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一节课

  第九十一节课

  众生和佛陀是完全相同的,怎么相同呢?二者都是我们积累资粮的福田。昨天以教证已经说明了,今天通过理证来成立。

  卯二(教义成立)分二:一、真实宣说;二、遣除争论。

  辰一、真实宣说:

  常敬生佛者,圆满达彼岸。

  长期恭敬众生与佛陀的修行人,能圆满到达轮回的彼岸,获得涅槃的果位。

  此处用理证加以说明:众生值得我们恭敬,因为恭敬众生和恭敬佛的这种人,能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之故。这也是因明的一种推理。

  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当然有。在佛教历史上,无数成就者和修行人,依靠对佛陀和众生的恭敬心,从而圆满了两种资粮。昨天也讲了,发菩提心需要众生;六度万行也要众生(布施、持戒、安忍皆以众生为对境;修禅定也是远离嘈杂的环境到寂静处,间接与众生有关。无论积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统统离不开众生);最后得到佛果时,还是离不开众生。甚至我们每天早上发心,中间白天做事情,最后回向善根,全部是为了众生,并不是为了自己。

  因此,从资粮的本体和资粮的果两个角度来讲,众生在菩提道上跟佛没有什么差别,依靠众生能积累福慧二资,获得断证圆满的佛果。

  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

  敬佛不敬众,岂有此道理?

  圆满波罗蜜多,必须要让众生欢喜,在这个过程中,众生和佛陀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缘。龙猛菩萨说:“众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于众敬如师。”众生乃菩提之因,我们若想获得佛果,对众生必须像对上师那样来恭敬。《华严经》中也说:“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三千大千世界中,假如没有一个众生,我们对谁生大悲心?难道对佛菩萨、阿罗汉生悲心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悲心的来源就是众生,没有悲心的话,菩提心无法产生,如果没有菩提心,成佛唯一的近取因就没有了。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他们认为要获得佛果的话,仅仅依靠三宝就足够了,有没有众生无关紧要。然而,就菩提的因来讲,众生和佛陀完全等同,如果恭敬佛陀而不恭敬众生,那实在是没有道理。《修心七要》中云:“于众修大恩。”众生是我们修行的来源,也是一切成就的根本,应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大恩人。《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中,随顺众生这一愿中也说:应把所有的众生看作父母、师长、阿罗汉,乃至佛陀来对待 。

  但实际生活中是不是这样呢?观察一下就会明白。我们每当看见佛像佛塔、上师三宝,就恭恭敬敬地顶礼供养,而看到经常损害自己的敌人,心里就很不舒服,对他大肆毁谤,这是不合理的。要知道,佛和众生同等重要,见到流浪狗之类的动物时,应想方设法予以帮助,把它看作成佛的一种助缘;如果受到鬼神妖魔等非人的危害,也应把它们作为最大的恩人来观想。有些人身上有附体,耳边能听到各种声音,这时就应该像《修心七要》中讲的那样,心想:“从无始以来,我吃过你们的肉、喝过你们的血,已经欠了你们很多债。为了补偿这一切,我理当将血肉等布施,你们可随心所欲地享用。即使我今生中世出世间一无所成,那也无所谓,只要我的身体能偿还你们的债务就可以了。”

  然而,现在很多人并不是这样,为了保护自己,众生再痛苦也不顾,只要自己能发财升官,就已经心满意足了。但看看以往高僧大德的传记,过去的大德并非如此,朗日塘巴曾说:“我所阅览的一切甚深教法,都是将所有的过失归于自己,将所有的功德赋予众生。这一切的关键,除了“亏损失败我取受,胜利利益奉献他”之外,再也没有更甚深的教言了。”

  若把众生看作跟佛一样,便不会看到他的任何过失,就是因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恶劣、比自己还坏,把他当作特别低等的众生,才会认为自己各方面都超过他。但这样的心,根本得不到真正的涅槃。不管是修什么法,一定要想到利益众生,有些大德在教言中说:“有了利益众生的心,所有的违缘魔众自然摧毁。”以此类推,如果满心都是自私自利,则能招引诸多过患和灾祸。

  大家平时在修行过程中,应尽量断除自私自利的心去帮助众生,在帮助众生的时候,也要把众生看作是菩提的顺缘。我们修行是为了成佛,获得释迦牟尼佛那样的果位,对佛怎么样恭敬,对众生就要怎么样恭敬,如果缺少了众生,同样也得不到佛果。若能做到这一点,从见解上纠正以往错误的观念,那你的修行绝对会有进步。

  但现在有些居士并不是这样。一听到所谓的活佛,就兴奋得手舞足蹈,而对那些没地位、没有钱的人,根本不放在眼里,经常用蔑视的眼光去污辱他,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

  辰二、遣除争论:

  非说智德等,由用故云等,

  有情助成佛,故说生佛等。

  刚才讲了,对佛恭敬的话,对众生也要恭敬,不恭敬众生而只恭敬佛,这没有任何道理。这种说法,有些人就不接受,他们认为:“佛陀圆满一切功德,而众生具有贪嗔痴慢等一切束缚,这两者的功德截然不同,故不应当同等恭敬。”就像昨天有些道友在辩论时所说:“量与非量的法相完全不同。是量的话,绝对不是非量,二者是相违的东西,怎么可能是同体呢?”

  对此,作者回答道:这里并不是说二者的智慧功德同等,而是从助成佛果的角度讲,二者的作用相同。大家应该清楚,所谓的“相同”,不一定所有的特点全部要相同,《量理宝藏论》中说,承许两个事物相同,只是从某一特定的方面而言的,否则在整个世界上,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呢?所以,此处说众生与佛相同,也是“由用故云等”,在助道作用上安立的。

  这一点也看得出来,如果一个众生都没有,很多法的确没办法修。我们修法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假如众生都已经空完了,难道要去观虚空吗?故从刚开始发心到最后回向之间,众生是不能离开的。但仅仅是靠众生,没有佛陀也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宣说正道,给我们开示了取舍的道理,如果没有这些,所有众生都是迷迷糊糊的,依什么引导去证悟佛果呢?因此,从功用上而言,众生与佛是平等的,获得佛果既有佛陀的恩德,也有众生的恩德。就像是一个农民,有了种子以后,还要有肥沃的良田,通过这样的因缘,最终才能收割庄稼。如果他摧毁了田地,就算有种子也没办法。

  所以,大家今后看见任何一个众生时,应该看作是菩提道的助缘。尤其在大城市里面,一出门就是芸芸众生,若觉得“众生跟我没关系,我是到寺院里拜佛的,佛陀才是我成佛的最大助缘”,那你就搞错了!寺院里有佛像,去礼拜的功德虽然不可思议,但你没有到寺院的路上,坐车也好、走路也好,旁边所见的熙熙攘攘的众生,哪怕是地上密密麻麻的小蚂蚁,实际上都是成佛的助缘。倘若有了这样的心,修行一定会有进步的。然而,现在的大多数人,很愿意在佛像面前作供养,看见可怜的众生时,悲心始终生不起来,这是根本不合理的。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只有依靠这两种福田,才能圆满自己的佛果。佛陀是成佛的因缘,一切众生也是成佛的因缘,从这个角度来讲,佛陀与众生没有高下、一味平等。

  怀慈供有情,因彼尊贵故,

  敬佛福德广,亦因佛尊贵。

  上面说佛陀和众生在功德上有所不同,但从助道的角度而言,二者是完全相同的。下面分开讲众生有众生的功德和珍贵性,佛有佛的功德和珍贵性。

  安住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境界中,去供养一切有情,这个功德非常大,因为众生是珍贵的福田。众生若不具备这一殊胜特点,那供养石木铁块等也可以积累资粮了。所以,无情物跟众生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我们把众生作为对境,对他进行供养,虽然他不是圣者,但依此却可积累资粮、圆满智慧。就像《俱舍论》中所说:“尽管不是圣者,但如果对作为利益之田的父母、痛苦之田的病人、于法身相续中修行之田的说法者、功德之田的最后有者菩萨进行供施,果报也是不可估量的。 ”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功德呢?因为众生是相当殊胜的对境,以慈悲心进行布施的话,不管对境是哪个众生,都可以获得极大的功德。佛经中也说:“倘若布施可怜的众生,此种功德不可思议。”

  此偈还有一种解释方法:供养从一缘慈心等持中出定者,这个人虽不是圣者,但供养的功德无量无边。《入行论》的个别讲义中,也有这种说法。不管怎么样,我们对一般的众生作布施、供养,肯定是有功德的。《父子相会经》中说:“一切众生界无量,发心功德亦无量。”如果众生不是殊胜的对境,那以其为对境而发心,怎么会有如是大的功德呢?因此,每一个众生都非常了不起,若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机会积累福德。

  另外,对佛陀也应恭敬供养,因为佛是尊贵无比的福田,依之能圆满广大的资粮。佛经中说:“供养佛陀,即生可获财富等,圆满一切所愿。”可见,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他的尊贵伟大无法想象。《妙法莲华经》中亦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有人纵然以散乱心,拿一朵花供在佛陀的画像前,也能渐见无数佛而获得解脱。那我们以诚挚清净的信心,对佛像作广大供养,功德更是无法言说了。佛陀若不是殊胜对境,供一朵花怎么有这么大的功德呢?因此,具如是功德之故,佛陀是殊胜的对境。你们方便时,也看一下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的讲义,里面举了很多公案,宣讲了供养佛陀的功德。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也说,甚至以不清净的心看佛像,此人也能逐渐获得圆满的佛果。

  这两种如意宝——众生与佛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龙猛菩萨在论典中说,众生犹如妙瓶、如意宝,依此能产生一切资具,实现一切所愿。佛像则是圆满功德智慧的身像,哪怕心里对它生起一刹那的信心,身体对它一礼拜或一合掌,功德也是无法限量。

  作为一个佛教徒,行住坐卧应随身携带释迦牟尼佛的像。不管你是住旅馆还是在家里,若…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一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