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之修行次第▪P2

  ..續本文上一頁到隨遇而安。

  (二)舍離妄念:雖然身體住在寂靜處,並且也不尋求過多的生活用品等,但是如果心一直被欲望左右,那麼相續中無法生起真正的禅定境界,而且也不能做到專心入定。爲此,也必須斷除這些欲望。特別是,如果要得到上層殊勝禅定,斷除欲界貪心這一點相當關鍵。因此,必須通過思維因難成、本體不淨、果危害衆多等等來遣除對女人的貪愛之心。(作爲女修行者,對于男人也要同樣從因、本體、果叁個方面來思維,從而斷除對其貪戀。)此外,成辦今生世間八法的所有紛飛雜念要看作仇敵一樣,不管是生起多少惡心惡念,長久思維這些的過患,就要自我譴責,發自內心予以斷除。

  其二、正行修禅:禅修的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在這裏就是修菩提心,修菩提心包括修自他平等與修自他交換兩個方面。

  (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我與一切有情希望快樂、不願受苦這一點一模一樣,一門心思自我保護不顧別人實在不合情理,因此必須要修自他平等。按照“首當勤觀修,自他本平等,避苦求樂同,護他如護己”,首先修自他平等的菩提心。修行的方式必須這樣來觀修:天邊無際的一切有情沒有一個不曾做過我的父母親人,依靠龍樹菩薩所說“地土抟成棗核丸,其量不及爲母數”等教證及理證來斷定一切衆生都是自己的親屬。從此之後,當我擁有快樂時,但願一切衆生都能擁有我這樣的快樂和快樂之因。誠心誠意來修。再者,當我萌生痛苦時,但願一切有情遠離所有這樣的痛苦與苦因。發自肺腑來修。

  當時觀想可能會産生這樣的障礙:要遣除我的痛苦而不希望遣除別人的痛苦,遣除他人的痛苦我做不到。當萌生這種聲聞小乘的心態時,要按照《入行論》中所說“後苦不害今,何故汝防護”(來遮破)。意思是說:自己爲了明天以後健康無病、吃飯穿衣等等的辛勤爲什麼要付出呢,因爲我刹那滅亡以後就變成了他體的緣故。如果由無明習氣所牽認爲明天以後的人也是我,那是錯誤的,誠如《入行論》中說:“若謂當受苦,此誠邪思維,亡者他體故,生者亦複然。”比如,愚人們認爲,這條河流去年沖走了我的衣服,明天我要渡過這條河。實際上,去年沖走衣服的水也是其他的水,明天要渡過的河也是其他的河。同樣的道理,過去的心不是我,未來的心也不是我而是他體。

  如果有人說:“未來的心盡管不是現在的我,然而卻是我的心相續,要以這顆心來成辦自利。”

  那麼就要以“其他衆生盡管不是我,卻是我的衆生”這樣的心態來行持他利。

  假設有人認爲:按照俗話所說“個人頭上的雪要自己抖掉”,自己只有竭盡全力搞自己的利益,相互之間一者來成辦另一者的利益實在無能爲力。

  這一點要以《入行論》中所說的“足苦非手苦,何故手護足”(來遮破)。意思是說,腳上紮入刺爲何也要用手來取出,同樣,眼裏入塵土用手除去、子孫的事由父母辦、進餐要用手等等這些也都必須由自己來做自己的事,這種論調未免太過分。總而言之,如果彼此之間,一者不能做另一者的事,自己必須成辦自己的利益,那實在很難以實現。因此,已經認識到這一道理,就該在實際行動中利益衆生。

  (二)修自他交換菩提心:也就是要按照《入行論》中所說“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把自己的快樂施舍給衆生,將衆生的痛苦自己來承受。自他交換菩提心的所緣也就是“易位卑等高,移自換爲他,以無疑慮心,修妒競勝慢”的意義。意思是說,把仇人放在不如自己的位置上,把自己放在高于敵人或他人的位置上,就讓那低叁下四的仇人來對高高在上的自己心懷嫉妒,如此觀修完畢時心想:即便觀想自己高、別人低,對方對自己嫉妒尚且也會産生這樣的痛苦,那麼對別人嫉妒豈有此理?如此一來,嫉妒心自會消滅。同樣,觀待與自己平起平坐的人來修競爭心,把自己放在與我平起平坐的仇人位置上,把那個仇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觀想那個仇人從方方面面對自己競爭。如此修行完畢時心想:把自己觀成仇人以後,觀修別人加害、起競爭心尚且也會産生這樣的痛苦,那麼陷害別人、與別人競爭豈有此理?如此觀想以後競爭心自會消除。再者,修我慢也是把我放在較自己低的位置上,將比我低的那個人放在自己的位置,讓那個高高在上的對方以種姓功德等方面在低下的自己面前擺出一副傲慢相。當觀修完畢時,心想:觀想別人在我面前傲慢尚且也會産生這樣的痛苦,那麼自己在別人面前趾高氣揚豈有此理?由此自然會去除傲慢心。關于以上的詳細內容,要依照《入行論》中所說來實地修行。如果這樣來修實在做不到,而想簡略觀修,那麼就觀修《寶鬘論》中所說“願罪成熟我,我樂予衆生。縱有一含識,未得解脫間,我雖得佛果,誓願住叁有。如是所說福,設若具形色,盡恒河沙數,世界不能容。彼是世尊說,理由此亦明,有情界無量,利彼亦複然”和《入行論》中所說“衆生諸苦痛,願悉報吾身!願因菩薩德,衆生享安樂”,並且口裏也念誦。

  以上自他交換的修法,我是依據文殊薩迦班智達的言教撰寫的,盡管所有注釋中與此修法稍有不同,但根據自己的心態隨意而修吧。

  第六、智慧度,包括認清智慧的本體與悟入對境無我兩個方面。

  其一、認清智慧的本體:入定時認知萬法爲空性,後得時了知萬法如幻如夢無實有,這就是智慧的本體。

  第二、悟入對境無我分爲修人無我與修法無我。

  (一)修人無我:觀察一切愚癡造業者和受報者神我、補特伽羅或士夫或有情等設施處與身語意是一體還是他體?是無情的一法還是心識的一法?是常有的一法還是無常的一法?諸如此類,通過衆多理證加以觀察分析,就會斷定:衆生由于迷惑心的牽引,原本無我而執爲我,原本無他而執爲他,除此之外真實本面成立的我或有情一絲一毫也不存在。

  (二)修法無我:就是修四種念住。

  一是身念住:這般現有輪涅所涵蓋的萬法,也只是呈現在自己的心中,以心假立的,除此之外絲毫也不存在,當然心本身也依賴于身體,成爲身體的主宰,因此要對身體進行觀察,審察一下所謂的身體與這些分支組合到底是一體還是他體?或者身體一開始從何而來,中間現住何處,最終去往何處等等?在身體無有自性的意義中入定,如果再度對身體産生耽著,就通過觀修自他的身體爲不淨、如幻等來斷除對身體的迷戀。

  二是受念住:這些苦受樂受是愛、取等一切煩惱的根本,因此觀察它與心是一體還是他體等等,修行受無自性的意義,並且觀修其余所有受都是痛苦而無實質等。

  叁是心念住:六識聚所包括的心識種類相續顯現前後、好壞等多種多樣,觀察這些是一體還是他體?觀察顯現歡喜不歡喜、誠信不信、法非法、苦樂貪嗔等等這些心態是一體還是他體等。如果是一體,那麼再觀察一顆心中爲什麼會顯現出喜憂貪嗔等多種心態呢?如果認爲這些時候是由外緣導致的,那麼再考慮小小的外緣也不曾轉變及沒有遇到任何對境的心本體到底是怎樣的?本體是存在的一法還是不存在的一法?是常有的一法還是無常的一法?諸如此類叁番五次加以觀察,最後將心抉擇爲無基離根。

  四是法念住:上面身受心以外的想、行、無爲法所包含的一切法,也是由因緣緣起而生的,因而抉擇爲無有真實自性、遠離一切戲論之邊的空性,進而以世俗如夢如幻的境界學修斷除七貪的如海行爲。認識到勝義中萬法自性絲毫也不成立,對何法也不耽著而實修。

  願除苦良藥,一切安樂源,

  教法伴利敬,長久住世間!

  此修法乃阿哦沙波(即華智仁波切)言。善哉!吉祥!

  2006年9月23日譯畢

  

《《入行論》之修行次第》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啓動愛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