消失。”所以《淨土論》說:“同一尊佛的刹土,有人看到淨土,有人看到穢土,好像質地是不同的。可是既然是同一尊佛的國土,所以必然是同一個質地。同一尊佛的國土,不同根性的一萬個衆生,可能看到不同狀態的一萬種國土。”由此可知,若從法性淨土來看,則沒有什麼清濁之分;若從報土、化土而言,則有淨穢的不同。
又泛明佛土對機感不同,有其叁種差別:一者從真垂報,名爲報土。猶如日光照四天下,法身如日,報、化如光。二者無而忽有,名之爲化。即如《四分律》[66]雲:“錠光如來,化提婆城,與拔提城相近,共爲親婚往來。後時忽然化火燒卻,令諸衆生睹此無常[67],莫不生厭,歸向佛道也。”是故經雲:“或現劫火[68]燒,天地皆洞然,衆生有常想,照令知無常。或爲濟貧乏,現立無盡藏[69],隨緣廣開導,令發菩提心。”叁者隱穢顯淨。如《維摩經》:“佛以足指按地,叁千刹土,莫不嚴淨。”
又,廣泛說明的佛土,因所對衆生的根機感應不同,故有叁種差別:一是從修真而得的果報之國土,名爲報土。有如陽光遍照四方,諸佛法身就像太陽,所得報土如同陽光。二是從無忽然而有,名爲化土。即如《四分律》所說:錠光如來化顯提婆城與拔提城,兩城相近,互相通婚並親密往來。後來忽然起了大火,二城同時燒毀,這是使衆生看到世事無常,從而生起厭離之心,歸向佛道。所以經中說:“或化現劫火燒毀一切,是爲了使衆生洞察世事的無常,除去本來具有的世事恒常不變之想,而使明白世事無常的道理。或是爲了濟度貧乏者,因而化現無盡寶藏,隨衆生之緣而開導,使他們都能發無上菩提之心。”叁是隱穢顯淨,如《維摩诘經》所說,佛以足趾按地上,使叁千佛國刹土,無不莊嚴清淨。
今此無量壽國,即是從真垂報國也。何以得知?依《觀音授記經》雲:“未來觀音成佛,替阿彌陀佛處。”故知是報也。
現在的極樂世界,就是其中第一種從修真而得的果報國土。怎麼知道呢
據《觀音授記經》所說:“未來世時觀世音菩薩將成佛,以接替阿彌陀佛之位。”所以知道這是報土。
○第八、明彌陀淨國,位該上下,凡聖通往者。
第八、明阿彌陀佛清淨國土,果位徹上通下包容所有,凡夫聖人皆可往生此土。
今此無量壽國,是其報淨土。由佛願故,乃該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並得往生。由該上故,天親[70]、龍樹[71],及上地[72]菩薩,亦皆生也。是故《大經》雲,彌勒菩薩問佛:“未知此界,有幾許不退菩薩[73],得生彼國?”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皆當往生。若欲廣引,余方皆爾。”
現在的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報土。由于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不論上根、下根的衆生,全部都接引,即使凡夫只修一點福的善,只要向阿彌陀佛求,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由于通上之故,使天親、龍樹以及修行達到一定階位的各種菩薩,都可以往生。所以《大經》說,彌勒菩薩問佛:“未知此娑婆世界有多少達到不退轉果位的菩薩,得以往生極樂國土?”佛告訴彌勒菩薩說:“此世界有六十七億的不退轉菩薩,都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廣引各部經典,則可知其余諸方世界的往生也是這樣。
問曰:彌陀淨國,既雲位該上下,無問凡聖,皆通往者。未知唯修無相得生,爲當凡夫有相亦得生也?
問:阿彌陀佛清淨國土的果位包容上下,不論凡夫聖人都能往生。不知是只有修習無相法門才能得生,還是以凡夫所作之有相念佛名號、觀佛相好等事也能往生呢?
答曰:凡夫智淺,多依相求,決得往生。然以相善力微,但生相土,唯睹報、化佛也。
答:凡夫的智慧淺,所以大多數依靠念佛、觀相等有形相之功德而求生極樂,如此一定能得到往生。然而依有相而求往生,功力微弱,所以只能生到有相之淨土,只能見到化身的阿彌陀佛。
是故《觀佛叁昧經·菩薩本行品》雲,文殊師利[74]白佛言:“當知我念過去無量劫數爲凡夫時,彼世有佛,名寶威德上王如來。彼佛出時,與今無異。彼佛亦長丈六,身紫金色,說叁乘法[75],如釋迦文。爾時彼國有大長者,名一切施。長者有子,名曰戒護。子在母胎時,母以敬信故,預爲其子受叁歸依[76]。子既生已,年至八歲,父母請佛,于家供養。童子見佛,爲佛作禮,敬佛心重,目不暫舍。一見佛故,即得除卻百萬億那由他[77]劫生死之罪。從是以後,常生淨土,即得值遇百億那由他恒河沙佛。是諸世尊,亦以相好,度脫衆生。
因而《觀佛叁昧經·菩薩本行品》中說,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要知道我在過去無數劫前,還是凡夫的時候,當時有佛名叫寶威德上王如來。其佛世和現在的佛一樣,佛的身高也是一丈六,通身爲紫金色,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講說叁乘佛法。那時,有一位名字叫做一切施的長者,他的兒子名叫戒護。其子還在母胎中時,母因敬信佛法的緣故,預先爲其子受了叁歸依法。當兒子八歲時,父母恭請佛陀在家供養。此童子見佛後,即對佛行禮。因心中敬佛,故雙目凝視佛身。由此一見佛故,而得以除滅百千萬億無數劫生死之罪。自此以後常生諸佛淨土,能遇見千百億恒河沙數的佛陀。所有的世尊,也都以自身的微妙相好來濟度衆生。
爾時童子一一親侍,間無空缺,禮拜供養,合掌觀佛。以因緣力故,複得值遇百萬阿僧祇[78]佛。彼諸佛等,亦以色身相好,化度衆生。從是以後,即得百千億念佛叁昧門,複得阿僧祇陀羅尼門。既得此已,諸佛現前,乃爲說無相法。須臾之間,得首楞嚴叁昧[79]。
那時的戒護童子,對這許多佛都一一親自侍奉,禮拜供養,合掌觀佛,從不間斷。由于因緣力的作用,又得遇百萬阿僧祇佛,這許多佛亦以微妙的色身形像來化度衆生,故此後即得百千億念佛叁昧法門,又得阿僧祇真言法門。既得這些法門,諸佛又出現在他面前,爲他說無相之義,須臾之間他便得首楞嚴叁昧。
時彼童子但受叁歸,一禮佛故,谛觀佛身,心無疲厭。由此因緣,值無數佛。何況系念具足思惟觀佛色身?時彼童子,豈異人乎?是我身也。”爾時世尊贊文殊言:“善哉善哉!汝以一禮佛故,得值無數諸佛。何況未來我諸弟子,勤觀佛者,勤念佛者。”
當時那位童子,只是受了叁歸依法並一度禮佛,以及凝視洞觀佛身而心無厭倦之情。僅以此因緣,便值遇無數佛,更何況一心系念,全心全意地思維觀察佛的色身呢
當時那位童子不是別人,就是我的前生啊!”這時佛世尊稱贊文殊菩薩說:“善哉善哉,你以一度禮佛的緣故,便得遇見無數諸佛,何況將來我諸弟子勤于觀佛念佛呢
”
佛敕阿難:“汝持文殊師利語,遍告大衆,及未來世衆生。若能禮佛者,若能念佛者,若能觀佛者,當知此人,與文殊師利,等無有異。舍身他世,文殊師利等諸菩薩,爲其和上[80]。”以此文證,故知淨土該通相土,往生不謬。若知無相離念爲體,而緣中求往者,多應上輩生[81]也。
佛敕谕阿難:“你將文殊師利所說的這些話語,遍告大衆以及未來世的衆生。如有能禮佛的、如有能念佛的、如有能觀佛的,當知此人即與過去的文殊師利菩薩一樣,當其來生轉世時,文殊師利等諸菩薩即成爲其親教師。”此段經文可以證明,淨土與有相之土相通,可以往生是絕對不會錯的。如果懂得以無相離念爲本體而求往生淨土者,必然是上輩往生的人。
是故天親菩薩《論》雲:“若能觀二十九種莊嚴清淨[82]《《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一大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