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九節課

  第七十九節課

  第六品主要講安忍一切苦受,昨天的內容是“宣說嗔恨之顛倒理由”,第一個頌詞講完了,現在開始講第二個頌詞。

  依敵修忍辱,消我諸多罪,

  怨敵依我者,墮獄久受苦。

  若我傷害彼,敵反饒益我,

  則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

  此處用兩頌說明修安忍的理由,告誡我們嗔恨敵人是顛倒的分別念。頌詞意思是,依靠敵人而修安忍,能使我消除多生累劫的罪業,可是敵人卻因加害我們而墮入地獄,長期受苦,所以沒有理由對他生嗔恨心。

  爲什麼這樣講呢?所謂的安忍,必須要依靠怨敵來修,若沒有怨敵,就沒有安忍的對境,佛經中說:“若無生嗔境,何說修忍辱?”正因爲怨敵以種種行爲來危害我們,我們才有機會修持安忍,累劫所造的自性罪和佛製罪才有清淨的機會,同時也能圓滿智慧和福德資糧,最後獲得正果,故從道理上講,應以安忍心來對待怨恨的敵人。《攝集經》中雲:“能息害心野火雨,現後衆害由忍除。”

  然而,怨敵卻依靠我而害了他,怎麼說呢?因爲他把我作爲對境,心裏産生嗔恨,對我進行毀謗傷害,以此罪業爲因而墮入地獄,長期感受無量無邊的痛苦。這樣一來,怨敵實際上幫了我,而我卻恰恰害了他。因爲我讓他産生嗔恨心,即生中心情不快樂,失去了正常狀態,來世也墮入惡趣受苦。所以,對尊重事實的人來講,的的確確是我害了他,而他卻對我的今生來世有極大幫助,恩德無法估量。認清這個事實之後,我們在嗔恨怨敵時,理應呵斥自己的心:“你這個利害不辨、顛倒粗暴的心啊,爲什麼要恩將仇報呢?”

  頌詞的意思,大家一定要先搞清楚,不要停留在口頭上,應在實際行動中去修行。當然,像我這樣的鹦鹉學舌者,光是口頭上會說,實際上做得非常差,自己也覺得非常慚愧。但你們許多出家人和在家人,各個具有大乘善根,懂得上述道理之後,還有什麼理由去憎恨呢?我們害了怨敵,怨敵卻幫了我們,如同大乘論典中所講,怨敵就像如意寶一樣,假如沒有他,我們連修安忍的機會都沒有。所以有些清淨刹土的菩薩,專門顯現到娑婆世界來,依靠惡劣粗暴的衆生,圓滿自己的安忍度和布施度。

  大家以後遇到逆境時,也應該用上這些竅訣。朗日塘巴尊者說:“縱然別人非理毀謗、陷害我,也應視其爲善知識。”倘若自己稍微受點侮辱,就覺得修行不成功,從而一蹶不振、奄奄一息,這是沒有必要的。對真正的大乘菩薩來講,怨敵的損害相當難得,因爲大乘菩薩從來不害衆生,被人害是非常少的,一旦有了這種機會,自己就應該好好把握,即使能修一刹那的安忍,也能圓滿多生累劫的資糧,消除多生累劫的罪業。

  這一點,不僅僅是口頭上說,平時也應當經常教訓自己。有些道友總是罵自己:“我這個人真是非常下劣,心越修越不如法……”然後開始侮辱自己、折磨自己。若是爲了修行的進步,這種方式還是有必要的。但有些人雖然聽了很多大乘佛法,一有人說他壞話,或者對他不滿,不但不能修安忍,還要生起嗔恨心,甚至有些侮辱的心態,那就不合理了。其實,他人在煩惱的驅動下,做出這些無理之舉,我們應當原諒他。假如他認識到錯誤,在你面前忏悔,你還不願意接受的話,這在菩薩根本戒中是什麼程度,大家應該心裏有數。

  聽說我們有些法師,下面的學員犯了錯,後來去忏悔時,她的態度非常惡劣,我覺得這樣不太好。每個人都會做錯事,如果別人誠心忏悔了,你還在那裏高高在上,擺出一副輕蔑的姿態,好像是了不起的暴君一樣,這不是大乘修行人。當然,如果你是諸佛菩薩的化現,在衆生面前這樣示現倒是可以,但這種境界對你來說可能也非常困難,真正能顯現的人,恐怕並不是這樣。所以,自相的煩惱對誰都有損害,我希望各位法師和管家,看到有些學員行爲不如法時,爲了幫他改正,稍微顯得不高興也可以,但若永遠都把他視爲敵人,那是沒有必要的。

  我個人也是這樣,看見別人不如法時,就直言不諱地指出來,有時候也生起自相的煩惱,自己覺得非常不好。但平時爲了管理、爲了教學,剛開始的發心雖然是利他,在說來說去的時候,自相的煩惱就産生了。佛經中說:“不管是任何一個人,假如生起自相的煩惱,則有非常大的罪過。”弟子與上師之間也好,任何人之間都是這樣。所以自己有時候非常後悔,但是也沒辦法。然而,對我來講,倘若這個人知錯能改,真心忏悔了,縱然他以前做得再過分,我也不會有什麼看法。當然,他做的壞事如果比較可怕,我偶爾也懷疑他會不會重蹈覆轍,但如果他真的改過來了,我的態度也是完全恢複到原來的狀態。

  我們每個人應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上,別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真正地學會設身處地。雖然第八品中的“自他交換”現在做起來有點困難,但人與人之間應該懂得互相包容,不要總把一些小小的事情懷恨在心,別人對你小小的恩德卻很容易淡忘。

  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觀察自心非常重要,有些人說起來頭頭是道,盡說一些漂亮話,但真正做起來的時候,無論是出家身份、在家身份,恐怕很多人與正道背道而馳。因此,大家平時應當詳細觀察自相續。

  若我有功德,必不墮地獄,

  若吾自守護,則彼何所得?

  上面說我害了怨敵,怨敵反而幫了我,故不應該嗔恨他。那麼有人就想:“他人緣我而墮入地獄,如果我不存在,別人也不會生嗔恨心,一切的禍根與我有關。我雖具有安忍的功德,但卻成爲他人墮地獄之因,那我自己會不會有過失呢?”

  對此作者回答道:別人故意損害你,而你不但沒有損害他,且對他修安忍之心,善心有善的功德,惡心有惡的果報,故你沒有任何過失。盡管你可能前世害過他,現在他害你也是宿業所引發,但在此過程中,你對他唯一修持安忍,最初的發心是善,中間的正行是善,最後的結行也是善,既然具備初中後叁善,這樣的心態不僅沒有過失,反而有功德。因此,你以善心來修安忍,絕不會導致墮落的苦果。

  他們接著又問道:“那我依靠敵人修安忍,以此功德不墮地獄,怨敵能否依靠成就我的安忍,也不墮入地獄呢?”

  答曰:對個別菩薩來講,這種情況也可能有,但一般而言,自己以正知正念守護根門,個人發心修善,功德也只是個人得到,怨敵怎麼能得到呢?因爲當時的發心各不相同,怨敵雖然間接幫助了你,但他在相續中生起了罪惡的嗔恨心,以此果報必定會墮入地獄,而你雖然間接損害了他,卻並沒有害他的發心。佛經中雲:“心若善,一切皆善。”智悲光尊者也說:“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宗喀巴大師講過:“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可見,善惡的差別完全在心上安立,發心若是善妙的話,根本不會構成罪業,故而修安忍沒有絲毫罪過。

  堪布根霍在《入行論大疏》中,將菩薩分爲四種:既能饒益自己,也能饒益他衆;只能饒益他衆,不能饒益自己;只能饒益自己,不能饒益他衆;自他均不能饒益。同樣,發心者也有這四類,但此處是指修安忍只能饒益自己,而不能饒益他衆。當然,若以大菩薩爲所緣境,對他生嗔恨心的話,逐漸也能成爲解脫之因。但一般來講,怨敵自己生嗔恨心,自己造惡業,跟我沒有直接關系,因爲我一直對他修安忍,並沒有造墮落之因,又怎麼會墮入惡趣呢?絕對不會,這裏面有發心上的差別。

  若以怨報怨,則更不護敵,

  吾行將退失,難行亦毀損。

  對方說:“如果怨敵的加害能成爲安忍之因,那別人害我時,我也以牙還牙去害他,我們兩個互相修安忍,這樣彼此幫助好不好?”

  回答:像我這樣的大乘根基者,修安忍有一定的把握,但怨敵絕對是不行的,千萬不要爲了他修安忍而狠狠打他,這樣的話很危險。因爲對方的根基本來比較差,如果對他進行傷害,這無疑是火上加油,會讓他的煩惱越來越增長,嗔恨心越來越旺盛,不得不造墮地獄之因。這樣一來,不但沒有保護他,反而會害了他。

  因此,我們遇到怨敵時,千萬不要故意罵他,希望他也修一點安忍。因爲此舉對對方不一定有利,另外也失毀了自己的菩薩行,所以不是菩薩的行爲。作爲大乘修行人,我們都發過大慈大悲的菩提心,應該守護自己的根門,按照“沙門四法” 的原則行事。

  所謂的“沙門”,從廣義上講,指所有修學善法、淨除罪障的修行人;就狹義而言,指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等出家人,這一點在《毗奈耶經》中也有介紹。所以凡是受持菩薩戒、發過菩薩心的大乘修行人,都可以叫做大乘沙門。既然大家已經受過沙門的戒律,那麼別人說你一點過失、打你一下,假如不能忍受的話,就失壞了自己的菩薩行,結果最殊勝的苦行安忍也將毀于一旦。

  我們遇到怨敵時,不管對方以什麼心態進行加害,好心也好、壞心也罷,一定要想起自己是個沙門,自己是個修行人。世間上的軍人、公務員,無論在哪個場合中,都會想起自己的身份。而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在別人罵你、說你、打你時,也應該馬上想起:“我受過菩薩戒,是大乘沙門。小乘沙門尚不能以牙還牙,我豈能以嗔恨心對待別人?”以前我們在學校讀書時,老師總規定有些事情不准做,很多人也有這樣的正知正念。現在我們發了菩提心,已經加入了大乘團體,更應該有這種自覺性。

  現在社會上有些亂七八糟的廣告、書刊、影片,其導演和演員對佛教一無所知,胡亂編造一些出家人或大乘修行人的情節,讓人看後覺得在故意玷汙佛教。有些人在電影裏面,扮成出家人的樣子,剃著光頭,拿著刀子,跟別人打打殺殺,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害衆生,這都直接間接侮辱了大乘佛教。不管你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如果真的發了大乘菩提心,拿著兵器來害衆生的話,則完全從大乘團體中退出了。

  現在有些出家人,身上別著刀子,手裏拿著兵器,美其名曰“爲了防身”,理由是現在的社會非常複雜,自己需要一種安全感。…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九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