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3· 點成金鐵▪P2

  ..續本文上一頁子中神通第一的,但還是受業力所報而死的。神通度化衆生並不好,會誤讓衆生學習神通,而忽略證得解脫。如果你學會了五通,但做不到漏盡通的話,那是白來人間一趟,你可以沒有其他的五神通,但今生漏盡通一定要證到。

  漏盡通的修證,是要學習進入空無的體性中。空無的體 我常劃一個圓圈來比喻,這是代表圓融,沒有枝枝節節的業可以給人家抓住,有枝節的話,隨便一個業來就可抓住你了,現在你練得那麽圓融,又是空,又是無,又是無住,...,所以業抓不到你,怨親債主來也抓不住你,所以開悟者第一階段要學習的,就是不管內心的好壞,都能不去執著。

  3.語體文解

  僧問杭州龍華寺真覺靈照禅師說:「還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名言,點凡成聖,請師一點!」「還丹」就是古時候練丹術所生産的物質,可用來生産某些特定的金屬。依現在的科學來看,煉丹是沒什麽了不起,這個會還原,那個會氧化,或怎麽樣的,在化學或生化學裏,都有很好的成就了;但在古代,科學不發達,就有術士能做煉丹的工作,把金銀、銅鐵什麽的,可以讓它們分離出來,然後做成丹丸。還丹一粒,以現在科學來講,是一化學物質,如催化劑等加進去的話,就可以把鐵質分離,金質留存,如果鐵礦內還有含其他金屬,現在是可以加入某些化學物質,讓鐵歸鐵、金歸金地分離出來,這就是「點鐵成金」,在古代就有此技術了。

  此僧是修行人,當然意不在金鐵,「還丹一粒,點鐵成金。」只是一句引言;其真正意義還是在「至理名言,點凡成聖」。僧問禅師能否給一句至理的名言,把參學的凡夫轉變成聖人。如果禅師能把至高無上的道理,用一句話來講得清清楚楚,就能使一個凡夫馬上悟道,由凡夫變成聖人了。

  所以此參問者犯了幾個毛病,在鐵跟金之間執著,在凡跟聖之間分別、執著。禅宗古僧大德嘗言:「把斷要津,不通凡聖。」能去凡入聖,已是有大魄力,能不通凡聖,更要有很大的魄力,就是說在開悟的行者,在緊要關卡時把守住,不要落於凡夫地,也不要住在聖境裏。做聖人不是很好嗎?真正的大聖人是什麽?是凡聖兩個一體,這是大乘裏所講的圓融。剛剛講的「悟空」,是修行的第一階段,「圓融」是修行的第二階段。悟空是執空,還有一個執著,如果不執著、空了,入空再回有的話,要「空有不二」才是圓融。「有」就是體性可以知一切法,但是面對那個境,不去執著它,這是有「空」的境界,但也有「有」的體悟,這樣才是「空有不二」的圓融境界。亦即是以空的體去面對不空的境界,而能沒起分別心,這是佛法最圓融的境界。

  不通凡聖,不落於凡,不住於聖,現在我們這位大德他喜歡金、喜歡聖,所以執著就在這裏 「金與聖」。我們按語說:識起迷情於至理名言,希望禅師能說一句而使其悟入。

  靈照禅師說:「還知齊雲點金成鐵麽?」「齊雲」就是靈照禅師弘法的地方,你要「至理名言」,好做「點凡成聖」的事,但禅師卻說點鐵成金事我不會,但我卻常做點金成鐵的勾當。因此,禅師說你知不知道「齊雲」這裏,點金爲鐵的法倒有,卻不去談點鐵成金事。禅師爲什麽要這樣講呢?是要破掉此僧對金、鐵之間的差別相,不好的要變好的,如果你真開悟的話,當下就有佛性了,就能有「無分別」的體知,但是一悟到佛性,習氣毛病卻還沒有斷盡,故也成不了佛,若不舍一切法,是會迷失掉的,像世間禅者一樣的認知,這叫做「悟後迷」!

  有人問:悟了,怎麽還會迷呢?因爲內心不清淨,但自己不知要斷此不淨之心意念,而專搞些怪力亂神事,故悟後迷的一大堆。悟後,就是要去把我們內心不清淨的要去清淨,他沒有去做這個功夫,沒有去做「倒垃圾」的工作,所以悟了以後卻迷失,迷失在貪、 、癡、慢、疑裏,尤其大部份迷失在貪上面,貪世間的種種名利。所以悟的人要舍得到不能再舍,不好也好,好也好,要破世間的一切相,才能有成就。

  修佛法難嗎?也不難!我常常講的,好的境界要舍,不好的境界也要舍;世間的一切榮華富貴要舍,世間的一切不如意的事也要舍,舍到不能再舍的時候,那內心的不清淨也會變得清淨了。內心清淨了,也不執著了,這樣的話怎麽不悟道呢?

  開悟以後,能不能悟道?「入道」與「見道、悟道」是兩回事。行者開悟時是入道之當口,而悟道是見道。入道而見不了道,就是悟後迷,會卡死在半路上。以證到初地菩薩地者來講,就是已入歡喜地,可說是入道了。開悟的行者是進「入道位」了,但還沒有見道,見道即要能見自心、能控製自心,也就是要到第四地 慧地才能見道。

  入道不如講「見心」,這個心有「真心」、「妄心」兩個層次。爲什麽說你還有另個心呢?因爲一個真覺的心能覺妄執的心,故說有兩個心,這是入道位行者的狀況。此時行者的心還不清淨,所以才能覺有兩個心,如果心清淨就是空體現, 是有個覺知心,那還會有妄心呢?故行者最後僅現一真覺的心,所以見道不修道就會迷在半路上,妄執世間一切法,誰對誰錯,虛論佛法,如此不能脫黏,以妄心爲自心,越走越遠,也就是悟後迷。

  從初地歡喜地起,入二地是離垢地。開悟後是歡喜地行者,再來就是要遠離內心不清淨的汙垢,一定要慢慢把它去除掉,所以心要清淨,能清淨是離垢地。心不淨去除後,心就會發光;所以離垢後,也就是菩薩第叁地明地(發光地),心會發光跟世間禅一樣,世間禅有的修得也會發光,金光、紅光、百寶光、...,但會發光沒什麽了不起,爲什麽?因爲那是叁地菩薩而已,叁地菩薩還在世間位,到四地菩薩 慧地也是世間位,等於是世間禅定中的色界天禅定。

  行者若能修佛禅、解脫道,心除會發光外,慢慢地你就有智慧,這種智慧像什麽呢?像火焰一樣能壞一切的煩惱,所以四地菩薩稱爲焰慧地,焰慧地是來自於外境無黏,內心清淨,那就要有智慧才做得到,有智慧能做什麽?在燒掉我們內外在心的煩惱,像火燒的智慧一樣,是 慧地菩薩。

  再來是什麽地?在四地的時候是見道位,有智慧燒掉煩惱,其實這個智慧是什麽?是來自於「空」!我們說:修空有兩個層次要去做,第一階段我知道這法本來是不真實的,但是我內心還是會執著好的、喜歡好的,壞的我不喜歡,這種心態還有,但你做不到無住,所以這時候就要用心念來超越它,心念來自於你所學的佛法,或者所念的經文,如果超越這個的話,即能觀一切相都是空。

  第二階段是回凡、回有相,但不執著,所以真正做到這的話,是得第二階段圓融的修證,能現有相而不執,這就是佛的境界、菩薩的境界。

  回到本文,靈照禅師說:「還知齊雲點金成鐵嗎?」「齊雲」剛剛已經講過了,是靈照禅師弘法的道場,師不言點鐵成金,爲何言點金成鐵?主要是在破參問者的分別心,他認爲鐵不好,凡夫不好。其實,證悟的人根本不會在意你要升天或要往西方極樂世界,因爲他沒有這個觀念,出生爲人也很不錯,但這個人是看得開一切事情,所有世間的一切相都看得開,既然看得開的話,就不會在意要進入涅槃,要進入那個空無的境界,就是在世間有相之間也活得很好,過得很舒服,這才真正的解脫。

  不要說:現在我在打坐,不要來吵我。那你打什麽坐?你說:在人世間很吵雜,要到深山修行。那修什麽行?沒有人來吵你,修什麽?就是因爲我要修行,所以要走入人群。我們看很多大道場,其弟子在第一階段入門,就是派到第一線去磨練、修行,有的人不知道這個道理,心裏會嘀咕:派我去賣東西,或是派我去跟那些有信教、沒信教的人磨菇,還要聽一大堆好的、壞的 話。要去面對這些來修行,其實這有很大的好處,面對這些人時,能自在才是心已調伏。

  對著境界去修行,你到底有什麽心態?這個家夥這邊看看、那邊摸摸,到底他買或是不買呢?心煩不煩,你有沒有起不耐煩的心?起的時候能夠馬上警覺,告訴自己不要不耐煩,那你的習氣才會慢慢轉過來;你到深山裏面去,野花、野草、小鳥也不會吵你,心情好的時候,沒有挂礙,鳥叫聲很好聽呀!如果剛好來了一封信說山下家裏怎麽樣,心不清淨又起煩惱的時候,鳥叫聲聽了也會覺得很煩,所以心對境到底煩不煩要你自己來決定。

  你如果沒有分別心的話,聖也好,凡也好,金、銀、銅、鐵看起來都一樣。看得開的話,鑽石跟石頭還不是一樣,石頭凹凹凸凸又沒光澤,鑽石有光澤,你當然是喜歡鑽石。不講和石頭比,就以5克拉跟10克拉的鑽石比較,你還是會喜歡10克拉的鑽石,這是我們對著這個境的執著。

  如果你看得開的話,所有世間的一切相,鑽石也好、石頭也好都是一樣。真正修行的人不要去帶一大堆的東西在身上,這邊是鑽石,那邊是瑪瑙,..,你執著這些有相的話,你的價值觀還有很多好的、壞的分別,就是分別心還有。你說要求得解脫,就要把一切看成一樣,沒有高貴、沒有卑賤,金、鐵本來是一樣,這樣你才能慢慢能對世間的一切相,不會偏於好的、貴重的執著上。如果有一天鬧饑荒的時候,你用鑽石跟人家換一顆饅頭,人家可還不願跟你換,你看那時鑽石到底還有什麽價值?

  我們內心要求得解脫,要先對世間一切好、壞的事情慢慢調至平等,不要有那麽大的差別相,要你一下子改變成沒差別相,那是不可能的;沒有差別是回到空的體性,是有點聖人的味道了。

  佛性間有一個根本智,有一個後得智。根本智就是如來體性,開悟行者開悟時,也就是打開本來,此時根本智就會現起,照道理講,就有自性清淨的能力,應會起神變。但初開悟者爲什麽他起不了靈通神變,爲什麽他不會像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一樣的能有千萬億化身呢?因爲根本智還被微習汙迷而不清淨,菩提智慧是有,但習氣毛病還很多,所以要把習氣毛病斷盡,根本智才能夠完全顯現出來,根本智才真的發揮出來,根本智是從那裏…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3· 點成金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