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一節課

  第九十一節課

  衆生和佛陀是完全相同的,怎麼相同呢?二者都是我們積累資糧的福田。昨天以教證已經說明了,今天通過理證來成立。

  卯二(教義成立)分二:一、真實宣說;二、遣除爭論。

  辰一、真實宣說:

  常敬生佛者,圓滿達彼岸。

  長期恭敬衆生與佛陀的修行人,能圓滿到達輪回的彼岸,獲得涅槃的果位。

  此處用理證加以說明:衆生值得我們恭敬,因爲恭敬衆生和恭敬佛的這種人,能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果位之故。這也是因明的一種推理。

  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當然有。在佛教曆史上,無數成就者和修行人,依靠對佛陀和衆生的恭敬心,從而圓滿了兩種資糧。昨天也講了,發菩提心需要衆生;六度萬行也要衆生(布施、持戒、安忍皆以衆生爲對境;修禅定也是遠離嘈雜的環境到寂靜處,間接與衆生有關。無論積累福德資糧、智慧資糧,統統離不開衆生);最後得到佛果時,還是離不開衆生。甚至我們每天早上發心,中間白天做事情,最後回向善根,全部是爲了衆生,並不是爲了自己。

  因此,從資糧的本體和資糧的果兩個角度來講,衆生在菩提道上跟佛沒有什麼差別,依靠衆生能積累福慧二資,獲得斷證圓滿的佛果。

  修法所依緣,有情等諸佛,

  敬佛不敬衆,豈有此道理?

  圓滿波羅蜜多,必須要讓衆生歡喜,在這個過程中,衆生和佛陀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緣。龍猛菩薩說:“衆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于衆敬如師。”衆生乃菩提之因,我們若想獲得佛果,對衆生必須像對上師那樣來恭敬。《華嚴經》中也說:“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叁千大千世界中,假如沒有一個衆生,我們對誰生大悲心?難道對佛菩薩、阿羅漢生悲心嗎?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悲心的來源就是衆生,沒有悲心的話,菩提心無法産生,如果沒有菩提心,成佛唯一的近取因就沒有了。

  現在很多學佛的人,根本不懂這個道理,他們認爲要獲得佛果的話,僅僅依靠叁寶就足夠了,有沒有衆生無關緊要。然而,就菩提的因來講,衆生和佛陀完全等同,如果恭敬佛陀而不恭敬衆生,那實在是沒有道理。《修心七要》中雲:“于衆修大恩。”衆生是我們修行的來源,也是一切成就的根本,應把他們視爲自己的大恩人。《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中,隨順衆生這一願中也說:應把所有的衆生看作父母、師長、阿羅漢,乃至佛陀來對待 。

  但實際生活中是不是這樣呢?觀察一下就會明白。我們每當看見佛像佛塔、上師叁寶,就恭恭敬敬地頂禮供養,而看到經常損害自己的敵人,心裏就很不舒服,對他大肆毀謗,這是不合理的。要知道,佛和衆生同等重要,見到流浪狗之類的動物時,應想方設法予以幫助,把它看作成佛的一種助緣;如果受到鬼神妖魔等非人的危害,也應把它們作爲最大的恩人來觀想。有些人身上有附體,耳邊能聽到各種聲音,這時就應該像《修心七要》中講的那樣,心想:“從無始以來,我吃過你們的肉、喝過你們的血,已經欠了你們很多債。爲了補償這一切,我理當將血肉等布施,你們可隨心所欲地享用。即使我今生中世出世間一無所成,那也無所謂,只要我的身體能償還你們的債務就可以了。”

  然而,現在很多人並不是這樣,爲了保護自己,衆生再痛苦也不顧,只要自己能發財升官,就已經心滿意足了。但看看以往高僧大德的傳記,過去的大德並非如此,朗日塘巴曾說:“我所閱覽的一切甚深教法,都是將所有的過失歸于自己,將所有的功德賦予衆生。這一切的關鍵,除了“虧損失敗我取受,勝利利益奉獻他”之外,再也沒有更甚深的教言了。”

  若把衆生看作跟佛一樣,便不會看到他的任何過失,就是因爲總覺得別人比自己惡劣、比自己還壞,把他當作特別低等的衆生,才會認爲自己各方面都超過他。但這樣的心,根本得不到真正的涅槃。不管是修什麼法,一定要想到利益衆生,有些大德在教言中說:“有了利益衆生的心,所有的違緣魔衆自然摧毀。”以此類推,如果滿心都是自私自利,則能招引諸多過患和災禍。

  大家平時在修行過程中,應盡量斷除自私自利的心去幫助衆生,在幫助衆生的時候,也要把衆生看作是菩提的順緣。我們修行是爲了成佛,獲得釋迦牟尼佛那樣的果位,對佛怎麼樣恭敬,對衆生就要怎麼樣恭敬,如果缺少了衆生,同樣也得不到佛果。若能做到這一點,從見解上糾正以往錯誤的觀念,那你的修行絕對會有進步。

  但現在有些居士並不是這樣。一聽到所謂的活佛,就興奮得手舞足蹈,而對那些沒地位、沒有錢的人,根本不放在眼裏,經常用蔑視的眼光去汙辱他,這種做法是不合理的!

  辰二、遣除爭論:

  非說智德等,由用故雲等,

  有情助成佛,故說生佛等。

  剛才講了,對佛恭敬的話,對衆生也要恭敬,不恭敬衆生而只恭敬佛,這沒有任何道理。這種說法,有些人就不接受,他們認爲:“佛陀圓滿一切功德,而衆生具有貪嗔癡慢等一切束縛,這兩者的功德截然不同,故不應當同等恭敬。”就像昨天有些道友在辯論時所說:“量與非量的法相完全不同。是量的話,絕對不是非量,二者是相違的東西,怎麼可能是同體呢?”

  對此,作者回答道:這裏並不是說二者的智慧功德同等,而是從助成佛果的角度講,二者的作用相同。大家應該清楚,所謂的“相同”,不一定所有的特點全部要相同,《量理寶藏論》中說,承許兩個事物相同,只是從某一特定的方面而言的,否則在整個世界上,哪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事物呢?所以,此處說衆生與佛相同,也是“由用故雲等”,在助道作用上安立的。

  這一點也看得出來,如果一個衆生都沒有,很多法的確沒辦法修。我們修法就是爲了利益衆生,假如衆生都已經空完了,難道要去觀虛空嗎?故從剛開始發心到最後回向之間,衆生是不能離開的。但僅僅是靠衆生,沒有佛陀也不行。爲什麼呢?因爲佛陀宣說正道,給我們開示了取舍的道理,如果沒有這些,所有衆生都是迷迷糊糊的,依什麼引導去證悟佛果呢?因此,從功用上而言,衆生與佛是平等的,獲得佛果既有佛陀的恩德,也有衆生的恩德。就像是一個農民,有了種子以後,還要有肥沃的良田,通過這樣的因緣,最終才能收割莊稼。如果他摧毀了田地,就算有種子也沒辦法。

  所以,大家今後看見任何一個衆生時,應該看作是菩提道的助緣。尤其在大城市裏面,一出門就是芸芸衆生,若覺得“衆生跟我沒關系,我是到寺院裏拜佛的,佛陀才是我成佛的最大助緣”,那你就搞錯了!寺院裏有佛像,去禮拜的功德雖然不可思議,但你沒有到寺院的路上,坐車也好、走路也好,旁邊所見的熙熙攘攘的衆生,哪怕是地上密密麻麻的小螞蟻,實際上都是成佛的助緣。倘若有了這樣的心,修行一定會有進步的。然而,現在的大多數人,很願意在佛像面前作供養,看見可憐的衆生時,悲心始終生不起來,這是根本不合理的。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只有依靠這兩種福田,才能圓滿自己的佛果。佛陀是成佛的因緣,一切衆生也是成佛的因緣,從這個角度來講,佛陀與衆生沒有高下、一味平等。

  懷慈供有情,因彼尊貴故,

  敬佛福德廣,亦因佛尊貴。

  上面說佛陀和衆生在功德上有所不同,但從助道的角度而言,二者是完全相同的。下面分開講衆生有衆生的功德和珍貴性,佛有佛的功德和珍貴性。

  安住于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境界中,去供養一切有情,這個功德非常大,因爲衆生是珍貴的福田。衆生若不具備這一殊勝特點,那供養石木鐵塊等也可以積累資糧了。所以,無情物跟衆生還是有很大的差別,我們把衆生作爲對境,對他進行供養,雖然他不是聖者,但依此卻可積累資糧、圓滿智慧。就像《俱舍論》中所說:“盡管不是聖者,但如果對作爲利益之田的父母、痛苦之田的病人、于法身相續中修行之田的說法者、功德之田的最後有者菩薩進行供施,果報也是不可估量的。 ”爲什麼有如此大的功德呢?因爲衆生是相當殊勝的對境,以慈悲心進行布施的話,不管對境是哪個衆生,都可以獲得極大的功德。佛經中也說:“倘若布施可憐的衆生,此種功德不可思議。”

  此偈還有一種解釋方法:供養從一緣慈心等持中出定者,這個人雖不是聖者,但供養的功德無量無邊。《入行論》的個別講義中,也有這種說法。不管怎麼樣,我們對一般的衆生作布施、供養,肯定是有功德的。《父子相會經》中說:“一切衆生界無量,發心功德亦無量。”如果衆生不是殊勝的對境,那以其爲對境而發心,怎麼會有如是大的功德呢?因此,每一個衆生都非常了不起,若沒有他們,我們就沒有機會積累福德。

  另外,對佛陀也應恭敬供養,因爲佛是尊貴無比的福田,依之能圓滿廣大的資糧。佛經中說:“供養佛陀,即生可獲財富等,圓滿一切所願。”可見,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議,他的尊貴偉大無法想象。《妙法蓮華經》中亦雲:“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于畫像,漸見無數佛。”有人縱然以散亂心,拿一朵花供在佛陀的畫像前,也能漸見無數佛而獲得解脫。那我們以誠摯清淨的信心,對佛像作廣大供養,功德更是無法言說了。佛陀若不是殊勝對境,供一朵花怎麼有這麼大的功德呢?因此,具如是功德之故,佛陀是殊勝的對境。你們方便時,也看一下宣化上人《妙法蓮華經》的講義,裏面舉了很多公案,宣講了供養佛陀的功德。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也說,甚至以不清淨的心看佛像,此人也能逐漸獲得圓滿的佛果。

  這兩種如意寶——衆生與佛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龍猛菩薩在論典中說,衆生猶如妙瓶、如意寶,依此能産生一切資具,實現一切所願。佛像則是圓滿功德智慧的身像,哪怕心裏對它生起一刹那的信心,身體對它一禮拜或一合掌,功德也是無法限量。

  作爲一個佛教徒,行住坐臥應隨身攜帶釋迦牟尼佛的像。不管你是住旅館還是在家裏,若…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一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