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住輪番淨心法▪P14

  ..續本文上一頁而對症賜藥。病人于醫于藥倍加信賴,歡喜飲用,故能藥到病除,獲得自在安樂這是情理中的事。此時矯正凡夫的想法:進入佛法的八正道,安住無漏法味之中,這是佛子的不共優點,極爲稀有。否則雖隨如來出家,外現僧相,但內心煩惱紛飛妄想紛呈,身在僧房心馳塵寰,二六時中與無常、痛苦、無我偶有交涉;而光陰任苒,歲月蹉跎,不苦學而信心難起,未真參法味無從品嘗,致使邪見之刺日多,煩惱之根漸深,信心之日漸晦,精進之鞭荒置。漸漸年高臘長,處于高位更加放縱,後世入叁途中任千佛現身,也無法挽救,枉費無量劫來積善之果,袈裟底下失去人身,可憐可憐,何顔以對上師叁寶?

  佛陀已明明白白的爲我們指示了解脫聖道,若依教奉行,生起強烈的出離心,對法義有所覺受,即可趣入資糧道。資糧道的主要任務是積累福德資糧與聞思的智慧資糧。若正見生起則安住見解之中漸次入加行道。加行道的主要任務是心中時常憶念無常、苦、無我,漸次第六意識串習成性,並融入無我智慧之中。若第六識轉變成無我智慧,則入見道。此時一切修法極爲自在無須刻意用功,如船入大海任運航行。時常安住見道所悟境界即爲修道。最後一切顛倒分別及煩惱種子完全清淨,再無可修入無學道,其實修法也並非難如登天,只是一個修正習氣的過程而已,讓那些非常習慣熟悉的顛倒分別非理作意慢慢的淡薄疏遠,以至徹底驅除,讓陌生的正知正見反複串習熏陶,使它們與自己越來越親近熟悉,最後與自己的心打成一片如水乳交融。

  俱生我執自然而然無須觀察就毫無猶豫的認爲我我我,我的眼、我的耳……不須費力,但無我空性從來都沒生起過。若把它倆位置交換一下,相續中的正知正見能如此順理成章的安住,則一切顛倒的非理作意自然如命斷之蛇永不複生。那時一切俱生我與我所執如冰消瓦解,無我杲日高懸心中,綻放智慧禅定的花朵,散放濃郁的妙香。所以大家應把眼光向解脫方向轉,把精力向解脫道上用,當來有永恒的法宴任我們享用!

  世尊在大小乘的一切經典中,都再叁強調聞思修對每個修行人來說都同等重要,而且其次第不能隨便跨越,要有條不紊的循序漸進。所以全知麥彭仁波切、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等傳承上師都特別重視聞思修行,並苦口婆心的勸誨弟子,要謹遵佛語數數發起精進,聞思修並進。對教法的弘揚與傳播,是佛法興衰的關鍵。要振興佛法就要弘揚教理,培養僧材。如民國時期的太虛大師大力倡導培養僧材講經說法。能海上師、法尊法師等曆盡千辛萬苦入藏求法,樹立講聞佛法的芳規。只有佛理深入人心,才能使佛法根深蒂固,發揚光大,作佛弟子切不可置教法之興衰于不顧,切莫忘記循祖師們的腳步,繼續行持力挽狂瀾,扭轉末運。

  此法如理如量的修持後,全知麥彭仁波切以比喻說明,內心會生起如此的覺受:自然覺知此五蘊如空屋,本來沒有我的存在,雖然沒有我但身心相續仍如河流相續以及天降大雨般連續不斷。其前後刹那都互爲異體,前不是後,後也不是前。若前是後,則尚未存在的現在就應該生起。若後是前,則前面的永遠無法生起。一切衆生身心相續刹那生滅不住,如河流日夜不停的流淌,其中無主宰無作者,又如空屋般。麥彭仁波切又以形象的比喻爲我們說明,如日暮黃昏之時光線暗淡,路邊橫置一條花繩,由于視覺的錯亂,誤見成一條花蛇,不由心生恐懼。但借燈一照或正睛細瞧,不覺啞然失笑。同樣,細觀五蘊中色蘊是微塵假立而成,受想行屬于刹那的心與心所法,識蘊是刹那的分別與無分別識,它們暫時的聚合怎麼會産生一個永恒、實有、不變的我呢?所以最初以第六意識分別心修人無我的總相,這個總相不能觀成如兔角、石女兒根本沒有。雖然在“沒有”上人無我與它們相同,但修人無我時卻不同,果仁巴大師在因明注疏中說,在修行時,心中要仔細觀想自己或其它衆生,而且要明清,當對這個衆生的五蘊起執著時,觀察此蘊身是刹那無常遷變的,是被叁苦八苦所逼惱的,其中哪個是我?哪個是我所。了知其中根本無我,不起我與我所的執著,這時安住修,壓伏我與我所執。全知麥彭仁波切對初機修行人沒有廣說人無我,而是把側重點放在對修持人無我有極大助益的異體觀、無常觀、痛苦觀上,若此叁如理修持,則人無我的修悟智慧便水到渠成。自在的安住于人無我的空性中。

  丁五、開示具體修法的竅訣:

  若散失時則複然,如前依次作觀察,

  有時亦于無次第,種種觀察任一思。

  若心安住過久,不能繼續安住之時,則又如前一樣對異體、無常、痛苦、無我依次作觀察,引生定解,並安住其中。若一一觀察心容易厭倦煩亂,則不必拘泥于次第,時爾思惟痛苦,時爾思維異體,覺得哪個容易相應就觀察哪個,任其自然,過分勉強牽製反而效果不好。但無論如何,務使心融法中爲關要。

  頌曰:于此數數作觀察,有時觀察他蘊聚,

  有時觀察自蘊聚,有時觀察諸所作。

  對上所示的內容數數觀察,有時觀他人的五蘊身心,有時觀察自己的五蘊身心,有時對總的所作法進行觀察,了知它們都是所作性,有漏法,是異體、無常、痛苦的本性,究竟證悟諸法無我。

  古人雲:“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必須精進努力,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再叁思惟法義,哪一法容易相應就全力以赴的思惟安住。如對他人産生貪嗔嫉妒等惡分別或他人損害自己時,對自他哪個起執著就去觀察它,並任力安住。有時統觀一切有爲所作法無我,遷變,痛苦,令人厭舍,使人哀傷,渴望解脫出離。這樣依法思法、修法、住法,則無論任何煩惱都可對治,淨化相續。如此聞思修的智慧如上弦月般不斷增上圓滿,則雖住輪回如遊花園,自在的享受法樂。

  頌曰:貪著何亦如此破,總之思察此四者。

  無論對何法生起貪著皆應依此破斥,總之,當斷除一切非理作意,恒時思察此四法的深義。

  心對自他衆生的身心何法執著貪戀,都以異體、無常、痛苦、無我的法義去觀察它,若它的本性是此四者那無須貪戀它們,以此斷除一切貪染執著。此四法如金剛杵,任何貪欲及其對境都可摧毀。

  末法時代,衆生福報淺薄,善知識罕少,難得腳踏實地的圓滿聞思,更加現代文明所産生的文化垃圾嚴重染汙衆生相續,引發煩惱烈焰,罪惡業障如火如荼,這樣的頑固相續發起信心、出離心、菩提心,産生修法功德與驗相極爲艱難,所以倍嘗物質文明的苦果——痛苦、空虛、無聊等。即使心生厭煩尋求解脫,卻將諸佛菩薩的教法視如故紙舊物,束之高閣,盲修瞎煉者比比皆是,著魔入邪的隨處見聞,而且把歧誤和黑帽子都扣在佛法上。嗚呼,誠可悲也。世人培育人才尚需百年,何況成爲開悟成就的佛門龍象?如《地藏菩薩本願經》雲:“南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所以,應當息心下意,讓煩惱火先平息下來,信心的皎月顯現出來,精進的铠甲披在身上。這一系列的過程都由聞思修來完成。佛法爲調心法門,首要的工作是讓法融入心。否則心中沒有佛法,不解佛法,不修佛法,不悟佛法,不證佛法,外面的一切都如影事,聲稱宏法利生也是挂羊頭賣狗肉。只有舍棄虛浮華奢,弄奸取巧的把戲,誠實、質樸穩紮穩打的切心、切身思維修行方能真實體驗受用佛法甘露妙味。如祖師所告誡:“老實修法”,“死盡偷心”。

  最後起座時將觀察與安住修的一切善根都以清淨的發心殊勝爲方便,依靠甚深的願文作廣大回向,尤其回向佛法興盛,因爲佛在《獅子吼勝鬘經》中說一切願都可攝在護持興盛佛法的願王之中。所以回向佛法興盛功德最大。

  頌曰:放置非理作意者,伺察之輪轉不息,

  生定解如伺察量,于此種種所緣中,

  心能明確諸觀察,應入相續不間斷。

  如草一一燃火般。

  將非理作意的邪妄分別擱置,冷卻,讓伺察、安住之輪連續轉動起來,定解隨著伺察量的不斷增上,也日趨穩固,此時對種種所緣境都能在心中明觀其無常、痛苦、無我的本性。心相續中不間斷的如此觀修,其功用力如熊熊烈火將如草薪般的非理作意一一燒成灰燼。

  在這裏開示引生定解的觀察修的重要性與它的功德,所以勸請修行人要數數伺察,如輪旋轉不息,即入定時安住定解,不斷穩固,出定後時時憶念此定解,通達熟練時,自在任運無須造作的于一切時處修持四法。此時對業障所現的一切毫無介意,凡所見聞無非修法的助緣,厭離心應運強勁,迫使身心加大馬力追求解脫,此時雖在世間而常離世間諸過。可以說“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

  頌曰:我于往昔諸時中,心生非理之作意,

  寂滅分別衆相續,此位安置觀察修。

  往昔未值佛法之時,我心中恒時生起非理作意,致使流浪生死之中,難得解脫。今天我應該以觀察安住修的正見武器徹底消滅鏟除非理作意。

  有人說沒辦法觀察和安住修,雖然很想修,但是如老虎吃天無法下口,不知從何入手,怎麼辦?首先不要著急煩燥,也不要對修法起厭倦心,做什麼事都有個習慣和適應的過程,所以一步一步來,先多讀頌詞,理解含義,把法義玩味的很熟悉,象刻在心上一樣,修起來自然駕輕就熟,容易得到加持。此時再具體的觀察安住修。若書本一合,則“四大”法皆空,那思惟什麼?觀察什麼?又安住什麼?縱然學法量如海際而煩惱故我也是情理當中的事。又有一類人,在上師叁寶的加被下,略解法義,稍稍體驗到一點法味就生大我慢,如老母雞才下了一個蛋就喋喋不休的叫半天,這只是喪失功德、毀滅法財的一個惡因而已。檢驗修法的真正標准是:內觀自己的信心、出離心、大悲心,看其是否增上,貪嗔癡傲慢是否淡薄。這是華智仁波切、全知麥彭仁波切、全知法王如意寶所諄諄告誡,讓學人必銘記于心的最勝教言與叮咛。

  頌曰:設若生起疲倦時,對治伺…

《觀住輪番淨心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