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3· 点成金铁

  (一)公案本文

  僧问杭州龙华寺真觉灵照禅师曰:「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名言,点凡成圣,请师一点!」

  (识起迷情於至理名言,希望禅师能说一句而使其悟入。)

  禅师曰:「还知齐云点金成铁麽?」

  (师不言点铁成金,在我弘化处仅言点金成铁,师欲破其分别法执。齐云者师弘化之山名也。)

  僧曰:「点金成铁未之前闻,至理一言敢希垂示。」

  (师已点出其习气,犹不明悟,尚在铁金、金铁中分别妄想执着,素非良马!)

  师曰:「句下不荐,後悔难追!」

  (至理一言已示,汝尚不知荐引,奈何!)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现在讲开悟行者首要去分别心,求平等性智,我们常在现实人生中,看到什麽就执着什麽,未悟者常要对一切法无所住,悟入者更要知道真如本不住一法。真如是我们的体性,它本自不黏、无住,不会执着一切相,就像一面镜子,镜子仅会照境,不会住一切法相。就把真如当做一个心镜,心镜就像镜子一样,有什麽相来的时候,它就照出什麽相,譬如说一个人现在你的心中,它就现那个样子, 是照後能不住境起分别而已。

  那什麽叫「住」?所谓住就是你对人、事、物照後加以主观的意念,譬如你说这个人像画得不好,因为没有画眼睛,为什麽人像一定要画眼睛呢?这是你住相,你看进去了!如果你不看进去,人就是人,我管你啥!或者面对人时,心起这个人长得太矮、太高、太帅、太美,...,起了这种心都是你主观意念的反应,这就叫做「住法」,此与真如佛性所具有的 照後能以空体面对一切境,无住、无黏、不生灭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照」是镜子的本来功能,心镜照了以後产生心意念(第二念),就会产生没完没了的念头,那是我们内心的习气毛病,如果能够照一切境而不执一切法的话,你就是解脱了。照的境当然是有好、有坏、有善、有恶、有喜欢、有厌恶等等的境界都有,好的你当然心很平静,没有挂碍;坏的你就产生害怕、厌恶、逃避的心都起来了,这就是凡夫的境界。执着好的境是不对,执着坏的执境也是不对,因为都是住在法位上生心。圣人者就是什麽事情都能看得开,根本就没有一切相的分别。

  为什麽凡夫看不开呢?因为还有习气、心病,还有好、坏之分别心,喜欢什麽,当然就认为是好的!讨厌什麽,当然就认为是坏的!有好、坏的心产生就是「住法」,那就无法解脱。所以你修证到对境不起分别心的话,本体空相就会现起,佛性就会显露出来。学习没分别心是修不住法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修空观目标的手段之一。

  先修没有分别心,再来才能讲平等性智,碰到一件事,不要一下子说这个好、这个坏的,起分别心,如果起了这种心的话,你就没有办法悟到平等性智,没有证到平等性智的行者,心一定还有什麽病,这不是心脏病的病,而是心病,是我们的习气、毛病,这个习气还有时,给你好的,你就执着,给你坏的,你就厌恶,好坏是你心的分别,本来一切境没有所谓的善恶、合不合理,若能无此等好坏念头的话,慢慢的就没有分别心了。刚开始修行的人会分别人、分别事、分别物,若在过程中,善、恶、好、坏、美、丑都能去掉的话,你就证得没有分别心,也就是得到平等性智了!

  什麽叫「平等」?不管好的、坏的都是一样,善、恶一样,顺、逆一样,忧、喜一样,苦、乐一样,这就是平等性。修行的人对身心的一切状况,心里也许会执着色身、心里的善恶,故要学习去分别心,得平等法。「平等性智」就是你不喜欢执着好的,也不讨厌不好的,心里面对好的事情不生喜欢,对於忧愁的事情也不会忧愁,所以好坏对你来讲,好像都一样。要这样修呀!

  我们一般人都喜欢好的,我学佛、拜佛就要求家里平安、先生事业都能够如意、升官发财,小孩能够考上大学,...,这些概念会造成我们的执着,这样就没办法修解脱道。

  学佛跟信神教是不一样,神教就是你拜他、供养他,那他就会保护你,使你发财或中六和彩,..,给你什麽好处。而我们学佛法是要求解脱,跟信神教者是不一样的。如果说你拜观世音菩萨,要求观世音菩萨给你什麽的话,那跟神教并没有两样。当然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你有所求、一直祈求他,他也会满你的愿。但是如果你从头到尾都是这样在求什麽的话,你就没有办法证得解脱,因你依赖性太重了。因你喜欢好的,喜欢顺的、有利的,不喜欢坏的、逆境,这样的话你的分别心就是很强,那怎麽证到解脱?

  这段公案是去分别心,求平等性智,我们在现实人生中所看到的,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最好不要去用心,不要用心去对那个境,所以对境可以知,但不要用心,如果不知的话,就跟木头一样,譬如说我可以听你讲这句话,假设是骂我的话,我听是听了,不会生气,不执着,等於是说分别的觉知是有,但是我没有习气相应,能这样的话,第一阶段成就了去分别心、求平等性。以禅宗来讲的话,第一阶段修到去分别心,就是说把心控制得死死,怎麽死死的呢?就是要悟空,修行第一个阶段就是要入空。

  「入空」讲起来容易,但是要做到很难,如果真能做到的话,你就有解脱的定力,也就是世间的一切善恶、顺逆境界都无所谓、不在意,我们今生能证到有馀涅槃是很不错,就是说你内心还有烦恼的种子还没灭,如果灭的话就成佛了。我们烦恼种子是有,但是起现行时,不会挂碍,我们常讲 我没事,不挂碍任何事,但偏偏你对某件事挂碍着,公司的事情,或是家里小孩的事、另一半的事,..,表面上很清净,没有挂碍,但是在打坐较清净时,还是冒出来了,这表示你还是有挂碍,为什麽?因为我们心有烦恼的种子,理智力比较强的时候,对内心起的念头还是可以控制,但是不执着,为什麽会起这个念呢?因为你潜在的阿赖耶识还在执着它,阿赖耶识才是我们轮回的种子,不是我们脑筋里面很清楚的时候,说我不在乎、不挂碍,但当念头起的时候,你就被念头控制,一直执着所挂碍的事物。在现象界生活起居的人事物中,我们都要学习平等,不要起分别心。

  要学习解脱,第一个要素就是世间所看到的一切事,不要去强分别,这样才有办法来练你的心对一切境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但不加以喜怒、哀乐的心来分别。

  2.释题

  本公案标题是「点成金铁」,「金」是我们所喜欢的,「铁」价值比较差,一般人都希望把铁变成金,把不好的变成好的,化腐朽为神奇,这是一般人的执着!但金与铁之间哪个比较好?金较好,是因金较稀少,其实其功用也没铁来得有用,只是因稀少美观,才被用来当有价值的物质,金铁在本质上并无分别才是。

  正的佛法是讲解脱道的,没有证到解脱,就是没有入门,所以我们说「点成金铁」,一个人是要把铁点成金,是心里面有所执着。师父却不依他的理念,师父他偏偏要把金点成铁,为什麽师父一定要把好的变成不好的呢?师父是要破他的分别执着。其实,金跟铁本来都是金属,为什麽会说金很有价值呢?都是人们制定出来的,因为金比较少,所以物以稀为贵,金又会发亮,你觉得发亮很好,如宝石、 石的光可以反射,反射力量不够的,就不好,那是我们的分别心在作祟。

  铁跟金之间似一个有价值、一个价值较差,也等於说我们把铁看成不好的,或者是在现实人生境界,逆境当不好,所以要把它转成好的、转成善境界,有这种心的话,就代表我们的心还有挂碍。譬如说我们身体有病,病就病了,看医生、去治疗,但是心要坦荡荡的,看病归看病,不要一直说:「唉!病赶快好呀!」病要好,要有善业来转才会好,所以只要该做的都做了,心里坦荡荡,不要去执着善境、逆境或病不病的,这样的话,也可以在逆境之间学习自在、解脱。我常说要学得解脱,一定要在逆境上学,如家境不如意、事业不如意、身体有病、..,等等境界去磨练,没有磨练就成不了金,成不了解脱之见。

  如果听听说法就懂了,此种懂有什麽用?做不到呀!如果你不必去听,但是你知道怎麽去做,在逆境里面的心,好像跟在顺境一样那麽坦然,那就做到了解脱。所以佛法是在世间觉,世间本来苦痛一大堆的,在世间里面求得觉悟、求得解脱,如果离开了世间,你说你能证到解脱道,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没有这种认知的话,认为打坐可以入定,一能入定就不得了了,其实这跟解脱没直接关系,你在禅定之间有定力,但是一出定就没有现实的解脱力了。像世间禅一入定可以好几年,甚至好几百、千年,如现在大陆某地还有在定中的行者,他的头发长得穿过叁百年的树干,可见他入定几十年了!此等世间行者,定力是有,但是一出定来,心对一切世间法是不是看得开?不见得,所以这是世间禅不究竟的地方。

  我们学佛法在求「世间觉」,那一定要入定吗?不一定!就是在待人接物及起居生活之间去磨练,磨练对一切境都不执着的话,真如的体性就现起了,可以应对任何境,但不被那个境所粘,要练到这个功夫的话,你就能解脱了!

  其实诸物在本体都是一样,菩提树跟苦练树的叶子在本体里面跟诸佛菩萨都是一样的,以男女来讲,只是你的业力出生为男,另一个业力出生为女,其实他们的本体都是一样的,本体来自於一样空无的体性,业的感召才出生为男或女,出生为这一类或另一类,世间的所有事物都一样,无情众生也有很多种类,但本体上都一样,所以本体本无别,你一直在这里分别的话,那你不是执着吗?

  学佛法就是要超越现象界里面的分别,看到这个能体悟是空无呀!那你就超越了,当然你要证到空无,就要去掉内心的善恶、美丑的执着心,贪、 、痴、慢、疑种种毛病要断,能证到空无的心,回到本体,业力再来牵扯的时候,你还会去受生吗?业抓不到你!若没证得解脱神通也没有用,神通 不过业力的。目犍连尊者是世尊十大弟…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3· 点成金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