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可及;同樣,對沒有證悟無我的凡夫而言,迷亂顯現前的輪回極爲漫長。”相反,對通達二無我的菩薩來講,既沒有心裏的痛苦,也沒有身體的痛苦,如果沒有痛苦,住在輪回中度化衆生有什麼困難呢?凡夫的一切痛苦,正如《入中論》所講,是因爲首先有我執,進而産生我所執,有了我執和我所執以後,就像水輪般在輪回中流轉,沒有自由自在的機會。

  有些人說:“在輪回中長期度化衆生,那多痛苦啊,我可不敢發大乘心。”這是自己在束縛自己,是非常不好的!每個人應該發大心,否則絕對沒辦法承辦大事。有些人認爲:“我現在人老了,又是個女衆,沒有智慧,身體也不好,肯定不能度化衆生。”千萬不能這樣想。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都有責任把佛法弘揚到世間中去。

  寺院的建築金碧輝煌,並不代表佛教興盛。佛教的興盛與否,關鍵是看我們相續中的證法。大家都知道,佛法分爲教法和證法,教法是叁藏十二部等文字教典,證法即我們相續中的戒定慧叁學,戒定慧在哪裏弘揚得成功,哪裏就有真正的佛教。

  從直接間接、暫時究竟哪方面來講,對衆生最有利的如意寶就是佛教甘露。倘若佛教甘露傳到我們這一代人手裏時,我們不但不修持,反而去敗壞佛教,那就十分可怕了。因此大家既要自己盡量地修持,真正品嘗它的美味,也要到世間中去大力弘揚。

  現在弘揚佛法的主要對境,應該是在家人群體。因爲按照世界人口比例來看,出家人畢竟是少數,而且基本上居住在寂靜的寺院中。假如只在偏僻的古寺裏弘法,在整個世間中沒有弘揚的話,基督教等很多宗教會通過各種方法來引誘,使其加入他們的教派。當然,若只是團體與團體之間的競爭,倒是不要緊,誰有方便法,加入他們也無所謂,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唯有佛教才能直接間接、暫時究竟對衆生有利,而其他的宗教,暫時雖有善妙的一面,但真正去觀察的時候,並沒有佛教那樣殊勝。

  所以,大家以後應發願在社會人群中廣弘佛教的教義。雖然弘揚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我認爲,首先應當弘揚世人容易接受的簡單道理,待他們成爲佛教徒之後,再進一步宣講見修行果的甚深教言。否則,剛剛遇到一個人,就拉著他講最甚深的離戲大空性,可能誰都無法接受。因此,這種方便方法不能搞錯!

  現在大家都得了一份如意寶,這個如意寶是自己好好享用,不分給別人?還是自己也不願意使用,把它摧毀了?每個人都有使用權,而且因爲發心不同,運用的方法也是各種各樣。我有時候想:在座的道友中,有些人現在看不出來,但以後肯定在世界上不同的角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成爲世間的明燈;有些人雖然希望很大,但到那時也不一定因緣成熟。不管怎麼樣,我非常希望凡是聽到這部論典的人,內心應該發願幫助一切衆生。這樣的幫助,不是推到來世的來世,而是要即生中奉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我們首先要從人群中開始弘揚,如果發了這樣的心,善妙的因緣不可思議,一定會是成熟的。大家畢竟聽經有一年多了,以後如果真的有利他心,因緣什麼地方都可以成熟。現在學《入行論》的人非常多,在弘揚的過程中,個別居士確實有忘我精神,不顧自己的家庭生活,每天想盡辦法在這方面做一些工作。應該如此!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不要天天想著:“別人會不會說我?別人會不會想什麼?”這個沒有必要。你要利益衆生的話,各種說法和想法都會有,但這些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以清淨心來幫助衆生,才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則。

  總之,真正利益衆生的人,心裏不會有痛苦,身體也不會有痛苦,所以大家不用害怕:“學佛的人很孤獨、很痛苦、很寂寞,我不敢學佛,不如天天懶懶散散地混日子,渾渾噩噩地過生活,這多好啊!”當然,極爲愚笨的人可能這樣想,但也是極個別人的想法,真正希求真理的人會明白——大乘佛法中根本沒有什麼可怕的地方。

  前面講了學習大乘佛法不會有痛苦,下面是說不但沒有痛苦,反而有快樂。很多人可能百思不解其義,但事實就是如此。

  福德引身適,智巧令心安,

  爲衆處生死,菩薩豈疲厭?

  行持六度萬行的福德力,將會感召菩薩的身體舒適;已通達諸法無有自性的智慧力,更使菩薩內心安樂。那麼爲了一切衆生處于生死輪回中,慈悲爲懷的菩薩怎麼會有疲厭痛苦呢?

  到了一定的境界時,即便住于生死輪回中,菩薩也是逍遙自在地來去,任運自成地利益衆生,一點阻礙痛苦都沒有,正如《華嚴經》所言:“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彌勒菩薩也說:“即使處于生死輪回中,菩薩也絕對不會有絲毫痛苦。”

  其實,不安和痛苦,都是以心的執著帶來的,如果沒有執著,就不會有痛苦。禅宗大德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在菩薩的面前,任何顯現都是緣起妙用,假如沒有實有執著,人間就變成一片淨土。上師在教言中也說:“末法時代縱然濁浪滔天,獲得法樂的瑜伽士的內心也極其快樂。”

  作爲菩薩,弘法利生遇到違緣時,有些人認爲這會很痛苦,但他們內心的境界非常自在,雖然顯現上有一些病痛困難,也的確不像我們凡夫人那樣表面看來笑逐顔開,可是內心卻悶悶不樂,有很多的壓力痛苦積在心裏。所以,凡夫的快樂和諸佛菩薩的快樂,性質是完全不相同的。

  在這個世間上,有很多很多發了大乘菩提心、披上精進盔甲的人,他們的所作所爲除了爲衆生以外,從來沒有自己的事情,即使有人對他造違緣,也一點痛苦都沒有。我非常羨慕這些大乘修行人的偉大事業,同時大家也應該發願:雖然自己現在是凡夫人,但一定要達到這種境界。否則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真是非常痛苦,如果沒有內心的自在,僅僅依靠外在的物質享受,永遠也快樂不起來!

  子二、有歡喜之因:

  以此菩提心,能盡宿惡業,

  能聚福德海,故勝諸聲聞。

  菩薩依靠菩提心的力量,能息滅無始以來的所有罪業,積聚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遠遠勝過一切聲聞緣覺。

  第一品中也講過,不管是任何一個人,如果相續中生起了無僞的菩提心——當然,勝義菩提心是最好的,但如果沒有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生起的當下,也能遣除無始以來的一切罪障。本論雲:“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當你生起菩提心的當下,罪業就像黑暗遇到陽光或秋霜遇到烈日一樣,刹那消盡無余。

  我們真的需要菩提心,尤其是業力深重的人,如果沒有菩提心,暫時的對治恐怕無能爲力。小乘經論中也學過,有些人造了嚴重的罪業,依小乘法門盡心盡力地忏悔,但仍無法清淨,最後還是感受了可怕的惡報。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沒有大乘菩提心攝持。菩提心能無勤快速地圓滿一切福德資糧,縱然在放逸、散亂及睡眠的狀態中,也能積聚無量無邊的善根,所以完全勝過了小乘自私自利的成就。

  有些小乘修行人,威儀相當如理如法,某些行爲也是大乘佛教徒學習的榜樣。但從內心境界上講,倘若沒有大乘菩提心,有些善根不一定長久,要解決生生世世的大問題,恐怕是不行的。相反,如果有了菩提心,雖然暫時身體遇到痛苦或造作一些惡業,但大的善根不會動搖。就像一個企業家,如果他有穩定的資産,即使在小的投資上有所虧損,也不會影響大的生活保障。

  因此,我們最關鍵的是一定要有利他之心,這樣的利他之心,應通過各種方式來提升。無始以來凡夫人的自私自利串習得根深蒂固,一下子讓菩提心生起來,恐怕是有一定困難。但不管怎麼樣,大家一定要想方設法令菩提心增上,若能做到這一點,無論遇到什麼違緣都會快樂,睡也好,住也好,行住坐臥等任何威儀中,善根均會任運自成地增長。

  法王如意寶就是如此。當然,世界上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裏面,具有菩提心的非常非常多,這一點根本不用懷疑。但就我個人來講,因爲在他老人家面前得過很多殊勝佛法,所以經常喜歡憶念上師的一舉一動,有時候自己也是非常羨慕。平時見到他老人家時,表面上看來是在休息,但我經常想:“真正大菩薩不像我們凡夫人,我們做事情非常辛苦,但大菩薩發心不變的話,就像大老板、大總裁一樣,即使天天躺在那裏休息,資金也會自動運轉,根本不用以身體的力量來賺小錢。反之,沒有菩提心的話,即使身體再忙,語言再念誦得聲嘶力竭,也不一定有特別大的功德。”

  當然,所謂的菩提心並不是說大話,說大話的菩提心,我們也看不慣、聽不慣。如果真正有了菩提心,所作所爲皆勤于善法,不管怎麼樣都會快樂的。上師如意寶在《快樂道歌》中說:“歲月的月光雖已漸漸隱沒,但內心中快樂的紅日正在慢慢升起,這是一生中向往解脫、修持佛法的結果。”瑜伽士內心的快樂,是任何快樂也無法比擬的。但如果一直有執著和挂念,始終不會獲得自在和解脫。

  總之,大家一定要明白,學習大乘佛法根本不用害怕,因爲那個時候的心力非常強,無論在輪回中呆多長時間,都是一種快樂。有些人擔心:“叁大阿僧祇劫那麼漫長的時間中利益衆生,多痛苦啊!”但如果你的利他心特別強,那麼活也可以,死也可以,只要是利益衆生都可以,就像我們特別快樂的時候,一百年也過得相當快。

  然而,每個人的心態不相同。有些人經常想:“啊,我不活了,我想馬上死!”如果你死對衆生有利的話,馬上死了也可以,但若對衆生沒有利益,死了也擺脫不了痛苦。所以大家不應該想:“好痛啊、好苦啊,我要離開這個世間。”千萬不能想自己的事情!自己怎麼樣都可以,只要能利益衆生,生命長短無所謂。

  以前上師在教言中說:“死也快樂,前往清淨刹土;活也快樂,成辦弘法利生。”真正的瑜伽士,不管怎麼樣都快樂。而我們呢?死也痛苦,墮入叁惡趣;活也痛苦,整天都是生病。雖然每個人的想法不相同,但不管怎麼樣,我非常希望大家獲得內心的自在,真正得到內心的法樂。這樣一來,不管處于什麼環境中,即使成了奄奄一息,快樂的心情也無法言表。

  所以大家一定要精勤學習大乘佛法,將所學的知識在內心中反複串習。我們的心猶如調皮的小孩,如果父母好好管教,就有教育成材的機會;如果父母根本不管,這個孩子就可能變壞。每個衆生也是如此,只不過看自己能不能管住自己,這是個關鍵的問題。

  今天大概介紹到這裏,總而言之,大家心裏一定要快樂,學習大乘佛法不要怯懦,應該想:“我爲什麼不能修行?我爲什麼不能利益衆生?”若有這樣的勇氣和毅力,修學大乘佛法並不是特別困難!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