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僧問杭州龍華寺真覺靈照禅師曰:「還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名言,點凡成聖,請師一點!」
(識起迷情於至理名言,希望禅師能說一句而使其悟入。)
禅師曰:「還知齊雲點金成鐵麽?」
(師不言點鐵成金,在我弘化處僅言點金成鐵,師欲破其分別法執。齊雲者師弘化之山名也。)
僧曰:「點金成鐵未之前聞,至理一言敢希垂示。」
(師已點出其習氣,猶不明悟,尚在鐵金、金鐵中分別妄想執著,素非良馬!)
師曰:「句下不薦,後悔難追!」
(至理一言已示,汝尚不知薦引,奈何!)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現在講開悟行者首要去分別心,求平等性智,我們常在現實人生中,看到什麽就執著什麽,未悟者常要對一切法無所住,悟入者更要知道真如本不住一法。真如是我們的體性,它本自不黏、無住,不會執著一切相,就像一面鏡子,鏡子僅會照境,不會住一切法相。就把真如當做一個心鏡,心鏡就像鏡子一樣,有什麽相來的時候,它就照出什麽相,譬如說一個人現在你的心中,它就現那個樣子, 是照後能不住境起分別而已。
那什麽叫「住」?所謂住就是你對人、事、物照後加以主觀的意念,譬如你說這個人像畫得不好,因爲沒有畫眼睛,爲什麽人像一定要畫眼睛呢?這是你住相,你看進去了!如果你不看進去,人就是人,我管你啥!或者面對人時,心起這個人長得太矮、太高、太帥、太美,...,起了這種心都是你主觀意念的反應,這就叫做「住法」,此與真如佛性所具有的 照後能以空體面對一切境,無住、無黏、不生滅的功能,是不一樣的。
「照」是鏡子的本來功能,心鏡照了以後産生心意念(第二念),就會産生沒完沒了的念頭,那是我們內心的習氣毛病,如果能夠照一切境而不執一切法的話,你就是解脫了。照的境當然是有好、有壞、有善、有惡、有喜歡、有厭惡等等的境界都有,好的你當然心很平靜,沒有挂礙;壞的你就産生害怕、厭惡、逃避的心都起來了,這就是凡夫的境界。執著好的境是不對,執著壞的執境也是不對,因爲都是住在法位上生心。聖人者就是什麽事情都能看得開,根本就沒有一切相的分別。
爲什麽凡夫看不開呢?因爲還有習氣、心病,還有好、壞之分別心,喜歡什麽,當然就認爲是好的!討厭什麽,當然就認爲是壞的!有好、壞的心産生就是「住法」,那就無法解脫。所以你修證到對境不起分別心的話,本體空相就會現起,佛性就會顯露出來。學習沒分別心是修不住法的第一個階段,也是修空觀目標的手段之一。
先修沒有分別心,再來才能講平等性智,碰到一件事,不要一下子說這個好、這個壞的,起分別心,如果起了這種心的話,你就沒有辦法悟到平等性智,沒有證到平等性智的行者,心一定還有什麽病,這不是心髒病的病,而是心病,是我們的習氣、毛病,這個習氣還有時,給你好的,你就執著,給你壞的,你就厭惡,好壞是你心的分別,本來一切境沒有所謂的善惡、合不合理,若能無此等好壞念頭的話,慢慢的就沒有分別心了。剛開始修行的人會分別人、分別事、分別物,若在過程中,善、惡、好、壞、美、醜都能去掉的話,你就證得沒有分別心,也就是得到平等性智了!
什麽叫「平等」?不管好的、壞的都是一樣,善、惡一樣,順、逆一樣,憂、喜一樣,苦、樂一樣,這就是平等性。修行的人對身心的一切狀況,心裏也許會執著色身、心裏的善惡,故要學習去分別心,得平等法。「平等性智」就是你不喜歡執著好的,也不討厭不好的,心裏面對好的事情不生喜歡,對於憂愁的事情也不會憂愁,所以好壞對你來講,好像都一樣。要這樣修呀!
我們一般人都喜歡好的,我學佛、拜佛就要求家裏平安、先生事業都能夠如意、升官發財,小孩能夠考上大學,...,這些概念會造成我們的執著,這樣就沒辦法修解脫道。
學佛跟信神教是不一樣,神教就是你拜他、供養他,那他就會保護你,使你發財或中六和彩,..,給你什麽好處。而我們學佛法是要求解脫,跟信神教者是不一樣的。如果說你拜觀世音菩薩,要求觀世音菩薩給你什麽的話,那跟神教並沒有兩樣。當然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你有所求、一直祈求他,他也會滿你的願。但是如果你從頭到尾都是這樣在求什麽的話,你就沒有辦法證得解脫,因你依賴性太重了。因你喜歡好的,喜歡順的、有利的,不喜歡壞的、逆境,這樣的話你的分別心就是很強,那怎麽證到解脫?
這段公案是去分別心,求平等性智,我們在現實人生中所看到的,所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最好不要去用心,不要用心去對那個境,所以對境可以知,但不要用心,如果不知的話,就跟木頭一樣,譬如說我可以聽你講這句話,假設是罵我的話,我聽是聽了,不會生氣,不執著,等於是說分別的覺知是有,但是我沒有習氣相應,能這樣的話,第一階段成就了去分別心、求平等性。以禅宗來講的話,第一階段修到去分別心,就是說把心控製得死死,怎麽死死的呢?就是要悟空,修行第一個階段就是要入空。
「入空」講起來容易,但是要做到很難,如果真能做到的話,你就有解脫的定力,也就是世間的一切善惡、順逆境界都無所謂、不在意,我們今生能證到有馀涅槃是很不錯,就是說你內心還有煩惱的種子還沒滅,如果滅的話就成佛了。我們煩惱種子是有,但是起現行時,不會挂礙,我們常講 我沒事,不挂礙任何事,但偏偏你對某件事挂礙著,公司的事情,或是家裏小孩的事、另一半的事,..,表面上很清淨,沒有挂礙,但是在打坐較清淨時,還是冒出來了,這表示你還是有挂礙,爲什麽?因爲我們心有煩惱的種子,理智力比較強的時候,對內心起的念頭還是可以控製,但是不執著,爲什麽會起這個念呢?因爲你潛在的阿賴耶識還在執著它,阿賴耶識才是我們輪回的種子,不是我們腦筋裏面很清楚的時候,說我不在乎、不挂礙,但當念頭起的時候,你就被念頭控製,一直執著所挂礙的事物。在現象界生活起居的人事物中,我們都要學習平等,不要起分別心。
要學習解脫,第一個要素就是世間所看到的一切事,不要去強分別,這樣才有辦法來練你的心對一切境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但不加以喜怒、哀樂的心來分別。
2.釋題
本公案標題是「點成金鐵」,「金」是我們所喜歡的,「鐵」價值比較差,一般人都希望把鐵變成金,把不好的變成好的,化腐朽爲神奇,這是一般人的執著!但金與鐵之間哪個比較好?金較好,是因金較稀少,其實其功用也沒鐵來得有用,只是因稀少美觀,才被用來當有價值的物質,金鐵在本質上並無分別才是。
正的佛法是講解脫道的,沒有證到解脫,就是沒有入門,所以我們說「點成金鐵」,一個人是要把鐵點成金,是心裏面有所執著。師父卻不依他的理念,師父他偏偏要把金點成鐵,爲什麽師父一定要把好的變成不好的呢?師父是要破他的分別執著。其實,金跟鐵本來都是金屬,爲什麽會說金很有價值呢?都是人們製定出來的,因爲金比較少,所以物以稀爲貴,金又會發亮,你覺得發亮很好,如寶石、 石的光可以反射,反射力量不夠的,就不好,那是我們的分別心在作祟。
鐵跟金之間似一個有價值、一個價值較差,也等於說我們把鐵看成不好的,或者是在現實人生境界,逆境當不好,所以要把它轉成好的、轉成善境界,有這種心的話,就代表我們的心還有挂礙。譬如說我們身體有病,病就病了,看醫生、去治療,但是心要坦蕩蕩的,看病歸看病,不要一直說:「唉!病趕快好呀!」病要好,要有善業來轉才會好,所以只要該做的都做了,心裏坦蕩蕩,不要去執著善境、逆境或病不病的,這樣的話,也可以在逆境之間學習自在、解脫。我常說要學得解脫,一定要在逆境上學,如家境不如意、事業不如意、身體有病、..,等等境界去磨練,沒有磨練就成不了金,成不了解脫之見。
如果聽聽說法就懂了,此種懂有什麽用?做不到呀!如果你不必去聽,但是你知道怎麽去做,在逆境裏面的心,好像跟在順境一樣那麽坦然,那就做到了解脫。所以佛法是在世間覺,世間本來苦痛一大堆的,在世間裏面求得覺悟、求得解脫,如果離開了世間,你說你能證到解脫道,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沒有這種認知的話,認爲打坐可以入定,一能入定就不得了了,其實這跟解脫沒直接關系,你在禅定之間有定力,但是一出定就沒有現實的解脫力了。像世間禅一入定可以好幾年,甚至好幾百、千年,如現在大陸某地還有在定中的行者,他的頭發長得穿過叁百年的樹幹,可見他入定幾十年了!此等世間行者,定力是有,但是一出定來,心對一切世間法是不是看得開?不見得,所以這是世間禅不究竟的地方。
我們學佛法在求「世間覺」,那一定要入定嗎?不一定!就是在待人接物及起居生活之間去磨練,磨練對一切境都不執著的話,真如的體性就現起了,可以應對任何境,但不被那個境所粘,要練到這個功夫的話,你就能解脫了!
其實諸物在本體都是一樣,菩提樹跟苦練樹的葉子在本體裏面跟諸佛菩薩都是一樣的,以男女來講,只是你的業力出生爲男,另一個業力出生爲女,其實他們的本體都是一樣的,本體來自於一樣空無的體性,業的感召才出生爲男或女,出生爲這一類或另一類,世間的所有事物都一樣,無情衆生也有很多種類,但本體上都一樣,所以本體本無別,你一直在這裏分別的話,那你不是執著嗎?
學佛法就是要超越現象界裏面的分別,看到這個能體悟是空無呀!那你就超越了,當然你要證到空無,就要去掉內心的善惡、美醜的執著心,貪、 、癡、慢、疑種種毛病要斷,能證到空無的心,回到本體,業力再來牽扯的時候,你還會去受生嗎?業抓不到你!若沒證得解脫神通也沒有用,神通 不過業力的。目犍連尊者是世尊十大弟…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3· 點成金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