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節課
今天繼續講“恭敬之因成立”。昨天已經講了,布施的對境比較多,而安忍的對境非常少,爲什麼呢?因爲菩薩從來都不害衆生,故在世間上很難找到損害者。平時也可以看出,壞人的怨敵多如牛毛,而善良的好人,很少有人去傷害他。所以發了大心的人,遇到這樣的對境非常困難。
可有些人並不這樣想,他認爲世間上的壞人特別多,處處都有人跟他作對,這是他的心不清淨和行爲不清淨所導致。倘若心和行爲非常清淨,外境中很難找到真正的怨敵。
故敵極難得,如寶現貧舍,
能助菩提行,故當喜自敵。
菩薩在久遠劫的修行中,恒時以慈悲心去對待衆生,衆生也是以歡喜相報,危害他的怨敵相當難得。即使有些衆生特別野蠻,最後也會被菩薩的悲心所感化。米拉日巴的傳記中說,獵狗和鹿子都在尊者面前皈依聞法,獵人追到跟前時,也對尊者生起了信心。還有從無著菩薩的傳記中看,在尊者的感召下,住處附近的猛獸也不會互相損害,豺狼與山羊共相玩耍,都能以慈心相待。所以,若是真正的大菩薩,在修持菩提道的過程中,想找到危害他的衆生,簡直是難上加難,就像窮人家裏出現如意寶一樣可貴。因此,我們受到他人的損害侮辱,應視爲助成菩提的良伴,以歡喜心來面對。佛經中也說:“若聞他人之惡語,智者菩薩生歡喜。”
從高僧大德的傳記中可以看出,他們的修行並不是沒有任何苦難,一帆風順,而是每一次遇到違緣時,都能將其轉爲道用,依靠敵人的加害和自己的發心力,使之成爲圓滿菩薩道的資糧。故朗日塘巴尊者說:“願我目睹惡劣衆,造罪遭受劇苦時,猶如值遇珍寶藏,以難得心愛惜之。”
而有些衆生卻不是這樣,他們很不願意接觸人,一接觸就沒辦法安忍。這是不合理的。野蠻粗暴的衆生,是修行中最好的助緣,如果你經常抱怨“我隔壁的脾氣不好,經常給我造違緣”、“我打坐時,旁邊的人特別吵,真討厭”,這不是大乘修行人。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衆生都可以當作修行的助緣:有些是布施的助緣,有些是安忍的助緣,有些是持戒的助緣……他們都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因緣。明白此理以後,我們看見衆生時,才不會有損害之心,更不會有殺害之心,這即是大乘菩薩道的不共加持。
這樣殊勝的安忍修法,在小乘中根本沒有,大家現在有緣聽聞,應該首先從理論上明白。倘若你不按照這些教言,而是依自己的分別念去行持,修出來的效果可能不太好。假如理論上完全明白了,這個道理能說服你那顆剛強難化的心,那做什麼事情都非常方便。
佛陀在《法華經》中說:“大有忍辱力,衆生所樂見。”相續中若具有安忍的力量,見一切衆生,都會令自己非常快樂。或者說,因爲有了大慈大悲的菩提心,任何衆生見到我們時,心裏也能産生歡喜。不管從哪方面來理解,都可以。所以我們見到衆生時,不要變成自己痛苦的因,而應觀爲修行的順緣、快樂的來源,這樣的話,在世間上行菩薩道也非常容易。
現在有很多人,尊重上師叁寶的比較多,而尊重衆生、尤其是怨敵的人,在沒受過佛教正規教育的地方相當少。你們過去的有些心態和習慣,現在必須要糾正過來,始終認爲自己是個修行人,但所作所爲完全與大乘背道而馳,這樣的一生非常可憐!
通過學習《入行論》,大家應看看自己的心有沒有改變,如果有的話,應當永遠地堅持下去,盡量不要失去。當然,偶爾聽些殊勝教言,兩叁天內改變一下,不要說我們,就算是屠夫獵人,給他們講些佛號的殊勝或者殺生的過失,他們也會暫時有點轉變,但沒辦法長期轉過來。而我們作爲修行人,首先要認識到這些毛病習氣,然後在修行過程中長期地去對治。一年不行,兩年;兩年不行,叁年……十年二十年下來,所有的力量全力以赴地對付煩惱,那我們對怨敵的態度逐漸逐漸就會改變。這是一定能做到的,並不是特別遙遠。
很多修行人沒入大乘時的性格和脾氣,與現在受了正規的慈悲教育相比,前後有著天壤之別。所以這種改變也不是特別困難,世俗中的這些境界,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當然,讓我們當下認識心的本性、證悟大圓滿,或馬上通達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這可能有一定的難度,而大乘菩提心的這種教育,我覺得不是難如登天。因此,大家不要總把所學的知識挂在口頭上、留在文字上,應該在對治煩惱上下工夫,這樣每個人的修行都會有進步。
敵我共成忍,故此安忍果,
首當奉獻彼,因敵是忍緣。
敵人和我共同修成了安忍,我們二者都是安忍的因。所以,一切修習安忍的功德果報,首先應當奉獻給敵人,因爲他是修安忍最殊勝的一個助緣。
這種說法,從理論上也可以進行分析。比如我今天遇到了一個敵人,他平白無故地加害我,在此過程中,我以正知正念來攝持修安忍。那麼安忍的功德,並不是僅僅靠我一個人就能成就的,就像只有種子而沒有水土不會産生苗芽一樣,怨敵是修忍不可缺少的因緣,沒有他的加害,就不存在安忍的所緣緣,依他而生的安忍功德也無從談起。故從客觀公正的角度來分析,功德應該有敵人的一份,也有我的一份,世間人說“共創美好的未來”,我們是“共創安忍的功德”。
作爲發了大心的人,自私自利並不是特別重要,應先將所有的功德勝果,全部回向給敵人。原因是什麼呢?他是我修安忍最好的助緣。米拉日巴曾說:“城市裏的施主和山溝裏的瑜伽士,二者有共同成佛的因緣,這個因緣在于回向。”我們也可以這樣想:“作害的敵人和修安忍的瑜伽士,二者有共同成佛的因緣,這個因緣也在于回向。”
回向的力量不可思議。《賢愚經》、《心性休息大車疏》中都說,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是慈力王時,五位羅刹來飲他的鮮血、吃他的鮮肉,當時慈力王念了四句偈作回向 ,同時發願道:“我現在以血肉滿足你們,待我成佛時,願我能以清淨戒律、等持、智慧,遣除爾等貪嗔癡叁毒,使你們皆獲安樂涅槃。”雖然這些羅刹故意害慈力王,但對他修安忍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以尊者的發心力、回向力和加持力,這五位羅刹在釋迦牟尼佛成佛時,成爲了佛陀的首批眷屬——五比丘。
以前有個舍康巴大師,他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開始時有名聲、有地位、有財富,後來有個叫土登的強盜首領,把他所有的財産一劫而空。從此他在一生中,把土登當作自己的根本上師。別人問:“你的根本上師是誰?”他總是回答:“強盜首領土登。”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若沒有土登的搶劫,他可能繼續忙于世間八法,爲名聲地位財産而奔波,但土登幫他把這種因緣斷了,又助他修成安忍,這是非常殊勝的一個法緣。因此他獲得的善根功德,首先應該回向給土登。有些講義中說:“農民豐收時,會把莊稼中最好的一份先供養田主;同樣,從安忍對境中得到的功德,亦應先供養修忍的對境——損害自己的敵人。”
我們一生中都遇到過比較嚴重的違緣,有些苦難至今還記憶猶新。但按照大乘的精神來講,怨敵是修行最好的助緣,正因爲他的加害,我們才對生活産生厭離心,才有了學佛或出家的機會。倘若沒有他的加害,自己仍會沈溺輪回,無法自拔,所以爲了報答他們的恩德,首先應將功德回向給他。
佛經中也有這樣的故事,如《百業經》中的“駝背之人”,就是最初兩兄弟互相開玩笑,後來因爲某種因緣,一個人的脊椎折斷了,因病苦而産生了極大的厭離心,後來通過精進修學,獲得了阿羅漢果位 。還有一個“愚癡者”的公案,也是依靠怨敵而對世間生起厭離心,後來證悟了獨覺果位 。
可見,佛陀在世時,很多人的證悟也是跟苦難有關系。世人常說:“苦難越強烈,出離心越深刻。”有些人在生活中受到難以忍受的痛苦,一度曾想自殺跳河,後來不管別人怎麼說輪回很美好、很溫馨、很快樂,他也覺得這像火坑一樣全是痛苦,沒有點滴的快樂可言,從內心深處産生強烈的厭離心,依靠這樣的心,自己也有機會獲得成就。所以修安忍必須依靠怨敵造違緣,沒有這一點的話,猶如單腳走路一樣,根本無法到達目的地。
你們以後不要說“我旁邊有個壞人,現在修行不成功”,而應該說“我旁邊有個壞人,現在修行越來越成功、越來越方便、越來越順利,根本不需要找別的地方”。其實菩薩真的很難找到敵人,在他的眼裏,這個世界非常美好,衆生非常善良慈悲,哪裏找得到如意寶般珍貴的怨敵呢?所以當遇到脾氣不好的人時,心裏應該這樣想:“這就是我的福報現前,今天遇到這麼壞的人,真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衆笑)我這不是開玩笑,大家還是應該從道理上明白。
卯二、斷除于彼迷惑:
謂無助忍想,故敵非應供,
則亦不應供,正法修善因。
剛才說安忍的功德先應奉獻給怨敵,有些人就覺得不合理:“敵人並沒有助我修安忍的想法。如果他好心好意地想幫我倒可以,可是敵人並沒有這種利他心,憑什麼將我辛辛苦苦積累的功德善根全部回向給他?”
這種想法,一方面我們也承認,敵人確實沒有想幫你的念頭,然而世間上很多法都沒有饒益人的分別念,但我們也會對它極力供奉。如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叁藏十二部等千經萬論,每一個佛教徒都會恭敬頂戴、虔誠供養,學過《寶性論》的人都知道,教法和證法不是分別念所攝,這些並沒有饒益我們的意樂。
還有佛像、佛塔、舍利等,了知佛陀功德威力的人都會恭敬供養,但它們也是沒有心識的法。假如說敵人沒有饒益你的心就不應供養,那佛經佛塔等也不應當供養了,因爲它們也沒有想幫助你的分別念。實際上並不會這樣。只要是追隨佛陀的佛弟子,都會恭敬供養叁寶所依,誰也不會想“佛塔佛像沒有饒益我的心,所以我不供養它”。
即使包括佛陀,有關經典中也說,獲得佛果之後,能所的分別念全部消于法界,如果按照你們的觀點,對釋迦牟尼佛也不要供養了,因爲他沒有母親幫…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