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助儿子那样的执著心。这样一来,三宝统统都不值得供养了。可见,对方的辩驳完全是一种非理。
这个问题上,大家在平时也应该注意。现在很多出家人和居士,除了精神有问题或知见不对的人以外,不供养佛像佛经的倒是没有,每个佛教徒看到《金刚经》、《般若经》、《妙法莲华经》,或者佛塔、金刚杵,绝对会非常恭敬。但对敌人的恭敬心和安忍心却不太足够,稍微懂得佛理的人,应该改变原来的这种态度,否则,无法真正列入大乘行列之中。
我经常看见有些居士非常虔诚,无论是上供下施,还是作早晚功课,都非常的精进,每次出门时,罗汉包里带着满满的经书,看起来也是沉甸甸的。可是在他们谈话中,经常流露出不懂佛教的一些言语:“这个人跟我关系不好,法本不要给他”、“那个人以前害过我,上师来了不要跟他说”……很多分别念阻挡他的解脱之路。这并不是其他的原因,就是从小没受过《入行论》这样的大乘教育,不明白作为一个佛教徒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昨天讲考时,有个小和尚说:“一个人一生中若没有学过《入行论》,那是非常遗憾的事。”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现在的很多佛教徒,不说其他高深的境界,若真能通达《入行论》,懂得里面的所有道理,行为也会变得如理如法。
大家学《入行论》已经半年多了,现在每次遇到一些居士的提问,不管是网络上、信件里,还是电话中、面谈时,我心里都有一种安慰感。以前学佛多年的有些人,言行举止、提出的问题非常可笑,而现在他们的问题还是很有价值,在佛教界中也应该值得关注。
现在还有些偏僻的地方,人们虽然信仰佛教,但什么是三宝、自己要如何行持、怎么样对待众生、怎么样恭敬佛陀、怎么样礼拜正法,这些道理全然不知。当今世界人口众多,人的思想也随外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种大环境下,我觉得佛教的教育势在必行。凡是有能力、有发心的佛教徒,无论出家或在家,应该以清净心把佛教的智慧传播到每个角落,在不同的社会团体中弘扬佛法,这是目前非常需要做的一件大事。倘若人们的佛教水平普遍较低,所作所为跟正法相违抵触,那即使表面上精进地做功德、念经,意义也不是特别大。若能从根本上认识佛教的正理,做的事情虽然不多,但由于见解非常正确,功德也是不可思议。所以,在不同人士面前展开不同程度的佛教教育,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如果说敌人没有饶益之心就不值得供养,那么正法也同样如此。但实际上,正法是我们相续中生起修行境界的唯一因缘,不供养正法的佛教徒,在历史上也会受到谴责的。
谓敌思为害,故彼非应供,
若如医利我,云何修安忍?
有些人又进一步反驳:“佛法确实没有分别念,但敌人与之完全不同,他不仅没有饶益我的心态,还有加害我的念头。因此,怨敌和三宝同样值得供养,这种说法不合理。毕竟正法虽然没有想饶益我,可是却不会伤害我,并能间接使我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敌人哪能跟正法相同?你千万不要把《金刚经》和我最恨的敌人相提并论,我对《金刚经》是恭敬有加,而对敌人要如此恭敬的话,可能还要考虑一段时间,到时候再跟你签合同。”
下面就驳斥这种观点:如果敌人也像医生对病人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你、利益你,那你对谁修安忍?如果所有的人都像佛菩萨或母亲一样,安忍波罗蜜多肯定没办法修出来。
大家都知道,每一种功德从不同因缘中产生,任何一法都不能离开客观规律。比如大象只能在热带生存,北极熊在冰天雪地里才能活下来,我们的任何一个功德,都是依靠不同的对境才可以产生。布施需要可怜的乞丐,安忍需要怨恨的敌人,敌人这个因缘若不具足,安忍根本没办法修持。就像青稞虽然有了种子,但没有田地、水分的话,绝对不可能生长,同样的道理,在自己修行的过程中,怨敌的所缘缘不可或缺,如果少了他,安忍波罗蜜多无从谈起。金厄瓦格西说:“世间上有安乐和苦难,世人只希望得到安乐,我却希望得到苦难。为什么呢?因为苦难可使我得到很多修行的智慧,要是天天过得非常快乐,就好像没什么修行机会了。”
当然,对修行不好的人而言,敌人还是能造成很大的违缘,没有他的话,最起码不会生嗔恨心,遇到了他以后,无法转为道用而生嗔,就摧毁了相续中的无量善根。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你发了大乘菩提心,肯定要圆满六度万行,六度不圆满的佛陀,历史上从来没有听说过。而要圆满六度的话,安忍必须依靠怨恨的敌人。倘若周围的人都像妙手回春的医生照顾病人一样,整天对你非常慈悲,怎么有机会生起安忍之心呢?因此,你们有时候应该接触一些不好的环境,否则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稍微受点风吹日晒就马上凋谢了,那怎么圆满无上佛果?
我们有些发心人员,刚发心的时候,好像什么事情都不顺,谁都不愿意见到,但后来接触了一些参差不齐的人之后,就像《二规教言论》中所讲的,好人坏人都见识过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包容。这个时候,才可以真正列入人的行列当中。所以,修安忍必须要与外境接触,否则,修出来的是什么也不知道。
以前我看过一本书叫《雪域蓝狮》,里面讲了一个修行人的经历,我觉得非常好:有一位修学大乘佛法的行人,他发愿修安忍来对治自己的嗔恨烦恼,于是找了个山洞闭关,多年中一直不断地修安忍。后来一位道友得知此事,专程到山里去找他,发现他真的在寂静处精进地修安忍。二人见面后做了一些交谈,修行人也谈了自己多年修安忍的心得,他静静地听完后,说:“你在这种环境中修安忍,哪会有什么功效呢?”修行人马上被激怒了,大发雷霆道:“我在山上修这么多年,你敢说没有一点用?!”“这就是多年修持的验相吧!你还是修得很不错,我也相信你会修成这个样子。”
当然,跟任何人都不见,跟谁都不接触,在寂静的地方修安忍,虽然这也可以,但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和传承上师们修安忍的方法,并没有说跟任何人都不见,只闭关就可以了。一些自他交换的修法倒是有,但也不完全属于安忍中。修安忍必须要出来接触人,面对各种各样的事,在那个过程中,看看自己的忍耐力有多强,依靠种种违缘逐渐强化你的忍心,修行境界才会越来越提升。
我们这里发心的人,跟别人接触在一起,遇到各种事情后,就能慢慢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好不好。没有做事时,就算人人都说他像菩萨,我也不相信,必须做了事情才知道。做事情也不是一两天就能看出来的,一两年以后才会逐渐显露。这时候他自己也能感觉到,原来自认为修行很不错,现在遇到了这么一点小事,就没有办法面对,调伏不了自己的相续,那傲慢的心态一下子就土崩瓦解了。
当然,如果你一直专修寂止,安住在某些境界中,不一定非要接触关系不好的人。但倘若你要圆满六波罗蜜多,一层一层地修上去,尤其是修安忍的话,必须要在逆境中磨练,只有这样,你的修行才会有所进步。否则,如果周围全部是好人,那肯定修不出来。
既依极嗔心,乃堪修坚忍,
故敌是忍因,应供如正法。
依靠嗔害心强烈的敌人,才能修成坚固的忍辱,所以敌人是我修安忍的根本因,他跟正法没有任何差别,理当值得供养。
敌人虽有损害我的心,没有饶益我的心,但这并不是很重要,什么才最重要呢?我已经发愿要获得佛果,在此过程中,哪些是顺缘、哪些是违缘,这个必须要搞清楚。修安忍的时候,敌人应该说是最好的顺缘,如果没有他,安忍根本不能成就。而且,如果我修行有了一定境界,敌人的嗔恨心越强烈,诽谤加害越严重,我的慈悲菩提心也就越增上。如同茂密的森林着火了,狂风越大,火势就会越增上,同理,修安忍者受的痛苦越深,相续中的安忍之心就越强,这样以后,任何人也无法挑起他的嗔恨心。
因此,在修行当中,大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看在什么环境中能忍受什么样的痛苦,这一点应该有所准备。比如我安忍修得比较不错,那可以故意去找怨敌面对面地谈,他有可能侮辱我、加害我,甚至用棍棒来打我。在那个时候,我能不能真正忍下来,这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分析。
《广传》中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曾为外道时,名为忍力仙人,他发愿永远不对任何众生生嗔恨心。当时有一恶意魔王得知之后,为了摧毁他的安忍,就专门幻化出一千人,日日夜夜对他加害毁谤,时间长达八万四千年之久。当仙人前往城市中时,这些众生用不净粪洒在他的头上、钵盂中,还用扫帚猛击他的头。不管别人如何待他,忍力仙人未生丝毫嗔恨心,甚至诸如“我到底做错何事”之类的言词都未曾说过。由此可见,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之伟大。
现在有些人宣称:“我修行比释迦牟尼佛还要高,我的境界比释迦牟尼佛还殊胜。”这是非常愚痴的说法!以前“*轮功”也这样说过,最后全世界的人也是遮止它。如果你有释迦牟尼佛功德的亿万分之一,这也是可以,但可能不会有的。有时看了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之后,对佛陀的悲心生起了极为强烈的信心,佛陀在这么漫长的时间中,变成外道、婆罗门、仙人、非人、旁生等,他的安忍心是怎么样修的,慈悲心是怎么样修的,布施心是怎么样修的?不说别的,看一看麦彭仁波切《广传》里六波罗蜜多的公案,哪个人能比得上?全球交口称赞的这些名人,每个人都有很多自私自利的心态,要么为了宣传自己,要么为了炫耀自己,而无有任何条件、无私奉献一切的人,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有多少?翻开历史的同时,大家应该可以找到答案。若谓:“我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我成佛时比他的功德还超胜。”这是特别可笑的。当然,愚人说痴话,也不值得智者一笑,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到底有什么功德。
我们作为佛弟子,修安忍时要对佛陀进行祈祷,佛于多生累劫中修持六波罗蜜多,最后圆满了正等觉果位。因此当我们生起嗔恨心时,一定要忆念释迦牟尼佛:“佛陀啊,我现在真的很可怜,连这样的安忍都修不出来,请您加持我相续中马上生起安忍之心。”这样一心一意地祈祷,佛的加持和威力就会融入内心,自己的心也会逐渐转变、逐渐调柔的。所以,我们对怨恨的敌人,应该像对正法一样恭敬。如果看到《金刚经》就拜一拜、赶紧磕头,见到关系不好的人,自己的眼神马上变了,这并不符合佛教的真理。
有些讲义中说,以上是摧毁世间八法的一种教言。因为世人对亲友特别执著,希望他快乐,希望他获得赞叹利养;而对怨恨的敌人,希望他痛苦,希望他遭殃倒霉。这种想法非常颠倒。现在学了这部论典之后,大家应该用世俗谛的方式来平息世间八法,断除这样的颠倒分别念。对此道理,《学集论》、《中观四百论》、《宝鬘论》等有关的论典中,也都讲得非常细致。
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习,不学习肯定不懂。现在国家的公务员,他们每天都要学习,不然连自己的饭碗都成问题。在一个礼拜当中,他们既要学习,又要开会,如果没有学一些新的知识,很多问题便无法面对。同样,我们佛教徒若整天只是念一点佛,迷迷糊糊地一直坐着,分别念可能也不太容易压制。
众弟子的怙主上师如意宝,他老人家一生中最强调的是什么?就是学习佛法,闻思修行,这对每个佛教徒来讲至关重要。如果说“我现在已经闻思了五六年,可以了”,这是不行的。学习佛法要永无止境,活到老,就要学到老、修到老。只有这样,佛教的见解才不会退失,帮助众生和净化自相续才有希望。否则,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极为坚固,恶习一旦爆发的话,很可能根本无法抵挡,做出的事情令自己后悔终生。
大家在实际行动中,说的并不需要很多,你若对法本和敌人同样恭敬,说明你《入行论》学得还不错。从今天开始,你应该特意去找关系不好的人,在他们面前看自己安忍修得怎么样。有些人看见怨敌从这边来,就不敢面对,赶快从那边下去了。你怕什么?修安忍一定要面对,这才是真正的修行。所谓的修行,不一定每天都是闭着眼睛坐禅,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说,坐禅有很多危险性,弄不好的话,很容易变成旁生的因。假如你能将怨敌和法宝佛像一样恭敬对待,这才说明你的修行有所进步。因此,造违缘伤害你的人,是你修行的最大助缘,等一会儿下完课后,你应该马上去打电话感谢他们。
寅二(建立众生与佛相同)分二:一、安立教证;二、教义成立。
卯一、安立教证:
本师牟尼说,生佛胜福田。
本师释迦牟尼佛说:众生要想获得佛果,必须依靠两大殊胜之田,一是佛陀的福田,一是众生的福田,二者是一模一样的。(下面也会讲到,只恭敬佛陀、不恭敬众生不合理。)《摄正法经》中云:“众生之田即佛之田,由佛田中获得诸佛法。”这里的“佛法”,是指佛陀的十八不共法等圆满功德。此等全部依靠众生之田和佛之田产生,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不仅需要农夫的功夫,殊胜的良田也必不可少。
然而,很多学佛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对佛陀恭敬万分,但对众生置之不理,看到众生就特别生气、特别讨厌。这样的修行人肯定修不成。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刚开始时,为了度化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菩提心有两个条件,一是以慈悲心缘众生,二是让这些众生获得佛果,所以不能离开佛田和众生田。发了心之后,三大阿僧祇劫中行持六度万行,没有众生的话,修持六度没有对境;没有对佛陀恭敬供养的话,六度万行不可能圆满,所以也要佛田和众生田。最后获得佛果时,度化众生是佛的唯一事业,如果没有众生,佛就“失业”了,没有任何事情可做。不像现在的有些腐败分子,上台之后就是为了养家人,从来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佛陀并不是这样,他成佛不是为了自己吃得好、穿得好,过着快乐的生活,而是为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以不同方式让他们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故从基道果上讲,最初的发菩提心,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最后成就佛的事业,都不能离开众生。
佛陀在《净愿经》中说:“我曾依靠佛田和众生田,获得圆满无边的功德庄稼。”可见,修行既要依靠众生之田,也要依靠佛之田,有了这两个殊胜福田后,六度万行才能圆满,最后获得无边的功德。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遇到任何一个众生时,理应对他生起安忍心!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