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助兒子那樣的執著心。這樣一來,叁寶統統都不值得供養了。可見,對方的辯駁完全是一種非理。
這個問題上,大家在平時也應該注意。現在很多出家人和居士,除了精神有問題或知見不對的人以外,不供養佛像佛經的倒是沒有,每個佛教徒看到《金剛經》、《般若經》、《妙法蓮華經》,或者佛塔、金剛杵,絕對會非常恭敬。但對敵人的恭敬心和安忍心卻不太足夠,稍微懂得佛理的人,應該改變原來的這種態度,否則,無法真正列入大乘行列之中。
我經常看見有些居士非常虔誠,無論是上供下施,還是作早晚功課,都非常的精進,每次出門時,羅漢包裏帶著滿滿的經書,看起來也是沈甸甸的。可是在他們談話中,經常流露出不懂佛教的一些言語:“這個人跟我關系不好,法本不要給他”、“那個人以前害過我,上師來了不要跟他說”……很多分別念阻擋他的解脫之路。這並不是其他的原因,就是從小沒受過《入行論》這樣的大乘教育,不明白作爲一個佛教徒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昨天講考時,有個小和尚說:“一個人一生中若沒有學過《入行論》,那是非常遺憾的事。”我覺得他講得很有道理。現在的很多佛教徒,不說其他高深的境界,若真能通達《入行論》,懂得裏面的所有道理,行爲也會變得如理如法。
大家學《入行論》已經半年多了,現在每次遇到一些居士的提問,不管是網絡上、信件裏,還是電話中、面談時,我心裏都有一種安慰感。以前學佛多年的有些人,言行舉止、提出的問題非常可笑,而現在他們的問題還是很有價值,在佛教界中也應該值得關注。
現在還有些偏僻的地方,人們雖然信仰佛教,但什麼是叁寶、自己要如何行持、怎麼樣對待衆生、怎麼樣恭敬佛陀、怎麼樣禮拜正法,這些道理全然不知。當今世界人口衆多,人的思想也隨外境變得越來越複雜,在這種大環境下,我覺得佛教的教育勢在必行。凡是有能力、有發心的佛教徒,無論出家或在家,應該以清淨心把佛教的智慧傳播到每個角落,在不同的社會團體中弘揚佛法,這是目前非常需要做的一件大事。倘若人們的佛教水平普遍較低,所作所爲跟正法相違抵觸,那即使表面上精進地做功德、念經,意義也不是特別大。若能從根本上認識佛教的正理,做的事情雖然不多,但由于見解非常正確,功德也是不可思議。所以,在不同人士面前展開不同程度的佛教教育,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總之,如果說敵人沒有饒益之心就不值得供養,那麼正法也同樣如此。但實際上,正法是我們相續中生起修行境界的唯一因緣,不供養正法的佛教徒,在曆史上也會受到譴責的。
謂敵思爲害,故彼非應供,
若如醫利我,雲何修安忍?
有些人又進一步反駁:“佛法確實沒有分別念,但敵人與之完全不同,他不僅沒有饒益我的心態,還有加害我的念頭。因此,怨敵和叁寶同樣值得供養,這種說法不合理。畢竟正法雖然沒有想饒益我,可是卻不會傷害我,並能間接使我從輪回中獲得解脫,敵人哪能跟正法相同?你千萬不要把《金剛經》和我最恨的敵人相提並論,我對《金剛經》是恭敬有加,而對敵人要如此恭敬的話,可能還要考慮一段時間,到時候再跟你簽合同。”
下面就駁斥這種觀點:如果敵人也像醫生對病人一樣無微不至地關心你、利益你,那你對誰修安忍?如果所有的人都像佛菩薩或母親一樣,安忍波羅蜜多肯定沒辦法修出來。
大家都知道,每一種功德從不同因緣中産生,任何一法都不能離開客觀規律。比如大象只能在熱帶生存,北極熊在冰天雪地裏才能活下來,我們的任何一個功德,都是依靠不同的對境才可以産生。布施需要可憐的乞丐,安忍需要怨恨的敵人,敵人這個因緣若不具足,安忍根本沒辦法修持。就像青稞雖然有了種子,但沒有田地、水分的話,絕對不可能生長,同樣的道理,在自己修行的過程中,怨敵的所緣緣不可或缺,如果少了他,安忍波羅蜜多無從談起。金厄瓦格西說:“世間上有安樂和苦難,世人只希望得到安樂,我卻希望得到苦難。爲什麼呢?因爲苦難可使我得到很多修行的智慧,要是天天過得非常快樂,就好像沒什麼修行機會了。”
當然,對修行不好的人而言,敵人還是能造成很大的違緣,沒有他的話,最起碼不會生嗔恨心,遇到了他以後,無法轉爲道用而生嗔,就摧毀了相續中的無量善根。但話又說回來,如果你發了大乘菩提心,肯定要圓滿六度萬行,六度不圓滿的佛陀,曆史上從來沒有聽說過。而要圓滿六度的話,安忍必須依靠怨恨的敵人。倘若周圍的人都像妙手回春的醫生照顧病人一樣,整天對你非常慈悲,怎麼有機會生起安忍之心呢?因此,你們有時候應該接觸一些不好的環境,否則就像溫室裏的花朵一樣,稍微受點風吹日曬就馬上凋謝了,那怎麼圓滿無上佛果?
我們有些發心人員,剛發心的時候,好像什麼事情都不順,誰都不願意見到,但後來接觸了一些參差不齊的人之後,就像《二規教言論》中所講的,好人壞人都見識過了,什麼事情都可以包容。這個時候,才可以真正列入人的行列當中。所以,修安忍必須要與外境接觸,否則,修出來的是什麼也不知道。
以前我看過一本書叫《雪域藍獅》,裏面講了一個修行人的經曆,我覺得非常好:有一位修學大乘佛法的行人,他發願修安忍來對治自己的嗔恨煩惱,于是找了個山洞閉關,多年中一直不斷地修安忍。後來一位道友得知此事,專程到山裏去找他,發現他真的在寂靜處精進地修安忍。二人見面後做了一些交談,修行人也談了自己多年修安忍的心得,他靜靜地聽完後,說:“你在這種環境中修安忍,哪會有什麼功效呢?”修行人馬上被激怒了,大發雷霆道:“我在山上修這麼多年,你敢說沒有一點用?!”“這就是多年修持的驗相吧!你還是修得很不錯,我也相信你會修成這個樣子。”
當然,跟任何人都不見,跟誰都不接觸,在寂靜的地方修安忍,雖然這也可以,但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和傳承上師們修安忍的方法,並沒有說跟任何人都不見,只閉關就可以了。一些自他交換的修法倒是有,但也不完全屬于安忍中。修安忍必須要出來接觸人,面對各種各樣的事,在那個過程中,看看自己的忍耐力有多強,依靠種種違緣逐漸強化你的忍心,修行境界才會越來越提升。
我們這裏發心的人,跟別人接觸在一起,遇到各種事情後,就能慢慢看出這個人的性格好不好。沒有做事時,就算人人都說他像菩薩,我也不相信,必須做了事情才知道。做事情也不是一兩天就能看出來的,一兩年以後才會逐漸顯露。這時候他自己也能感覺到,原來自認爲修行很不錯,現在遇到了這麼一點小事,就沒有辦法面對,調伏不了自己的相續,那傲慢的心態一下子就土崩瓦解了。
當然,如果你一直專修寂止,安住在某些境界中,不一定非要接觸關系不好的人。但倘若你要圓滿六波羅蜜多,一層一層地修上去,尤其是修安忍的話,必須要在逆境中磨練,只有這樣,你的修行才會有所進步。否則,如果周圍全部是好人,那肯定修不出來。
既依極嗔心,乃堪修堅忍,
故敵是忍因,應供如正法。
依靠嗔害心強烈的敵人,才能修成堅固的忍辱,所以敵人是我修安忍的根本因,他跟正法沒有任何差別,理當值得供養。
敵人雖有損害我的心,沒有饒益我的心,但這並不是很重要,什麼才最重要呢?我已經發願要獲得佛果,在此過程中,哪些是順緣、哪些是違緣,這個必須要搞清楚。修安忍的時候,敵人應該說是最好的順緣,如果沒有他,安忍根本不能成就。而且,如果我修行有了一定境界,敵人的嗔恨心越強烈,誹謗加害越嚴重,我的慈悲菩提心也就越增上。如同茂密的森林著火了,狂風越大,火勢就會越增上,同理,修安忍者受的痛苦越深,相續中的安忍之心就越強,這樣以後,任何人也無法挑起他的嗔恨心。
因此,在修行當中,大家應根據自己的能力,看在什麼環境中能忍受什麼樣的痛苦,這一點應該有所准備。比如我安忍修得比較不錯,那可以故意去找怨敵面對面地談,他有可能侮辱我、加害我,甚至用棍棒來打我。在那個時候,我能不能真正忍下來,這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分析。
《廣傳》中說,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曾爲外道時,名爲忍力仙人,他發願永遠不對任何衆生生嗔恨心。當時有一惡意魔王得知之後,爲了摧毀他的安忍,就專門幻化出一千人,日日夜夜對他加害毀謗,時間長達八萬四千年之久。當仙人前往城市中時,這些衆生用不淨糞灑在他的頭上、缽盂中,還用掃帚猛擊他的頭。不管別人如何待他,忍力仙人未生絲毫嗔恨心,甚至諸如“我到底做錯何事”之類的言詞都未曾說過。由此可見,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之偉大。
現在有些人宣稱:“我修行比釋迦牟尼佛還要高,我的境界比釋迦牟尼佛還殊勝。”這是非常愚癡的說法!以前“*輪功”也這樣說過,最後全世界的人也是遮止它。如果你有釋迦牟尼佛功德的億萬分之一,這也是可以,但可能不會有的。有時看了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之後,對佛陀的悲心生起了極爲強烈的信心,佛陀在這麼漫長的時間中,變成外道、婆羅門、仙人、非人、旁生等,他的安忍心是怎麼樣修的,慈悲心是怎麼樣修的,布施心是怎麼樣修的?不說別的,看一看麥彭仁波切《廣傳》裏六波羅蜜多的公案,哪個人能比得上?全球交口稱贊的這些名人,每個人都有很多自私自利的心態,要麼爲了宣傳自己,要麼爲了炫耀自己,而無有任何條件、無私奉獻一切的人,在整個人類曆史上有多少?翻開曆史的同時,大家應該可以找到答案。若謂:“我比釋迦牟尼佛還厲害,我成佛時比他的功德還超勝。”這是特別可笑的。當然,愚人說癡話,也不值得智者一笑,因爲他們根本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到底有什麼功德。
我們作爲佛弟子,修安忍時要對佛陀進行祈禱,佛于多生累劫中修持六波羅蜜多,最後圓滿了正等覺果位。因此當我們生起嗔恨心時,一定要憶念釋迦牟尼佛:“佛陀啊,我現在真的很可憐,連這樣的安忍都修不出來,請您加持我相續中馬上生起安忍之心。”這樣一心一意地祈禱,佛的加持和威力就會融入內心,自己的心也會逐漸轉變、逐漸調柔的。所以,我們對怨恨的敵人,應該像對正法一樣恭敬。如果看到《金剛經》就拜一拜、趕緊磕頭,見到關系不好的人,自己的眼神馬上變了,這並不符合佛教的真理。
有些講義中說,以上是摧毀世間八法的一種教言。因爲世人對親友特別執著,希望他快樂,希望他獲得贊歎利養;而對怨恨的敵人,希望他痛苦,希望他遭殃倒黴。這種想法非常顛倒。現在學了這部論典之後,大家應該用世俗谛的方式來平息世間八法,斷除這樣的顛倒分別念。對此道理,《學集論》、《中觀四百論》、《寶鬘論》等有關的論典中,也都講得非常細致。
因此,我們首先要學習,不學習肯定不懂。現在國家的公務員,他們每天都要學習,不然連自己的飯碗都成問題。在一個禮拜當中,他們既要學習,又要開會,如果沒有學一些新的知識,很多問題便無法面對。同樣,我們佛教徒若整天只是念一點佛,迷迷糊糊地一直坐著,分別念可能也不太容易壓製。
衆弟子的怙主上師如意寶,他老人家一生中最強調的是什麼?就是學習佛法,聞思修行,這對每個佛教徒來講至關重要。如果說“我現在已經聞思了五六年,可以了”,這是不行的。學習佛法要永無止境,活到老,就要學到老、修到老。只有這樣,佛教的見解才不會退失,幫助衆生和淨化自相續才有希望。否則,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極爲堅固,惡習一旦爆發的話,很可能根本無法抵擋,做出的事情令自己後悔終生。
大家在實際行動中,說的並不需要很多,你若對法本和敵人同樣恭敬,說明你《入行論》學得還不錯。從今天開始,你應該特意去找關系不好的人,在他們面前看自己安忍修得怎麼樣。有些人看見怨敵從這邊來,就不敢面對,趕快從那邊下去了。你怕什麼?修安忍一定要面對,這才是真正的修行。所謂的修行,不一定每天都是閉著眼睛坐禅,正如薩迦班智達所說,坐禅有很多危險性,弄不好的話,很容易變成旁生的因。假如你能將怨敵和法寶佛像一樣恭敬對待,這才說明你的修行有所進步。因此,造違緣傷害你的人,是你修行的最大助緣,等一會兒下完課後,你應該馬上去打電話感謝他們。
寅二(建立衆生與佛相同)分二:一、安立教證;二、教義成立。
卯一、安立教證:
本師牟尼說,生佛勝福田。
本師釋迦牟尼佛說:衆生要想獲得佛果,必須依靠兩大殊勝之田,一是佛陀的福田,一是衆生的福田,二者是一模一樣的。(下面也會講到,只恭敬佛陀、不恭敬衆生不合理。)《攝正法經》中雲:“衆生之田即佛之田,由佛田中獲得諸佛法。”這裏的“佛法”,是指佛陀的十八不共法等圓滿功德。此等全部依靠衆生之田和佛之田産生,就像農民種莊稼一樣,不僅需要農夫的功夫,殊勝的良田也必不可少。
然而,很多學佛的人卻不是這樣,他們對佛陀恭敬萬分,但對衆生置之不理,看到衆生就特別生氣、特別討厭。這樣的修行人肯定修不成。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剛開始時,爲了度化一切衆生發菩提心。菩提心有兩個條件,一是以慈悲心緣衆生,二是讓這些衆生獲得佛果,所以不能離開佛田和衆生田。發了心之後,叁大阿僧祇劫中行持六度萬行,沒有衆生的話,修持六度沒有對境;沒有對佛陀恭敬供養的話,六度萬行不可能圓滿,所以也要佛田和衆生田。最後獲得佛果時,度化衆生是佛的唯一事業,如果沒有衆生,佛就“失業”了,沒有任何事情可做。不像現在的有些腐敗分子,上臺之後就是爲了養家人,從來不顧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佛陀並不是這樣,他成佛不是爲了自己吃得好、穿得好,過著快樂的生活,而是爲利益天下無邊的一切衆生,以不同方式讓他們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故從基道果上講,最初的發菩提心,中間行持六度萬行,最後成就佛的事業,都不能離開衆生。
佛陀在《淨願經》中說:“我曾依靠佛田和衆生田,獲得圓滿無邊的功德莊稼。”可見,修行既要依靠衆生之田,也要依靠佛之田,有了這兩個殊勝福田後,六度萬行才能圓滿,最後獲得無邊的功德。因此,大家在修行過程中,遇到任何一個衆生時,理應對他生起安忍心!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