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中神通第一的,但还是受业力所报而死的。神通度化众生并不好,会误让众生学习神通,而忽略证得解脱。如果你学会了五通,但做不到漏尽通的话,那是白来人间一趟,你可以没有其他的五神通,但今生漏尽通一定要证到。
漏尽通的修证,是要学习进入空无的体性中。空无的体 我常划一个圆圈来比喻,这是代表圆融,没有枝枝节节的业可以给人家抓住,有枝节的话,随便一个业来就可抓住你了,现在你练得那麽圆融,又是空,又是无,又是无住,...,所以业抓不到你,怨亲债主来也抓不住你,所以开悟者第一阶段要学习的,就是不管内心的好坏,都能不去执着。
3.语体文解
僧问杭州龙华寺真觉灵照禅师说:「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名言,点凡成圣,请师一点!」「还丹」就是古时候练丹术所生产的物质,可用来生产某些特定的金属。依现在的科学来看,炼丹是没什麽了不起,这个会还原,那个会氧化,或怎麽样的,在化学或生化学里,都有很好的成就了;但在古代,科学不发达,就有术士能做炼丹的工作,把金银、铜铁什麽的,可以让它们分离出来,然後做成丹丸。还丹一粒,以现在科学来讲,是一化学物质,如催化剂等加进去的话,就可以把铁质分离,金质留存,如果铁矿内还有含其他金属,现在是可以加入某些化学物质,让铁归铁、金归金地分离出来,这就是「点铁成金」,在古代就有此技术了。
此僧是修行人,当然意不在金铁,「还丹一粒,点铁成金。」只是一句引言;其真正意义还是在「至理名言,点凡成圣」。僧问禅师能否给一句至理的名言,把参学的凡夫转变成圣人。如果禅师能把至高无上的道理,用一句话来讲得清清楚楚,就能使一个凡夫马上悟道,由凡夫变成圣人了。
所以此参问者犯了几个毛病,在铁跟金之间执着,在凡跟圣之间分别、执着。禅宗古僧大德尝言:「把断要津,不通凡圣。」能去凡入圣,已是有大魄力,能不通凡圣,更要有很大的魄力,就是说在开悟的行者,在紧要关卡时把守住,不要落於凡夫地,也不要住在圣境里。做圣人不是很好吗?真正的大圣人是什麽?是凡圣两个一体,这是大乘里所讲的圆融。刚刚讲的「悟空」,是修行的第一阶段,「圆融」是修行的第二阶段。悟空是执空,还有一个执着,如果不执着、空了,入空再回有的话,要「空有不二」才是圆融。「有」就是体性可以知一切法,但是面对那个境,不去执着它,这是有「空」的境界,但也有「有」的体悟,这样才是「空有不二」的圆融境界。亦即是以空的体去面对不空的境界,而能没起分别心,这是佛法最圆融的境界。
不通凡圣,不落於凡,不住於圣,现在我们这位大德他喜欢金、喜欢圣,所以执着就在这里 「金与圣」。我们按语说:识起迷情於至理名言,希望禅师能说一句而使其悟入。
灵照禅师说:「还知齐云点金成铁麽?」「齐云」就是灵照禅师弘法的地方,你要「至理名言」,好做「点凡成圣」的事,但禅师却说点铁成金事我不会,但我却常做点金成铁的勾当。因此,禅师说你知不知道「齐云」这里,点金为铁的法倒有,却不去谈点铁成金事。禅师为什麽要这样讲呢?是要破掉此僧对金、铁之间的差别相,不好的要变好的,如果你真开悟的话,当下就有佛性了,就能有「无分别」的体知,但是一悟到佛性,习气毛病却还没有断尽,故也成不了佛,若不舍一切法,是会迷失掉的,像世间禅者一样的认知,这叫做「悟後迷」!
有人问:悟了,怎麽还会迷呢?因为内心不清净,但自己不知要断此不净之心意念,而专搞些怪力乱神事,故悟後迷的一大堆。悟後,就是要去把我们内心不清净的要去清净,他没有去做这个功夫,没有去做「倒垃圾」的工作,所以悟了以後却迷失,迷失在贪、 、痴、慢、疑里,尤其大部份迷失在贪上面,贪世间的种种名利。所以悟的人要舍得到不能再舍,不好也好,好也好,要破世间的一切相,才能有成就。
修佛法难吗?也不难!我常常讲的,好的境界要舍,不好的境界也要舍;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要舍,世间的一切不如意的事也要舍,舍到不能再舍的时候,那内心的不清净也会变得清净了。内心清净了,也不执着了,这样的话怎麽不悟道呢?
开悟以後,能不能悟道?「入道」与「见道、悟道」是两回事。行者开悟时是入道之当口,而悟道是见道。入道而见不了道,就是悟後迷,会卡死在半路上。以证到初地菩萨地者来讲,就是已入欢喜地,可说是入道了。开悟的行者是进「入道位」了,但还没有见道,见道即要能见自心、能控制自心,也就是要到第四地 慧地才能见道。
入道不如讲「见心」,这个心有「真心」、「妄心」两个层次。为什麽说你还有另个心呢?因为一个真觉的心能觉妄执的心,故说有两个心,这是入道位行者的状况。此时行者的心还不清净,所以才能觉有两个心,如果心清净就是空体现, 是有个觉知心,那还会有妄心呢?故行者最後仅现一真觉的心,所以见道不修道就会迷在半路上,妄执世间一切法,谁对谁错,虚论佛法,如此不能脱黏,以妄心为自心,越走越远,也就是悟後迷。
从初地欢喜地起,入二地是离垢地。开悟後是欢喜地行者,再来就是要远离内心不清净的污垢,一定要慢慢把它去除掉,所以心要清净,能清净是离垢地。心不净去除後,心就会发光;所以离垢後,也就是菩萨第叁地明地(发光地),心会发光跟世间禅一样,世间禅有的修得也会发光,金光、红光、百宝光、...,但会发光没什麽了不起,为什麽?因为那是叁地菩萨而已,叁地菩萨还在世间位,到四地菩萨 慧地也是世间位,等於是世间禅定中的色界天禅定。
行者若能修佛禅、解脱道,心除会发光外,慢慢地你就有智慧,这种智慧像什麽呢?像火焰一样能坏一切的烦恼,所以四地菩萨称为焰慧地,焰慧地是来自於外境无黏,内心清净,那就要有智慧才做得到,有智慧能做什麽?在烧掉我们内外在心的烦恼,像火烧的智慧一样,是 慧地菩萨。
再来是什麽地?在四地的时候是见道位,有智慧烧掉烦恼,其实这个智慧是什麽?是来自於「空」!我们说:修空有两个层次要去做,第一阶段我知道这法本来是不真实的,但是我内心还是会执着好的、喜欢好的,坏的我不喜欢,这种心态还有,但你做不到无住,所以这时候就要用心念来超越它,心念来自於你所学的佛法,或者所念的经文,如果超越这个的话,即能观一切相都是空。
第二阶段是回凡、回有相,但不执着,所以真正做到这的话,是得第二阶段圆融的修证,能现有相而不执,这就是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
回到本文,灵照禅师说:「还知齐云点金成铁吗?」「齐云」刚刚已经讲过了,是灵照禅师弘法的道场,师不言点铁成金,为何言点金成铁?主要是在破参问者的分别心,他认为铁不好,凡夫不好。其实,证悟的人根本不会在意你要升天或要往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他没有这个观念,出生为人也很不错,但这个人是看得开一切事情,所有世间的一切相都看得开,既然看得开的话,就不会在意要进入涅槃,要进入那个空无的境界,就是在世间有相之间也活得很好,过得很舒服,这才真正的解脱。
不要说:现在我在打坐,不要来吵我。那你打什麽坐?你说:在人世间很吵杂,要到深山修行。那修什麽行?没有人来吵你,修什麽?就是因为我要修行,所以要走入人群。我们看很多大道场,其弟子在第一阶段入门,就是派到第一线去磨练、修行,有的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心里会嘀咕:派我去卖东西,或是派我去跟那些有信教、没信教的人磨菇,还要听一大堆好的、坏的 话。要去面对这些来修行,其实这有很大的好处,面对这些人时,能自在才是心已调伏。
对着境界去修行,你到底有什麽心态?这个家伙这边看看、那边摸摸,到底他买或是不买呢?心烦不烦,你有没有起不耐烦的心?起的时候能够马上警觉,告诉自己不要不耐烦,那你的习气才会慢慢转过来;你到深山里面去,野花、野草、小鸟也不会吵你,心情好的时候,没有挂碍,鸟叫声很好听呀!如果刚好来了一封信说山下家里怎麽样,心不清净又起烦恼的时候,鸟叫声听了也会觉得很烦,所以心对境到底烦不烦要你自己来决定。
你如果没有分别心的话,圣也好,凡也好,金、银、铜、铁看起来都一样。看得开的话,钻石跟石头还不是一样,石头凹凹凸凸又没光泽,钻石有光泽,你当然是喜欢钻石。不讲和石头比,就以5克拉跟10克拉的钻石比较,你还是会喜欢10克拉的钻石,这是我们对着这个境的执着。
如果你看得开的话,所有世间的一切相,钻石也好、石头也好都是一样。真正修行的人不要去带一大堆的东西在身上,这边是钻石,那边是玛瑙,..,你执着这些有相的话,你的价值观还有很多好的、坏的分别,就是分别心还有。你说要求得解脱,就要把一切看成一样,没有高贵、没有卑贱,金、铁本来是一样,这样你才能慢慢能对世间的一切相,不会偏於好的、贵重的执着上。如果有一天闹饥荒的时候,你用钻石跟人家换一颗馒头,人家可还不愿跟你换,你看那时钻石到底还有什麽价值?
我们内心要求得解脱,要先对世间一切好、坏的事情慢慢调至平等,不要有那麽大的差别相,要你一下子改变成没差别相,那是不可能的;没有差别是回到空的体性,是有点圣人的味道了。
佛性间有一个根本智,有一个後得智。根本智就是如来体性,开悟行者开悟时,也就是打开本来,此时根本智就会现起,照道理讲,就有自性清净的能力,应会起神变。但初开悟者为什麽他起不了灵通神变,为什麽他不会像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一样的能有千万亿化身呢?因为根本智还被微习污迷而不清净,菩提智慧是有,但习气毛病还很多,所以要把习气毛病断尽,根本智才能够完全显现出来,根本智才真的发挥出来,根本智是从那里…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3· 点成金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