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一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時間念誦、觀想,把佛像放在清淨的地方,即使用因明中的“現而不定識 ”來看,實際上也能得無量功德,在自己的眼識上、阿賴耶上,種下菩提的種子。

  我有時候這樣想:現在漢傳佛教的寺院很多,朝拜燒香的人也很多。如果一個地方修一座寺院、造一座佛像,好多人就算以旅遊觀光的心或者無記心,到寺院裏拜一拜、燒個香,在他們相續中也能種下非常難得的菩提種子。因此,作爲一個佛教徒,我們隨時都應把佛像作爲皈依處,經常供養、恭敬、頂禮。同時,對衆生的態度也要改變,以前很多人可能沒有這種習慣,現在學了《入行論》之後,看見衆生應該覺得跟佛陀沒有差別,經常帶著一些衆生的像是吧?(衆笑)

  其實這個道理並不難懂,關鍵在于你實際行動中能不能去做。有些人看見衆生時,這個看不慣、那個也看不慣,這個是壞人、那個也不是好人,這種心態對修行不利,應該觀清淨心才好!

  助修成佛故,許衆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無邊功德海。

  總而言之,從助修成佛的因來講,衆生與佛是相等的。但從各自的功德而言,任何衆生都不可能與諸佛相提並論。

  在成佛的道路上,依靠衆生可以成佛,依靠佛陀也可以成佛,這一點二者是相同的。有些經典中說:“諸菩薩行,大悲發起,有情爲依。”我們行持菩薩行、發起大悲心,衆生是唯一的依處,沒有衆生的話,所有的修行皆無法成功。當然,這也離不開佛陀的威力加持和智慧引導,若沒有佛給我們開示光明正道,在漫無邊際的輪回中,迷迷茫茫的衆生如何尋找解脫之路?因此,依靠這兩種助緣,一個人在短暫或漫長的時間裏,只要有信心、有耐心,終有一天必定能圓滿菩提正道、修成佛果,這沒有任何懷疑。

  但是從功德上講,佛陀跟衆生完全不同。大家也知道,佛陀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浩如煙海的功德,而這些功德,不要說是凡夫衆生,就連聲聞阿羅漢也望塵莫及。《抛石經》中講了佛陀的如海智慧,在佛的聲聞弟子中,舍利子是智慧第一,但即使整個叁千大千世界遍滿舍利子,其智慧總集起來也不及佛智的千萬分之一。

  目犍連是神變第一,縱然以他的神變力,也無法測度佛陀的功德。上師以前講過一個公案:有一次佛陀在講經說法,目犍連想以神通力,測試佛陀說法的聲音到底能傳多遠。他飛越了叁千大千世界,佛陀的聲音還在耳邊。他又朝娑婆世界的西方飛去,經過了九十九恒河沙數的佛世界,到了光明幢世界,佛陀的法音還是聽得很清楚。

  那裏的世界有一尊佛,名爲光明王如來,正在說法教化衆生。當時目犍連的神變全部用完了(就像有些道友的電池用完了一樣),他禀白光明王如來說:“我來到這麼遙遠的世界,不知道怎樣才能回去,唯願如來慈愍加持,幫我返回東方的娑婆世界。”光明王如來說:“以你的能力,縱經一劫也不能回到娑婆世界。但是我有一個竅訣,就是不可忘本。你至心觀想你的本師,竭誠頂禮、稱念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聖號,便得安返。”目犍連依教奉行,至心觀想本師釋迦牟尼佛,面向東方頂禮稱念。一念之頃,便回到了娑婆世界。(當時他可能嚇壞了吧,以後再也不敢了,差一點就回不來了!)

  所以,佛陀的功德,任何一個人哪怕再有智慧、再有能力,也沒辦法比得上萬分之一。現在經常有人說:“我和釋迦牟尼佛一樣。”你如果將來獲得了佛果,說自己跟佛一模一樣,那倒是可以。但前幾年有些練氣功的人,到處胡說八道:“我的功法超過了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實際上也沒有懂得我這個功法的秘訣。”作爲一個佛教徒,尤其是作爲一個修行人,必須要了解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爲主的叁世諸佛無邊無際不可思議的功德,若不了解這一點,怎麼對佛陀生起無僞的正信?

  當然,要了解的話,最好是通過兩方面。佛陀的悲心和五道十地的廣大功德,應該看一看《釋迦牟尼佛廣傳》等論典,佛于多生累劫中,爲了衆生發菩提心,曆經種種難行苦行,一般凡夫人根本無法想象。至于佛陀的無上智慧,可依靠因明的推理來成立佛陀爲量士夫。昨天在辯論的過程中,有些道友以《前世今生論》中的觀點來建立佛法爲真理,這樣也可以,但還是不足夠。非常強有力的叁相齊全的推理,才會讓別人無話可說,不得不承認佛陀就是量士夫,除了佛陀以外,任何一個學者智者,絕對不可能有這樣的智慧。

  我們對佛無比的功德和智慧,生起信心非常重要。《寶性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等中宣講了許多佛的不共功德,對于這些果法,《現觀莊嚴論》中說,應依靠發願而生起信心。因爲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要想現量感受到,即使十力中的一個力,也有一定的困難。但先以發願的方式了知佛的如海功德,這樣以後在行持菩提道的過程中,就不會出現違緣了。

  希望大家在學習時,千萬不要變成法油子,對本師釋迦牟尼佛應該有著非常強烈的恭敬心,如果實在生不起恭敬心,也不要有毀謗之心,說一些不恭敬的語言。一方面從正理上講,世間上成千上萬個智者,誰都沒有能力推翻世尊的教言,另一方面,我們作爲佛陀的隨學者,應該對本師有恭敬之心。

  現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佛的威力和功德,他們覺得釋迦牟尼佛只是印度淨飯王的一個王子,跟漢地的王子好像沒什麼差別,只不過他寫的書多一點,在世界上比較出名而已。甚至還有人認爲,釋迦牟尼佛沒有現在的某某人出名,因爲這個名人在全球上都認可,而知道釋迦牟尼佛的人並沒有這麼多。這些孤陋寡聞者,把佛陀僅僅看作比較好一點的凡夫人,這是非常可憐的行爲。雖然在顯宗密宗的教典裏面,對佛陀證悟的觀點不太相同,但在平凡衆生面前,世尊所顯現的一切功德是無法想象的。佛經中雲:“佛陀功德不可思,正法功德不可思,僧衆功德不可思,于此生起信心者,獲得的功德不可思。”所以大家對不可思議的佛陀應生起信心,千萬不要有“佛跟凡夫人相同”之類的想法!

  唯佛功德齊,于具少分者,

  雖供叁界物,猶嫌不得足。

  佛陀的功德極爲殊勝,圓滿一切功德、斷除一切過患,是世間上唯一的量士夫。誰若具足佛的少分功德,就算只是幾萬億分之一,那以叁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財物進行供養,仍顯得不足夠。

  有些人迎請一個上師,對他供養一千塊錢,對侍者供養一百塊錢,旁邊還有一個人,供養五十塊錢,憑供品對人的功德進行劃價,這種情況非常多。前段時間,我們去一些地方放生,有些施主在供養時,好像劃了五種等次:對名氣大一點的法師供養五百塊,然後是叁百塊、二百塊、一百塊,最後是五十塊。五個人根據自己的功德,有的得五百塊,有的得五十塊,有這麼大的差別。但如果一個人具足佛陀功德的千萬億分之一,叁界的財物全部堆在一起進行供養,還嫌不足夠,因爲這個功德實在太大了。

  佛的功德浩瀚如海,僅具足其中的一部分,也有無量無邊的福報。這並不是誇大其詞,佛經中經常有這些教言。《金剛經》中說,何人念誦或修習佛陀的教言乃至一四句偈,功德也是無法思議,遠遠超過以滿叁千大千世界的珍寶供養諸佛的功德。《華嚴經》中也說:“倘若見聞佛,獲得無量德,滅除一切障。”

  在今生中,我見過各種各樣精彩的事物,也享受過色聲香味的種種妙欲,但這並不是很稀有,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我最有福報、最榮幸的是什麼?就是即生遇到了佛法。這一點,對佛陀有虔誠信心的弟子,應該都有深刻的體會。世間上信仰宗教的人非常少,而在信教的人當中,信佛教的更是少之又少。大家如今有福報獲得人身,遇到如此殊勝的佛法,一定要好好珍惜,對不可思議的功德對境——佛陀經常祈禱,同時要知道衆生也是成佛離不開的一種因緣,依靠這兩種因緣,將來才會獲得解脫。

  寂天論師在本論中,牽涉了方方面面的知識,我這裏只是簡單地告訴大家。以前你們可能從來不知道要把衆生看作佛陀,現在通過理論上的分析,應該明白不光是詞句上說衆生與佛陀相同,具體原因也講得清清楚楚。但是在功德方面,衆生跟佛陀的確不同。

  我們作爲凡夫人,要經常把佛像挂在身上、供在佛堂,或者放在車裏。至于其他上師的法像,有時候也不好說,若真正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識,那麼憶念上師的功德非常大,但若分不清楚的話,最保險的就是佛像。給別人結緣時,佛像和佛經是最好的,身上戴加持品時,佛像也是最好的。如果自己有一點條件,多買一些佛像佛經給衆生結緣,對他們的利益非常大。當然,這種利益是肉眼看不見的,但肉眼看不見的話,也並不一定是沒有!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一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