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住輪番淨心法▪P16

  ..續本文上一頁都安然自在,內心保持永恒的清涼寂靜。當我們獲得同樣的證悟時,生起無量功德,內心法喜充滿,自然而然會對佛法生起強烈信心與感恩之情。欲報佛恩而發四宏誓願盡未來際弘法利生,讓佛法的光明普照世間。

  丁二、獲得止觀雙運道:

  遠離煩惱波浪故,此時無濁之意海,

  類似聖者自在境,獲得寂止叁摩地。

  心于安住寂止中,看視心性證勝觀,

  此仍叁乘所共許,亦爲最初入門道。

  顛倒妄想的風平息之後煩惱之波自然平靜下來,意海澄淨離垢,與諸聖者自在的境界相似,獲得寂止叁摩地。當安住此寂止叁摩地中之時,心自然觀照它的本性,引生證悟的勝觀智慧這是叁乘道所共同承認的修法,也是最初入門的一個方便道。

  趣向解脫涅槃的入門法很多。因爲衆生垢障習氣根機的差別,所以佛開示八萬四千修行法門,但都爲趣入解脫涅槃,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然而止觀二法卻可赅羅一切行門,而且是最直接最緊要的。一切法門宗派所開示的修法都爲達到現前此二法,最終入于止觀雙運境界,斷惑證真。漢地天臺止觀、賢首法界觀、唯識觀等。藏地宗喀巴大師的傳世之作《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也廣說止觀。不但大乘,聲聞獨覺乘的最終修法也是引生止觀雙運境界。大小各宗止觀的意義雖然深淺不同,但都必須具足止觀。猶如車的兩只輪,或鳥的兩只翅膀,缺一不可。初下手時容許有所側重,但究竟而言,若偏廢一邊就是邪的修法。經中說:“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凡夫人被五毒煩惱撓亂不安,最初需以止的修法壓伏它們,使心如秋水平靜澄清,波浪不興。然後借助正見之慧日遣除隱藏在其中的煩惱種子,如斬草除根永不複生。所以止是定的源,觀是慧的因。如經雲:“無礙清淨慧,悉從禅定生。”所以想現前禅定智慧必須修止觀。

  依以上開示的修法成就寂止,依寂止引生叁摩地,安住叁摩時觀照心性,證人無我、法無我的勝觀智慧,此時止觀雙運,寂照雙融,斷煩惱業障,證相應果位。如果成就定慧二法,那麼可任運成辦自他二利事業。

  全知麥彭仁波切說這個修法是叁乘的共道,是上乘法的基礎,所謂百丈高樓從地起,所以要紮實打基礎。從我本人來說,對全知麥彭仁波切的信心很大,對這個法的信心很強,以前把頌詞背得滾瓜爛熟,行住坐臥都能憶念思惟法義,也曾多次相似的觀察安住修。此法確實對初學者特別相應,修後效果很顯著。這並不是說我依靠此法已經徹底斷除煩惱,證得聖果,而是能在粗大煩惱生起的同時,立刻了知凡夫人的過患,馬上樹立正知正念,用這個修法觀照起貪嗔的對境,很快知道自他都是業障漏法,是支離破碎的,是痛苦無常、無我的,煩惱立即平息下來。所以對這個法,我沒有一刹那的疑惑心,依此法百分之百能生起修法的功德,若基礎打得好,那麼逐漸對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的正行也能順利修上去。這在我心中有個堅定不移的信解。我障深慧淺,心中特別明白,剛開始只能修這個法。由于幸遇大成就者的上師傳給我這個法,令我能觀察安住,所以此心甚爲安妥,無須東奔西跑求很多高深的法。每看一次都有新的收獲,每修一次都會法喜充溢。此法圓滿,可以得到聖者果位。

  丙叁(彼之必要)分叁:成爲大小乘顯密修法之共同加行、修後的功德。

  丁一(成爲大小乘顯密修法之共同加行)分叁:略說顯宗般若及如來藏光明、略說金剛乘中的幻化網時輪金剛大圓滿法、正義。

  戊一、略說顯宗般若及如來藏光明:

  何時緣起如幻化,諸法本來無生故,

  無有法我空性中,遠離一異等二邊。

  何時現見緣起諸法如幻化般的顯現,但正在顯現之時,一切都是無生的空性。在究竟時一切如幻的顯現爲無生的空性,都同時消盡于法性之中,沒有一體多體法生滅法,常斷、來去法,現前遠離一切戲論,無有任何差別的般若大空性。

  所謂:“大般若佛母,諸佛佛子生。”般若是諸佛之母,諸菩薩之正因。不但菩薩,連二乘聲聞若遠離般若,也不能得證羅漢果。《般若攝頌》雲:“誰求聲聞緣覺果,乃至法王如來果,皆依般若法忍得,離此恒時不可得。”所以《大智度論》中也說般若是四聖者之母。

  般若可分爲基般若,道般若與果般若。基般若指法界的本性,無論佛出世與否,衆生成佛與否,它都恒時保持大空離戲的本性,從來都沒有遷移變化過。道般若觀待修道而言,又因入定與出定的差別而有出定的單空修法,與入定離戲大空性的修法。究竟的果般若就是實相法身的本性。所以觀待叁種般若安立叁種智慧,即文字般若通達基的本性,觀照般若通達道的境界,實相般若入于果的法身本性。

  諸佛出世以種種譬喻言詞,廣說種種經教法理,無非使衆生理解,接受,了悟,趣入佛所證的境界。即《法華經》中所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以佛二十二年廣談般若,有的經中說,佛從成道至雙林示寂之間一直都在宣說般若。《護國請問經》中雲:“空性寂靜無生理,衆生未解故漂泊,悲尊以多百方便,及百正理令彼悟。”正因佛的法身最尊最勝,具無量恒沙功德妙用,所以文字般若及觀照般若的功德利益也就無有窮盡。聞思般若功德利益也就特別大。聖天菩薩的《中觀四百論》雲:“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叁有。”

  在此頌詞中,前兩句開示菩薩出定時的境界。此時菩薩面前山河大地內外諸法都無欺的顯現,但正在顯現時,菩薩都能了知凡所顯現都如幻化物、如眼花、如夢影、如水中月、如谷響、如乾達婆城、如陽焰。其勝義的本性都是無生的空性,所以菩薩安住在這幻化空性中時,能徹底斷除有邊的實執。此時可顯現前所未有的很多功德。所以,特別是當煩惱正在顯現時,我們應即時觑破,安住它的勝義空性。雖然顯現但如被打斷的蛇不能爲害。一切時處都安住如夢如幻的境界中積資忏障。如是久久修持斷除實有習氣,身心會特別輕松,特別自在。如是修習,向外諸法如夢如幻,尤其安住心的如夢如幻境界,如兩木互相磨擦,當生起火時,把兩塊木頭都會燒盡。此時如夢如幻的分別心所觀修也會同時寂滅,現前不可思議離戲法界大空性的般若智慧。此時徹底消除寂滅分別心所安立的一切名言實執,無取無舍,離一異、常斷、生滅、來去的一切戲論,入于不可思議的各別智慧境界。如《羅睺羅贊歎佛母經》雲:“不可言思智慧到彼岸,不生不滅如虛空體性,各別自證智慧之行境,敬禮叁世如來之佛母。”此境界是菩薩入定與佛的自證境界,在此境界中離言絕非,寂滅一切相狀,斷除一切分別,使自然智、無師智任運顯現。《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但如何就一切相離一切相、入法身佛位?只有般若能除一切顛倒夢想,消殒一切妄想作意,離一切迷亂相。要證法身、斷二障,圓滿二種資糧,成就一切功德都必須依靠般若空性。生起般若智慧的理論依據爲《大般若經》《金剛經》《心經》等經典以及《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入中論》等論典。在《入中論·日光疏》中專門引用了全知麥彭仁波切爲實修而造的《中觀甚深見之引導》的全文,當參閱。《日光疏》的本論也深廣抉擇了般若修法,教證理證確鑿可信,嚴謹治學之士也可參考一下。

  那依般若證悟的境界如何呢?

  頌曰:無二平等法界性,乃爲大乘道所證。

  無二、雙融、一味的大平等法界是大乘道不共的所證境界。

  大乘的境界中,一切互相觀待的差別生滅法的根本分別心如雲霧消融虛空般,現前大無爲法的境界。此境界沒有觀待的輪回與涅槃,輪回無須舍,涅槃不用取,安住平等一如的境界中。這是二轉*輪所側重宣說的大平等般若。它側重于宣說法界勝義大空離戲的一面。但真正的法界也並非斷滅的頑空,而是有不可思議法身光明的顯現。此大光明與大般若無二無別雙融一味,所謂“真空妙有。”空徹底空,有周遍有,二者是有機而完美的結合體。所以下面從光明的角度宣說叁轉*輪的內容。

  頌曰:殊勝光明之法界,亦爲善逝如來藏,

  了悟此性即證得,不住有寂大涅槃。

  殊勝大光明的法界,又稱善逝或在衆生時叫如來藏,若能了悟它的本性,即證得不住叁有輪回邊與寂靜涅槃邊的清淨大涅槃。

  一切衆生都具有法身光明的如來藏本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現見親證。所以佛在金剛座現前菩提時,叁歎奇哉,而說一切衆生都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去除妄想,則自然智慧光明頓然顯現,爾時迷亂分別念前的輪回與小乘寂滅涅槃都融入法性不可思議大光明的大涅槃境中。

  如是現前的大涅槃有什麼功德與特點呢?

  頌曰:此乃勝淨與大樂,大無爲之恒常法,

  本具功德之大我,無上般若波羅蜜。

  此大涅槃有四種特性:勝淨、大樂、恒常、大我。在叁轉*輪的《如來藏經》《大般涅槃經》以及彌勒菩薩的《寶性論》等中都以見清淨的名言量抉擇如來藏的光明,宣說常、樂、我、淨的涅槃四德。此處依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門》宣說此四德。

  論中說徹底遣除煩惱障與所知障稱爲勝淨。遠離漏法痛苦的本性,是本來清淨的大智慧,感受本來清淨的勝義本體稱爲大安樂。一切有爲的生滅法都息滅,現前法界智慧自相的大無爲法,它恒時不滅而安住稱爲恒常法。此大無爲法不依因緣所生,也不觀待有法的堅固大法身,寂滅一切戲論,獲得上列殊勝的自在果位,稱爲大我。此處所說的常樂我淨,完全不同于凡夫顛倒妄執的自我或神我,或耽著輪回的有漏安樂,也不是妄執諸法爲恒常的常有我及自在天的特性,更不是妄執男女有漏垢穢身爲清淨的淨。因爲他們是分別的世俗漏法,給它安立常樂我淨顯然是錯誤的,前面已以教理證明一切漏法…

《觀住輪番淨心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